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事相中,去觀察.去思惟.去歸納,而最後終能覺悟也。而覺悟者,即是見性也;故曰「從觀相而見性」。

  

  依世俗谛,而得第一義:這「觀相見性」的過程,如依中觀的說法,即是依世俗谛,而得第一義。故世俗谛,可說是金字塔的底部;而第一義,乃金字塔的最上端。于是世俗谛與第一義間,其實是連貫的,而不可截然劃分。

  

  從有我而提升成無我:故有我與無我,也是連貫的。我們不可能在中間找到一個界限,而定義從此以下者,即爲有我;從此以上者,乃無我也。這也是我前面之所以用「提升」的緣故。如愈不斷去提升,才愈趨近于無我也。而不是有一種境界,被找到了,即證無我也。

  

  有我與無我,非對立的兩端:所以講到這裏,我們就可以慢慢意會到,有我與無我,乃非對立的兩個極端。如用對立極端的思考方式,便難以跨過無我與有我的鴻溝。

  

  而是一條漸近線:于是這「有我與無我」的關系,依我的會意,卻變成一條漸近線也。這漸近線,我們簡單用第一座標來表示:

  

  未修行的衆生,乃偏向于外,故爲「有我」;且愈偏向外,則心靈層次也愈低也。但爲是漸近線故,雖靠近于X軸,卻不會碰到X軸。這也就說,雖偏向于有我,卻非絕對界限的「有」。

  

  而既修行,則爲內攝法門。于是以內攝故,而能趨向于中道;且心靈的層次,也愈來愈高也。然也以是漸近線故,還不可能跟Y軸相交;故即使不斷地提升,也非絕對地「無我」也。

  

  這無我的境界,且用一種比喻:就像一個人坐上太空船,當其愈升愈高,而視野愈來愈開闊時,再回觀地球,便不會再硬去區分,這是中國,而那是美國;更何況去劃分,是我家,還是你家?

  

  這時即使一切境界,都還存在,可是相對地份量卻愈來愈渺小。所以證得無我境界,不是謂這個我完全消失了,而是它的比例愈來愈輕微;于是既比例愈來愈輕微,當執著也隨著愈來愈淡泊也。

  

  生物學

  生物的本能

  

  上次于講「問世間情爲何物?」時,就已說到:生物基本上,有兩種本能:

  

  保護.延續自我生命的存在:每一種生物,不管是最低等的如螞蟻,和較高等的人類,甚至天人都一樣,乃有一種基本的任務:活著,就得使自己的生命繼續延綿下去。因此必透過衣、食、住、行等資生物品,來完成其所需。

  

  交配.繁殖種族生命的綿延:除延續自己生命的存在,還要使種族的生命也能夠繼續綿延下去。所以螞蟻,得繁殖螞蟻;烏龜得養育烏龜。

  

  于是乎,不管從自我保護的動機,或種族綿延的需求來看,生物本能上都是「有我」的:我們無法想象,如果生物從生下來,就已證得「無我」境界,那它們還會繼續保護自己的生命嗎?或就不用繁殖下一代了嗎?如果要滅絕的話,就讓它滅絕吧!

  

  但在生物的基因裏,就不可能讓它們産生這樣的想法,非得保護自己的生命,也非得維持種族的繁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物本能上都是「有我」的。

  

  衆生本質上,都帶有輪回的基因:于是乎,雖大乘佛法再叁肯定:衆生皆有佛性。可是若從生物學的本能來看,乃覺得衆生唯有輪回的本性爾。以其它生物,既不可能去覺悟緣起,更不可能證得無我。

  

  何以生物從一生下來,就開口要吃?或長大之後,都要求偶?其實,既不是它要吃,也不是它要求偶;而是基因就是這麼設定的。

  

  所以我以前乃說過:修行,乃必逆天行道也。要違抗生物學上的基因設定,才有辦法證得無我境界,也才有辦法超脫輪回生死。以上乃從個別生物來看,故唯是「有我」的。

  

  食物鏈

  

  其次,若所有的生物,既皆能保護自己的生存,又能無窮地繁衍後代;則這地球豈不就要爆炸了?昆蟲不斷地繁衍昆蟲,以至于整個世界都是昆蟲;螞蟻不斷地繁衍螞蟻,最後整個世界也都是螞蟻。事實上不可能的,因爲生物學上有另一種平衡的設計,此即食物鏈也。既每一種生物,是以其它生物作爲食物;也每種生物,將成爲其它生物的食物。關于食物鏈的模式,相信大家都已知道了。

  

  從一切生物既相生.也相克的觀點來看,才能跳脫出自我中心的執著:于是一切生物,都是在相生.相克的梵網中。既沒有一種生物能單獨存在,也沒有一種生物享有主控權。所以若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卻與「無我」更相應也。故「無我」非謂不存在,而是謂無獨控權爾!

  

  以前人認爲所有其它生物,都是上帝賜給人類的食物;這即是以「人類」爲自我中心而有的觀點。而當我們知識愈來愈廣博時,乃覺悟道:人類其實也只是在食物鏈中之一環而已!過去益蟲.害蟲,毒蛇.猛獸的稱呼,也只是自我中心的産物。從食物鏈來看,既都是相生、相克,則雲何爲益?雲何爲害呢?

