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性情的界定

  性的了別

  情的現行

  從氣脈看性情

  楞嚴經

  性情的調適

  悟性的提升

  知性的克製

  氣脈的對應

  心法的對應

  佛陀的說法

   感性的提升

  心法的對應

  情感的奔放

  情欲的克製與滿足

  淨土對情欲的態度

  情欲的分類

  情欲的提升

  心法的對應

  四種馬

  絕望比失望更究竟

  中道的態度

  總結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今天這題目,以前從未說過。我想佛教界目前,也還沒有人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修行法門。

  

  性情的界定

  性情溫厚.陶冶性情:說到性情的調適,好象很輕松的樣子;其實很不輕松哩!首先我們來看「性跟情的界定」。于平常時,或認爲:某人性情很溫厚。這時,性跟情是一起講的。有人認爲:藝術可陶冶性情。這時,性跟情還是連結在一塊的。所以一般人,乃不曾仔細去分別「性跟情」有何差異?

  

  性情的同與異?于是性跟情,到底是同?還是異?如果是異,那爲什麼常連在一起講呢?如果是同,則何以又有不同的稱呼呢?以下,乃就我個人的定義而言:

  

  性的了別

  性是知性─即了別的作用:首先講「性」,就是知性。在衆生意識的作用裏,大致可分爲知性的作用與感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屬于邏輯的思考,感性乃偏向于印象的感受。

  

  故知性,乃是對現象的觀察了解,所以是指心識的了別作用,而了別乃必透過六根也。如經典所謂「分別取舍」之心。前之分別,爲知性的作用;後之取舍,爲感性的作用。

  

  知性.理性與悟性:如果更進一步分析,性中又有知性、理性跟悟性的不同。若知性,只是對現象的觀察,而知有千奇百態的相。如種種的花開、花謝,如每天的日出、日落,如衆生的男女、老少等現象的差別。

  

  而理性,即是進一步從種種變化的現象中,再去歸納出一些比較一貫的原則。比如每天看日出、日落,最後我們就能確定:太陽是從東邊升起,而由西邊下沈。或每年都有冷熱季節的交替,而確定其是循著春、夏、秋、冬的次第在輪轉。

  

  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種種有關知識的書籍,比如物理、化學,甚至經濟學、社會學等,都是透過種種現象的觀察,而歸納出來的道理.原則,這皆是理性的範圍。

  

  第叁悟性,悟性其實也是理性的運用,但它乃從更多的事相,而歸納出更一貫的道理來,所以能夠適用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故既過去、現在、未來皆如此,也此地.他方,無差異;如佛法所謂的因果。

  

  簡單講,知性是最基礎的,而理性已大幅提升;至于悟性,才是最圓滿究竟的。

  

  性是共通性,故較客觀:然不管知性、理性或悟性,大致人與人間,都有「共通性」。所謂共通性即指,如一朵花,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這都看到了,即是共通性也。或我們都感覺到,有春、夏、秋、冬的變化,這也是共通性也。

  

  所以性,因爲有共通的特質,所以比較客觀一點。至于看到花後,喜不喜歡?那就是「情」而非「性」了。

  

  個性較穩定.陽剛:在衆生中,有些人比較偏向于知性。而偏向知性者,大致個性會比較穩定。因爲既具有「共通」的特質,又前後有「一貫」的原則;當個性會比較穩定。

  

  其次,偏向知性者,個性也會比較陽剛。因爲既自覺得有道理,當然在處理事情上,就會比較果斷.堅持。既理本如是,大家循理而爲,豈還有什麼可異議的呢?。

  

  瞋怒.慧解.法行:于是因于陽剛.果斷.堅持,便近于瞋怒;尤其對某些「不可理喻」的人,真是夠厭煩的了。

  

  他們衣食淡薄,而喜歡讀書,也善長于思考。所以在佛門裏,是屬于崇尚慧解的法行人。人我執雖較輕,但法我執會很重。

  

  情的現行

  情乃感性─即取舍的作用:下面再講情的現行,這「現行」,是用唯識學上的名相。因爲情從那裏來呢?從衆生第八識的種子現行而來。所以這情,雖力量很大;但因是熏習出來的,所以還能夠透過修行去改變它。

  

  情乃感性,即取舍的作用。雖然知性都知道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但有些人喜歡春天,有些人喜歡秋天;這乃爲「取舍」的不同。同理,一樣看到玫瑰花,有的人覺得它很美,有的人卻覺得它太豔了。故爲衆生心識取舍故,而有感情的現行。

  

  情緒.情感與情操:情如更進一步去分析,則又有情緒、情感和情操的差別。有些人的情緒變化很快,起落不定,時而眉開眼笑,時而郁郁寡歡,如所謂「晴時多雲偶陣雨」。這情緒的變化,常屬于「不可理喻」的層次。

  

  而情感,大致是于某對象中有了比較穩固的情懷。比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就是喜歡秋天,而不喜歡春天;有的人就是喜歡冷色,而討厭暖色。或者對于食物,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品味。所以情感雖也會有變化,但不會太突兀。

