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
金字塔的模式
氣脈的啓示
陰陽五行
五行
對位
五行學說
架構的建立
對位
對位的應用
流行
《論語》
邵康節
佛法的態度
天眼
《野性的思惟》
中學爲體
先天與後天
調心之要一
調心之要二
調心之要叁
階級的升退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
今天這題目,主要是講思想架構的問題,跟實修比較沒有直接的關系。而這問題,乃包括兩個主題:第一是「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第二是「從上求與下化,發菩薩之行願」。
金字塔的模式
從法相歸納出法理:首先說,這問題是從那裏來?我于前面講到佛法架構時,經常用到「金字塔」的模式。以金字塔下面寬廣的基礎,比喻爲世學的部分,也就是世間萬象森羅的法相;然後再從諸法相裏,更去歸納出較一貫的原則來,而稱爲法理。
從法理參究得法性:以法理,也有種種不同的適用範圍,故還非最高究竟者;于是乎必得更向上去參究,以期最後能覺悟那一以貫之的大道理,而稱爲法性也。
有沒有較明確的模式呢?然而從法相而提升爲法理,從法理而參究得法性,這都還只是個很籠統的原則。至于在實際運作時,有沒有一種較明確而可行的參考模式呢?
當然每個人都可有他不同的作業系統。而對我個人而言,最初卻未深刻地去思惟這個問題。只是認定:當如金字塔一般,去一層層地提高爾。
氣脈的啓示
外延,則從一分作五;內攝,則合五歸爲一:然去年于瑞芳閉關時,有一次于禅坐間,卻又想到這個問題。而那時候,氣也剛好走到手心;當其再從手心而分向五指的剎那間,我即領悟到這「內攝外延」的模式。
這怎麼講呢?從手心到手指頭,乃爲向外。故從手心的一,而向外分作五。故外延者,從一分做五。反之,若氣到手指尖後再回頭,即爲內攝也。而內攝者,乃合五歸爲一也。
陰陽五行
其實,氣從手心到指頭,這乃是很平常的經驗,怎能建立起一個思想架構呢?然這個思想架構,卻非我原創的。因爲在中國,早就有這個架構;而這架構即是「陰陽五行」的學說。
現代的中國人,已很少人再注意到陰陽五行的學說。可是在中國曆史上,它曾發揮過相當廣泛的影響。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首先講到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事實上五行,只是不同屬性的象征,而非狹指有形的金或木。同樣,陰陽也是不同屬性的象征。比如天爲陽、地爲陰,君爲陽、臣爲陰,夫爲陽、婦爲陰等,有很多不同的差別相。
陰陽者─內攝者爲陽,外延者爲陰:然若只從氣脈的角度來審視陰陽,則氣于內攝時爲陽,外延時爲陰。
這講法,似乎跟前面所講的不太一樣,因爲前乃說是:氣浮于表者,爲陽;至內攝入骨,才爲陰。
內攝者爲陽─上升爲君,乃不動的統一性:何以謂「內攝爲陽」呢?主要是爲,若內攝到極點,即變成上升;而上升到最高點,即成爲君脈也─也就是不動的統一性。
以「五」是差別相,而「一」是統一性。故合五歸一,即從陰而轉爲陽;反之,分一作五,即從陽而轉爲陰。
外延者爲陰─下化爲臣,則變化的差別相:這就像官僚系統一般。最高者的君,爲不動的統一者。而向下,則愈分愈細,有文武百官,以至于百姓衆生;而這些皆是變動的差別相也。
五行
火爲太陽,金爲少陽:如從陰陽的變化,再詳細分,則爲五行也;故五行者,即是于同一層次裏的差別相也。這即是前已再叁說過的:氣脈于同層次中,乃有五個周天,故以五行代表五個周天。
而在五個周天的脈裏,又可以就陰陽區分。其中,陽分最多者,稱爲太陽,在五行中,即是火也。其次,陽分次多者,稱爲少陽。如果我們用數學來剖析,則太陽,陽分中可有八、九、十成的比率;而少陽,陽分中乃有七或八成的比率。
土爲陰陽適中;木爲少陰,水爲太陰:至于土,乃陰陽近于對中的狀態,大致是在四、六成之間。同理少陰、太陰的比率,亦如前述。
對位
五行間,既相生,也相克:然若只以陰陽的比率來區分五行,這還不稀奇。在中國五行的學說裏,更重要的是:在五行間,既互爲相生,也彼此相克。
五行間的生克關系,大致如圖上所示:首先是水生木,也許是因爲有水,所以樹木才能得到滋潤而茁壯。第二是木生火,若木頭燃燒,則成火也。第叁是火生土,火爲什麼會生土呢?也許是因燃燒之後而化爲灰燼,故曰生土吧!第四土生金,第五金生水。然後又是水生木,而形成一個循環,這稱爲五行的相生也。
