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而能更趨近于中道也。
而這內攝法門的關鍵處,乃是從「逆向思考」而完成的。何爲逆向思考?以衆生無始以來,皆執著于「有」,故皆向外攀緣.造業而流轉生死。這稱爲順向思考也。
故逆向思考者,從不執著于「有」,不向外攀緣造業而能超然物外、了脫生死也。故中道者,乃無分別智爾。是以必內攝.逆向,才能契入于中道也。
未必須消盡一切妄念,才能開悟:這以「逆向思考」而見性開悟者,乃不須要消盡一切妄念,才能開悟。因爲「逆向思考」,還是有思考;只是逆向,而非不思考也。
如原始佛教與早期的禅宗:這如早期的佛教,許多是在言下頓悟的,如舍利弗聽馬勝比丘的偈頌,即證初果也。或于佛陀的一場開示中,即很多人得法眼淨;這「得法眼淨」亦即是見性開悟也。又如中國早期的禅宗,也常是在師徒的點撥、棒喝下,而完成頓悟的。
于是不管聽到偈頌.開示,或點撥、棒喝;其實都還有「心意識」的作用。因此當不需要消盡一切妄想雜念,才能開悟。
但是這第一座標的修學方式,乃是對具大善根者,才能相益得彰。若具大善根的衆生,愈來愈稀少時,便不能不退爲第二座標的修學方式。
知性的克製
以克製知性的分別,而爲修行的心要:雲何爲克製呢?本來知性者,乃要知道得愈多、知道得愈廣愈好。而克製卻剛好相反,乃教我們不要攀緣、不要分別。故從圖上看,知性向上是提升,而向下是克製;克製到極點,則爲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
少事少惱,知足常樂:這種修行心要,如原始佛教裏常謂的「少事少惱,知足安樂」。以少攀緣,少思惟;甚至得萬緣放下,置心一處。這即是以克製的方式,而爲修行的心要。
持戒─十二頭陀:這如就叁無漏學而言,乃偏于從持戒.修定中入門。而持戒,乃非持菩薩戒,故忙著去度衆生也;而是過著一種很簡單、很純樸的生活。故持戒能克製衆生散漫、放逸、攀緣、好動的習性。
這持戒,如持得更嚴謹,則稱爲「十二頭陀」。如:常行乞食,日中一食,著衲衣,露地坐,冢間住,但坐不臥等。
修定─心絕妄念:但以持戒,來克製身的攀緣,其實是還不夠的。因爲若心還在妄動;也必使心不能明淨。故得更進一步去修禅定法門,而克製一切妄想雜念的分別。
原始佛教與禅門的北宗:這樣的修行法門,乃以原始佛教與禅門的北宗爲代表。而禅門的北宗,即指以神秀爲首的法脈,其乃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爲修行法要。
故認定:必待消除一切妄想雜念,才有見性開悟的可能。這與南宗即于言下頓悟,乃有天淵之別。
氣脈的對應
雲何會以這四個座標而說明修行法門?乃牽涉到我對氣脈的覺受。請看上之圖中。于禅坐時,氣脈的通調卻非沿著直線,從A到B到C一直上去。很多時候我發現:如背上A1這一點已通的話,則會對應有背下A2這點的舒通。而A2這點通的話,則A3、A4這兩點,也會因對應的關系,而能很快舒通。
故A1、A2、A3、A4這算是一對應的脈組,如這脈組全調通了,算是一個階段的完成。然後待下個階段,又有B1、B2、B3、B4的對應關系。于是因這四個座標的對應關系,使我産生很大的省思與啓示。由是將之運用于心法,即成四個座標的修行法門。
心法的對應
知性的提升與知性的克製,乃有對應關系:于是若將脈相的對應,而省思于心法的對應;則知性的提升與知性的克製,其實正有其對應關系。以既覺悟得諸法皆空,即得不再犯戒,不再妄想紛飛。這是從上而應下。
從戒定的修持而對應有悟性的提升:反之,先從持戒.修定著手,而使身心已清淨了。于是再聞法,便能很快開悟也。
所以既上通,而能通下;也既下通,而能上通。由是戒、定、慧的修行方式,其實是南轅北轍的;但爲有對應關系,所以常連帶著說。這對應關系,用中國陰陽五行的學說來看,或謂是「物極必反」吧!
佛陀的說法
先直說四聖谛:于是我們乃從這觀點,而省思于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教化。佛陀于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後,首先于鹿野苑開示四聖谛。而這四聖谛的教化方式,即屬于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也。
以早期就能跟隨佛陀者,皆已有累世累劫的善根種子;所以一說四聖谛,便得開悟.證果也!
