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

  叁法印

  中觀

  無始無明

  圓覺經

  楞嚴經

  物理學

  晶界的啓示

  無我的覺悟

  生物學

  以無我故,發出離心

  氣脈

  觸受

  脈障

  凡夫

   忘我

  無我

  行蘊脈的現行

  我執的頑抗

  邪不勝正

  恐懼感

  醍醐灌頂

  道與魔

  天魔

  魔之所由

  我執的抗拒

  五十陰魔

  我爲大魔,誰能不著

  菩薩道

  小結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

  今天再講有關「修心與調脈」的問題,而題目爲「我是誰」─即無我的提升與修證。各位是否已注意到,我用的是「提升」的字眼。何以爲提升呢?請聽我道來。首先複習有關「無我」的理論:

  

  叁法印

  相信一個人只要初步接觸到佛法,尤其是從經典入手者,就會知道有叁法印:

  

  諸行無常: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與心識的變化,都是無常的。其實,在無常之中,就已影射著無我,只是還未講得這麼明確。

  

  諸法無我:在一切現象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控者。一般人所謂的我,乃是指「主控者」也。衆生誤認爲內在裏有一個主體,能控製著一切身心的變化。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找到這個不變的主控者;故稱爲諸法無我。

  

  寂靜涅槃:從無常、無我而消除我們對生命的執著,而能隨遇而安,即稱爲寂靜涅槃也。故寂靜涅槃,乃指心境而言。也就是爲無常、無我,才能證得寂靜涅槃也。

  

  這叁個法印,爲大部分的人都已聽過很多次了,所以我就簡單講到這裏。然而即使聽過很多次了,我們對于「無我的理論」,頂多是注意到了,但還不能完全的肯定。

  

  中觀

  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而「無我的理論」,如進一步用中觀的思想去考量的話,必將更確認。爲什麼呢?以「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一切現象都是衆緣所生,包括我們的生命,包括我們的心識,都是衆緣所生法。于是在一切所生法裏,就沒有一個內在的孤立者,也沒有一個永恒的主控者。

  

  以無自性故,無我也:因此從衆緣所生法,乃能更確認諸法是無我的。既緣起,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唯無我爾!所以從中觀的分析,要確認無我的理論,應當是很直截了當的。因爲無我故,我們身心能變化;也因爲無我故,衆生能修行成道。

  

  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故若已深入中觀的義理,對無我的結論,應可完全接受矣!故這道理,乃法住.法位,法爾如是。不懂的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既明白後,即知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成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道理,也可說是成聖不增,在凡不減。聖人雖已證得了,卻未增加道理的份量;而凡夫雖迷惑,卻也不離這道理的運作中。

  

  以上從理論分析,故知「無我的結論」,乃是很明確的。

  

  無始無明

  但何以凡俗之人,皆有我執?但如果我們是從現象去觀察的話,就會覺得很迷惑─爲什麼所有的衆生,都有我執?不管是文明的人,還是原始部落,甚至小孩子、老人都一樣。雖然其我執的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本質上都是有我執的。何以凡俗之人,皆有我執呢?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故在佛法裏,乃講到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若謂「因爲無明,所以有我執。」這其實並未真已解決問題,因爲再下來的問題,便是:那無明,又是從何而來呢?

  

  很多人會因爲在十二因緣中,總把無明列在前頭,故把無明當作第一因。而第一因,其實是不符合佛法的。而如非第一因,則再追究上去,卻也是沒完沒了的。

  

  故佛法,最後不得不說爲「無始無明」。然以「無始無明」,就解決問題了嗎?雲霧依然在,到處閃不開。這感覺只是把問題凍結而已,而非真已化解了!

  

  圓覺經

  下面我們看經典裏,對這個問題如何回應。首先看《圓覺經》,其在「普眼菩薩章」裏有:『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這四緣假合,即指地、水、火、風。從四大、六根的假合,而有這個身體。然後『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這妄有的緣氣,又是從何而來呢?也都還是問題。所以對這樣的回應方式,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楞嚴經

  在《楞嚴經》裏,有一段經文,也講到這個問題: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然而爲什麼他會突然發狂呢?『既稱爲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從無因中而生妄,這是難以接受的。其次,妄既無因而生,便無因可滅。所以既已成妄了,便無以對治消除;于是衆生也就不用再學佛修道矣!

  

  甚至如無因而能生妄,那諸佛菩薩雖已證得圓滿境界;是否那一天,也會無因生妄,而墮爲凡夫衆生呢?

  

  所以這回應方式,不只未能解決問題,倒又製造了更多的問題來!