然後我們再看相克的關系,首先是金克木,用斧頭可以把樹木砍倒。其次是木克土,有樹木的地方,土壤便比較不會流失。第叁土克水,如果用土來作堤,水便被擋住了。第四水克火,第五火克金─以火來銷融金屬。
所以從五行的生克圖來看,既每一點,都有能生、所生,也有能克、所克,故能在生克之間,形成平衡。這才是五行學說中,最殊勝之處。因爲一般人多只能從單一事相去觀察萬物;而此乃能從整體關系中,去觀察萬物。所以智慧才能愈高明也。
五行學說
這五行的學說,其實我也未能深入了解;但我引用之,主要爲說明思想架構間上下與對位、流行之關系。下面一些資料,是我臨時去找來的;只是作爲說明的例子而已!故對各位而言,未必很重要,除非你想成爲這方面的專家。
我們首先看,五行者,若應用于五髒,則木爲肝髒,火是心髒─這心,上次已說過,乃指大腦也。以我們主要是透過大腦,而有思惟、抉擇的作用。故中醫稱之爲「君火」也。至于相火,才是指心髒;以血液的運輸,乃受神經所控製者,故稱爲相火。所以當人興奮時,他的心跳速度也會加快。
第叁、土是脾髒,其實廣義的脾髒,是指跟消化系統有關系者。而消化系統又牽涉到循環系統,因爲食物在腸胃消化.吸收後,即會先送到心髒,再輸往全身各處,這皆是廣義的脾髒功能。
其次,再看金對肺,肺主要是指呼吸的作用。而最後水,所對的是腎髒;而腎上次也說過,是指跟生殖有關系的器官。所以腎衰會影響大腦,因爲大腦、骨髓以及生殖系統,乃有互爲表裏的關系。
以上是講到五行對五髒者,而五髒者,又有其所對應的六腑也。六腑大致是跟消化、排泄有關系者:其中肝跟膽是成對的,心跟小腸也是對應的。然後脾跟胃,肺跟大腸,腎跟膀胱,都是對應的髒腑。而這膀胱,也非泌尿系統裏的膀胱,而是指輸精的器官爾。如瑜珈上謂:骨生髓,髓生精。因此從髓生精,而産生生殖的作用者,即是腎與膀胱也。
至于應用于皮肉筋骨間,則木對的是筋,火對的是脈。這脈,若君火,即指神經系統;至于相火,則指血管也。然後土所對的是肉,金所對的是皮毛;至于水,則對應于骨也。
下面再看,五行既內對五髒,也外對五官。而這五官的對法,乃木對的是眼根,火對的是舌根,土對的是唇,金對的是鼻,水對的是耳。
五行如應用在情緒上,則木對的是怒,所以一個人怒火上升時,將會傷肝。火對的是喜,土對的是思─過度思惟則消化不良,將傷及脾胃。金對的是悲。水對的是恐。同樣在中醫上又說到,五行也對應著「呼、笑、歌、哭、呻」。
我個人于禅坐時,又發覺五行,還跟我們按摩的手法有關。首先火所對應者,乃是直推─即沿著脈路,往前直推。其次,金所對應者,乃是橫按─即沿著脈路,左右按摩。第叁土所對應者,乃是撚─即沿著順轉與逆轉的方向,而反複撚之。第四木所對應者,乃是拍或壓,用手指去拍,或用指節去壓。最後水所對應者,乃是捶,用拳頭去捶也。
下面我們再看,五行對應于天地之間。色有五色,木所對者是青色,這青色即近于綠色也。火所對者是赤色,像光輝燦爛的太陽一般。土所對者是黃色,金所對者是白色,而水所對者是黑色。
同樣在中醫上,又把五行對應于五味中。詳細是:木對的是酸,火對的是苦,土對的是甘─即是甜也,金對的是辛─包括辣也,而水對應的乃是鹹。
又在一年四季裏,若以五行區分,則春生,對應于木。夏長,對應于火。在夏跟秋之間,可分出另一個季節,而稱爲長夏。長夏爲化,是指從開花到結果;故長夏化,對應于土。到了秋天,才收獲果實,而對應于金。最後冬天,萬物蕭條,而稱爲冬藏;乃對應于水。
于是更以一年四季中的節氣,來對應五行。則風屬春天,而對應于木。暑屬夏天,而對應于火。濕爲長夏,而對應于土。到了秋天,秋高氣爽而爲燥,乃對應于金。至冬天,天寒地凍,而對應于水。
最後五行,又可對應于五音,而名爲宮、商、角、征、羽。可是我在禅坐時,所發覺對應的音,卻是「啊、伊、嗚、耶、喔」的五音。在六字大明咒的後五個音:嘛.呢.叭.昧.吽,即是相近于我所說的「啊、伊、嗚、耶、喔」,不是嗎?
在印度瑜伽中乃謂:我們身上共有五十個脈音。而這五十個脈音,大致是從啊、伊、嗚、耶、喔的韻母而變化出來的。所以持咒,即能從咒音的共振效果,而幫助打通氣脈。
因此不同的咒,即能通調不同的脈,而對治各式的疾病。這聽來,好象很神秘;其實乃法爾如此也。
目前的物理學,已確認在人身上,不同的部位,即有不同的共振音頻。但要以持咒來調脈,卻非念幾遍即可。在密宗裏持一個咒,都是以十萬…
《漣珠甘露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