六年後製戒:而待佛陀成道六年後,才開始製戒。爲什麼要製戒呢?這既爲因有人犯了,故隨犯隨製。其次也可以說,這時候的教化方式,乃增加了第二座標的修行法門。既最有善根的衆生,都已度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得度第二等衆生。後來也教不淨觀跟安那般那,這大致都是第二座標的修行法門。
對最上根者,直說悟性的提升:所以對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教化,我們可以說:對最上根者,直說四聖谛、八正道,而成就于悟性的提升;故不需要再講些較刻板的修行法門。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他早期的弟子,乃才是最利根的。
其次,對次上根者,先教以知性的克製,而後成就于悟性的提升:從次第禅觀,而契入頓悟法門也。
以上四個座標的修行法門,我們已經講了兩個。而這兩個,乃皆偏向知性的修爲,故爲傳統上所認定的修行法門。
感性的提升
以外延的方式,來克製自我的貪欲:下面再講到感性的部分。既感性的人,大致都比較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者,乃不免下墮也。于是修行之要,即是欲回下墮而向上提升爾!那雲何才能提升呢?即從消除自我中心作起。
但對感性的人而言,卻不是用「聞思修」等內攝方式去消除,而是用外延方式去消除。而外延方式,乃是透過種種人際關系中,去長養慈悲。于是才能從慈悲心中,而漸消除自我中心的情結。
如布施者,乃外舍財物,內舍悭貪:因此這以外延方式而修行者,首先得從布施啓修。而布施的心要,不只是外舍財物去幫助衆生;其更重要者,乃能更內舍悭貪也。
以慈悲他人而消融自我:而在內舍悭貪中,也能漸消除對自我中心的執著。衆生因爲有我,所以悭貪;而愈悭貪,即我執愈堅固。所以于布施的內舍悭貪中,能漸消除對自我中心的執著也。
同理,外延的修行方式,也必都強調慈悲心;因爲在慈悲他人的過程中,也能慢慢消融自我。然而感性人的慈悲,還是難免會在人情世故中,缭繞不出;這與知性人的慈悲,迥然不同。
六度四攝的菩薩道:因此佛教在第叁座標,所開展出來的修行法門,就是以六度四攝爲主的菩薩道。而這是「大」乘法門嗎?當然他們都這麼認爲。
叁大阿僧祇劫成佛:但所有的菩薩道,大致都認定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比第一座標的當生即能證得阿羅漢,已差得太多了。爲什麼會這麼慢呢?我經常用一種比喻:
如果一杯水髒了,而我們希望它變清淨。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原來的水倒掉,然後再換裝清水,就得了。但感性的人,卻舍不得把原來的水倒掉;所以只能拼命加清水,來將它淡化。但即使已加了很多清水,它還是不可能純淨的。
佛教第叁期的發展型態,所度者乃中根衆生也:故佛教第叁時期所度的衆生,我認爲:是中根的衆生,而非上根也。所以六度四攝的菩薩道,主要度的是感性的衆生。
就佛法而言,本質上還是以理性.以覺性爲主導。現既以度感性衆生爲主的菩薩道,故佛教不得不轉變爲像法時代。至于末法時代,即是第四座標的修行法門也。
心法的對應
從大悲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覺悟:于是我們再來看座標間的對應關系,首先看第叁座標跟第一座標的對應關系。所謂「菩提心」,如就第一座標而言,乃爲對萬法有疑惑故,而發心求覺悟。
而在第叁座標中,乃謂:爲欲慈悲度衆生故,得先求覺悟。在密宗裏,講到發菩提心時,大致是這種說法。而如果發菩提心後,直接參禅求悟;即轉爲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
叁輪體空,空花佛事,水月道場:而如果還以外延的方式,繼續修行,終究也能消除我執,見證空性,而對應于第一座標。這時雖還在度衆生,但已不覺得我在度衆生。而這叁輪體空的境界,乃是很長遠後的事了。
嚴以克己─知性的克製;寬以待人─感性的提升:下面再看,第叁座標跟第二座標的對應關系。我們要慈悲他人,必須從嚴以克己去著手。而所謂「克己」,即謂克製貪瞋癡的習氣,克製殺盜淫的行爲。克製,消極的是不傷害對方,積極的是去利益別人。這即成『嚴以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原則。
于是在這兩種對應關系中,我們便能了解很多修行法門,看起來好象一個是南轅,一個是北轍。但因有對應關系故,到最後還將是殊途同歸爾。
情感的奔放
奔放或抒解者,乃指情欲的滿足:現在再講第四座標,第四座標乃是情感的奔放。何以稱之爲「奔放」呢?如水下流,奔駛不已!
如前所說,感性不能用克製的方式來壓抑,而當讓它抒解。然而如何能抒解呢?透過情欲的滿足。這在佛經上,有沒有這種說法呢?有!
如《維摩經》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這先以欲鈎牽,即是先從情欲的滿足,而慢慢再導引他能夠進入佛門,最後終也能證得無我、無生的智慧。
代表的宗派:淨土宗.密宗。這在佛教裏最具典型的宗派,乃是淨土宗和密宗也。當然淨土宗或密宗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爲。但是我們且來分析看:
淨土─來世樂:首先論淨土宗,以修淨土主要乃爲求往生于極樂世界。而到極樂世界後,就能要吃就有食,要穿就有衣,要走有神通。總而言之…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