  

  先清淨本然,後起無始無明,在理上是講不通的:所以我們從中觀的理論,來看「無我」;確實是有佛、無佛,必皆如此。但在現實生活中,衆生又何以起我執?這就很難思議了。

  

  對于這個問題,我曾花很多時間去沈思,最後慢慢覺悟到:「有」與「無」,不能絕對二分。若無即非有,有即非無,必將是死路不通也。下面且從幾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物理學

  從緣起觀萬物,應本無界限:首先我們還是從緣起的道理,來思惟萬物。既諸法從因緣所生,而能生的因緣,複是從因緣所生。以此從因緣的因緣,而去重重推演的話,則爲廣闊無邊。

  

  所以萬物,皆在因緣的牽連中,而形成像梵網一般。每一條線,每一個結,都與其它相連,而不可能封閉或斷絕。故一切法不可能孤立,或與它法有絕然的界限。

  

  從現象觀萬物,卻是界限分明:可是如果我們再回觀到現象界,卻是萬物都有界限;天是天,地是地,花是花,草是草,界限乃都非常清楚也。也正爲界限分明故,能定義出種種不同的假名。于是這界限分明的現象,與緣起無界限的理論,又豈非相矛盾呢?

  

  不只有情衆生如此,連無情的草木亦然:如果說:爲什麼有界限呢?乃因爲衆生有執著故,才成爲界限的。但無情的草木,既無心識,則不成執著;當無界限才是。但現象裏,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花草枝葉,各個不同,界限還是非常明確的。而這問題,又讓我困惑迷惘。

  

  晶界的啓示

  金屬或礦物,于固體時晶界分明:尤其更思惟到金屬或礦物時,愈困惑迷惘。如我們把金屬或礦物,加溫溶解後,它就變成液體而無晶界矣!但如溫度降低而凝成固體時,又會産生晶界。

  

  所謂晶界,即礦物結晶時,會在內部形成界限,而爲各式各樣的形狀,有的長方形,有的菱形,有的柱形,有的片狀。故如將石頭剖開,便能看到內有各式各樣的晶界。既金屬、礦物之純無情物,于結晶時還都必形成界限,那還能否認萬物有界限嗎?

  

  但溶解成液體時,晶界即消失: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最後還是從晶界中得到啓示。因爲晶界在固體時,界限確實是非常清楚;但若溶解成液體時,晶界即消失矣!唯內在的界限消失,但外在還是有界限的─形成爲液體也。

  

  若更蒸發成氣體時,外界乃不複存在矣:如果我們再把已溶成液體的金屬或礦物,再加熱,當然要加到非常高的溫度,甚至幾千度以上,這時它變成氣體了。而變成氣體時,既內在、也外在的界限,皆完全消逝矣!

  

  于是所有的氣體,都能互相滲透,而均勻分布。故在大氣層中,雖有氫、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皆混成一體,毫無間隔。這也就說:在固體時,界限最清楚;于液體時,界限就沒那麼清楚。至于成氣體時,界限皆消失矣!

  

  能量愈低,晶界愈分明;能量愈高,界限愈模糊:由是,我得到一種啓示:若能量越低,即界限越清楚。在物理學上,通謂固體的能量最低,所以界限最清楚。而加熱到氣體時,以能量愈高故,界限即愈模糊也。因此是以能量的高低,來形成界限的差別。

  

  心靈程度愈低者,必我執愈堅固;心靈提升愈高者,才我執能淡泊也:于是再把能量,比喻作心靈程度;則心靈程度愈低者,必我執愈堅固。故除非能將心靈程度慢慢提升,這堅固的我執,才能愈來愈淡泊。

  

  以中觀的緣起思想,乃是一種統觀的視野,故其心靈程度當與一般人有別;而能相應于無我也。反之,如以自我中心而看待諸法,必我執堅固爾。

  

  無我的覺悟

  所以問題不在于去诤論: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而在于返問我們的心靈層次是高?還是低?而心靈層次的提高,乃可分作二種:

  

  廣度:知識閱曆愈廣,心胸才可能愈開闊。但也不盡然,有的人雖知識閱曆很廣,但還貪心不足,或俗不可耐。

  

  其次是高度,必知識閱曆愈廣,才愈方便去提升覺性;但如不善用心,則雖有很多閱曆,也未必能提升心靈的層次。

  

  也有的人天生有善根,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故不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與閱曆,便能悟出很高的道理來。

  

  這種情況我們可用金字塔做比喻,底部愈寬,是廣度的增延;高度愈增,是悟性的提升。雖底部寬廣,高度未必增加;但高度要增加,底部還是得寬廣才行。所以在禅宗裏的大祖師,不只飽讀經藏,深入禅修;而且對世間學問,也都能博學慎思,才能成爲一代大祖師的。

  

  觀相見性:這也就說,因無我的道理,是一種共通的原則。而共通的原則,乃須從很多差別…

《漣珠甘露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