  

  至于情操,則屬于更內在、更深沈的驅動力,比如愛國情操、宗教情操,甚至母性本能等。

  

  情是差別相,故較主觀:何以說「情是差別相」呢?因爲任何一法,都不是那麼單純;所以能夠取舍的組合方式,就有很多不同。比如食物,有的偏取味道,有的偏取營養,有的偏取價錢。而在偏取味道,偏取營養中;又有種種不同的選擇方式。

  

  故將選擇何種方式,這在衆生中,就有太多的差別了;因爲它是由主觀意識所引導的。而主觀意識,又是從過去世所熏習種種不同的種子而來。因此雖稱之爲「主觀」,其實也無「主控者」也;但爲彼此間的差別很大,故假名爲主觀爾。

  

  個性多變幻.陰柔:而衆生中,若是偏向感性者,他的想法變化就很多也。如果我們用攝影來作比喻的話,則知性者,乃習用廣角鏡頭去看世間,所以能對世間博學多知,而無新奇。而感性者,乃習用長鏡頭來看世界;故每個鏡頭,都是特寫;可是鏡頭只要稍微移動一下,他就迷失了。

  

  由是感性的世界,時時在變化,生活得多采多姿,但不穩定。故不可能像理性者,那麼陽剛,那麼自負。

  

  貪欲.欣願.信行:于是既生活得多采多姿,故乃屬于貪欲比較重的人,時時刻刻祈求有更新鮮.更稀奇的事物出現。

  

  他們是屬于「欣願」型的思想方式─即大部分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去著想。所以張叁來講經,他也很相應;李四來說法,他也很法喜。好象不管誰來講什麼,他都好呀!好呀!然而到底好在何處?他也搞不清楚。

  

  有時候,他會很熱心地推薦一些「好」東西給你─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但你實在看不出那東西好在何處!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都往好處去看。所以大致上,他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的「樣子」。

  

  這種人你找他逗笑,找他胡鬧,都可以。可是切忌找他辦正經事,那你就慘不忍睹也。在佛法中,他們是屬于信行人,到處朝山,到處趕法會;但不可跟他們討論較有深度的問題。

  

  放眼周遭,在我們身邊的人,不是可明顯看出,有這兩種不同的典型嗎?

  

  以上,偏于知性或感性,皆不完美,故須調適:以上,不管是偏于從知性的角度來認知世間,則較堅固不動;或偏于從情性的角度去感受世間,則較變動不安。若堅固不動者,生活就較刻板而無趣味;若變動不安者,則雖時時新奇,卻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故兩者皆不完美,而須去調適。

  

  從氣脈看性情

  以上乃從心理的觀點,而比較性與情的不同。而下面,乃更從氣脈的觀點,來比較性與情的差異。以我個人打坐多年來,因對氣脈比較敏感,所以才有這些心得。

  

  性者,頭部的脈─從背頸而上:首先講性,不管是知性.理性或悟性,皆是集中于頭部的脈。現代的人大致都認定:我們思考乃透過大腦而有作用,所以覺知、思惟、判斷、記憶,皆從此而有。

  

  這知性的脈,雖集中于頭部,卻也遍布全身;但大致是通過背頸,而與頭脈銜接的。如前既謂,性屬于陽剛。而中醫在分辨陰陽時,乃謂:背是陽,腹爲陰。背是督脈,腹是任脈。這也就說,知性的作用乃透過背頸的督脈,而與頭部連接。

  

  情者,陰部的脈─從胸腹而下:其次,再講情的脈。情的脈,乃集中于陰部;而陰部的脈,講白一點乃跟生殖的作用有關系也。故情脈雖也遍布全身,乃必透過胸腹的任脈,而與陰部相連接。

  

  現代的文明人,乃認定我們是用頭腦去思考的;可是在很多原始的民族,卻認爲是用腹部去思考的。腹部能思考嗎?其實是指陰部有關的脈。

  

  嚴格講,既非大腦而能思考,也非陰部而能思考;而是指皆受相關氣脈的影響。這從前幾堂課講到現在,已講得很多了。故有那些部位氣脈不通,就會産生特別的妄想。

  

  就全身而言,我們的氣脈大致是中心的部分比較通,而愈靠近上下兩個極端,就愈不通。所以既頭脈不通,也陰脈不通,因爲這都是比較偏端的部位。于是因爲不通,故使我們的覺知不能開闊,也使我們的情感粘著不堪。

  

  所以「雲何調適性情?」說白一點,就是如何來打通頭部的脈、打通陰部的脈。故必兩部位的脈,全能暢通,他的性情才能得到最好的調適、最大的圓滿。

  

  這從上下的脈,而比較性跟情的差別,不只是我個人在禅坐中,有這種體驗;也在經典中有類似的說法。

  

  楞嚴經

  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衆生,心憶珍馐,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