  

  于是從能跳脫以人類爲自我中心的執著故,現代人才注重到環保的問題。這也就是當視野愈開闊時,才愈能相應于無我的境界。

  

  食物鏈的觀點,是心智更成熟後的覺悟,故與無我乃正相應:這食物鏈,其實也是緣起的一環;故能從正觀緣起,而得到無我的結論。而這也必待心智更成熟後,才可能有的覺悟。在文明的初期,是不可能有這種覺悟的。

  

  以無我故,發出離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這「無我」的覺悟,不只能于理上相應涵容,且必將在情上發出離心。爲什麼能發出離心呢?因爲一個人既生下來,就被陷入食物鏈中,而難以超拔。

  

  所以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設計:一方面生物從生下來,就帶著「有我」的基因,故得爲了延續自己的生命,繁殖種族的生命,而不得不去殘害其它的生物。一方面既落入食物鏈中,也得遭受其它生物的殘害;以維持生態的平衡。

  

  以無我故,能發出離心:這不斷地爲此幻化的我或種族,而保護抗爭,而繁衍不息,又不斷地被製約.平衡,其究竟有什麼意義呢?若只生了再生,死了又死,這樣一直延續下去,真是人天長夜般地惡夢綿延。

  

  唯願早日跳脫出此食物鏈的製約中:故看不破的,還是繼續去保護、繁衍,繼續去造業、生死。而看得破的,唯願早日從食物鏈中跳脫出來,而不希望再落入這種相生、相克,弱肉強食的窠臼中。

  

  往生淨土:那雲何能跳脫出食物鏈的製約呢?首先是往生淨土,在經典上謂:于十方淨土中,皆欲食得食,思衣得衣,既不需去殘殺其它生物,甚至也不需要去種植或烹調等。

  

  不受後有:其次,更徹底的乃是「不受後有」。如能不再受生,那所有的問題就跟著消除了。

  

  這是第二部分,乃從生物學的觀點,而講「從有我到無我」。

  

  氣脈

  下面我們再從氣脈的觀點,來論有我與無我。于《圓覺經》上有:

  

  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如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這裏的「心所證者」,意義卻不是很清楚,但若繼續看下去,則會更清楚。就像有一個人,他的身體非常輕安、舒適,以至于將近忘掉自己的存在了!這時,如拿針去刺他,或用艾草去炙他,他一痛就馬上覺醒過來。而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即可能是:「你爲什麼刺我?」這時候,「我」就現行了。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于是因爲有覺受,才對應出我的存在。故這個「證」,乃是指「覺受」而言。

  

  證取─從觸而受,因受而想,以想故行:過去我于講《圓覺經》時,卻未把四相,講得很清楚。現在想想,其實四相,乃很簡單,就是受、想、行、識爾。我相,是指受蘊;人相,是指想蘊;而衆生相,則指行蘊;至于壽者相,乃指識蘊也。各位如有興趣,再把《圓覺經》這一段經文,取出來對照看,當會更清楚。

  

  現在我們主要是講我相。既我相,即指受蘊;則受蘊又從那裏來呢?乃是從色而來。而色,則是指這身體也。故從身體感官的觸,而有受;從受,而生想;于想後,更有行識。

  

  從心識的作用中,現起我執:「是故證取,方現我體」,簡單講,就是從覺受中,而現起我執也。如在看的當下,而覺得「是我在看」;在想的時候,而認定「有我在想」。這與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思故我在」,乃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這裏的思,不只是思考,且包括受、想、行、識等一切心識的作用。「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即是謂:因爲有種種心識的作用,故才能現起我執。

  

  觸受

  外觸覺外受─五根對五塵:下面我們再來論述:它與氣脈有什麼關系?既從觸受,才現我執。而觸受,大致又可分爲外在的觸受,與內在的觸受。外在的觸受,如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

  

  內觸生內受─身根對氣脈:至于身根對觸塵,則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外在的如冷熱的覺受,或與外物的觸覺。至于內觸者,即于禅坐時,有關氣脈的覺受也。

  

  脈障

  單以氣的流動,未必成觸受;譬如孤掌難鳴:如果更詳細去分析,單有氣的流動,還不一定成爲觸受也。譬如若只是風在吹,而無房子、樹木等障礙時,卻不成爲聲音。故必既有風吹,且有房子、樹木等障礙;于是風吹,才能發出響聲。

  

  乃爲脈有障故,氣流不順,故成觸受也:同理,若只是氣的流動,而無脈障的話,還是沒有覺受的。故爲既氣在流動,且脈中有障礙;于是氣行于脈中,才會有覺受。因此脈愈平順,便愈無覺受;反之,脈障愈重,氣流愈不順,則覺受就愈鮮明.愈淒切。

  

  凡夫

  衆生都有脈障,故于氣的運行間,乃時時現起我執也:以一般衆生都有脈障,而我們又每天.每時.每分.每秒,氣都得運行。如眼睛欲看時,氣會集中于…

《漣珠甘露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