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法门,而能更趋近于中道也。

  

  而这内摄法门的关键处,乃是从「逆向思考」而完成的。何为逆向思考?以众生无始以来,皆执着于「有」,故皆向外攀缘.造业而流转生死。这称为顺向思考也。

  

  故逆向思考者,从不执着于「有」,不向外攀缘造业而能超然物外、了脱生死也。故中道者,乃无分别智尔。是以必内摄.逆向,才能契入于中道也。

  

  未必须消尽一切妄念,才能开悟:这以「逆向思考」而见性开悟者,乃不须要消尽一切妄念,才能开悟。因为「逆向思考」,还是有思考;只是逆向,而非不思考也。

  

  如原始佛教与早期的禅宗:这如早期的佛教,许多是在言下顿悟的,如舍利弗听马胜比丘的偈颂,即证初果也。或于佛陀的一场开示中,即很多人得法眼净;这「得法眼净」亦即是见性开悟也。又如中国早期的禅宗,也常是在师徒的点拨、棒喝下,而完成顿悟的。

  

  于是不管听到偈颂.开示,或点拨、棒喝;其实都还有「心意识」的作用。因此当不需要消尽一切妄想杂念,才能开悟。

  

  但是这第一座标的修学方式,乃是对具大善根者,才能相益得彰。若具大善根的众生,愈来愈稀少时,便不能不退为第二座标的修学方式。

  

  知性的克制

  以克制知性的分别,而为修行的心要:云何为克制呢?本来知性者,乃要知道得愈多、知道得愈广愈好。而克制却刚好相反,乃教我们不要攀缘、不要分别。故从图上看,知性向上是提升,而向下是克制;克制到极点,则为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

  

  少事少恼,知足常乐:这种修行心要,如原始佛教里常谓的「少事少恼,知足安乐」。以少攀缘,少思惟;甚至得万缘放下,置心一处。这即是以克制的方式,而为修行的心要。

  

  持戒─十二头陀:这如就三无漏学而言,乃偏于从持戒.修定中入门。而持戒,乃非持菩萨戒,故忙着去度众生也;而是过着一种很简单、很纯朴的生活。故持戒能克制众生散漫、放逸、攀缘、好动的习性。

  

  这持戒,如持得更严谨,则称为「十二头陀」。如:常行乞食,日中一食,着衲衣,露地坐,冢间住,但坐不卧等。

  

  修定─心绝妄念:但以持戒,来克制身的攀缘,其实是还不够的。因为若心还在妄动;也必使心不能明净。故得更进一步去修禅定法门,而克制一切妄想杂念的分别。

  

  原始佛教与禅门的北宗:这样的修行法门,乃以原始佛教与禅门的北宗为代表。而禅门的北宗,即指以神秀为首的法脉,其乃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修行法要。

  

  故认定:必待消除一切妄想杂念,才有见性开悟的可能。这与南宗即于言下顿悟,乃有天渊之别。

  气脉的对应

  

  

  云何会以这四个座标而说明修行法门?乃牵涉到我对气脉的觉受。请看上之图中。于禅坐时,气脉的通调却非沿着直线,从A到B到C一直上去。很多时候我发现:如背上A1这一点已通的话,则会对应有背下A2这点的舒通。而A2这点通的话,则A3、A4这两点,也会因对应的关系,而能很快舒通。

  

  故A1、A2、A3、A4这算是一对应的脉组,如这脉组全调通了,算是一个阶段的完成。然后待下个阶段,又有B1、B2、B3、B4的对应关系。于是因这四个座标的对应关系,使我产生很大的省思与启示。由是将之运用于心法,即成四个座标的修行法门。

  

  心法的对应

  知性的提升与知性的克制,乃有对应关系:于是若将脉相的对应,而省思于心法的对应;则知性的提升与知性的克制,其实正有其对应关系。以既觉悟得诸法皆空,即得不再犯戒,不再妄想纷飞。这是从上而应下。

  

  从戒定的修持而对应有悟性的提升:反之,先从持戒.修定着手,而使身心已清净了。于是再闻法,便能很快开悟也。

  

  所以既上通,而能通下;也既下通,而能上通。由是戒、定、慧的修行方式,其实是南辕北辙的;但为有对应关系,所以常连带着说。这对应关系,用中国阴阳五行的学说来看,或谓是「物极必反」吧!

  

  佛陀的说法

  先直说四圣谛:于是我们乃从这观点,而省思于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教化。佛陀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首先于鹿野苑开示四圣谛。而这四圣谛的教化方式,即属于第一座标的修行法门也。

  

  以早期就能跟随佛陀者,皆已有累世累劫的善根种子;所以一说四圣谛,便得开悟.证果也!

  

  六年后制戒:而待佛陀成道六年后,才开始制戒。为什么要制戒呢?这既为因有人犯了,故随犯随制。其次也可以说,这时候的教化方式,乃增加了第二座标的修行法门。既最有善根的众生,都已度得差不多了;所以现在得度第二等众生。后来也教不净观跟安那般那,这大致都是第二座标的修行法门。

  

  对最上根者,直说悟性的提升:所以对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教化,我们可以说:对最上根者,直说四圣谛、八正道,而成就于悟性的提升;故不需要再讲些较刻板的修行法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早期的弟子,乃才是最利根的。

  

  其次,对次上根者,先教以知性的克制,而后成就于悟性的提升:从次第禅观,而契入顿悟法门也。

  

  以上四个座标的修行法门,我们已经讲了两个。而这两个,乃皆偏向知性的修为,故为传统上所认定的修行法门。

  

  感性的提升

  以外延的方式,来克制自我的贪欲:下面再讲到感性的部分。既感性的人,大致都比较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者,乃不免下堕也。于是修行之要,即是欲回下堕而向上提升尔!那云何才能提升呢?即从消除自我中心作起。

  

  但对感性的人而言,却不是用「闻思修」等内摄方式去消除,而是用外延方式去消除。而外延方式,乃是透过种种人际关系中,去长养慈悲。于是才能从慈悲心中,而渐消除自我中心的情结。

  

  如布施者,乃外舍财物,内舍悭贪:因此这以外延方式而修行者,首先得从布施启修。而布施的心要,不只是外舍财物去帮助众生;其更重要者,乃能更内舍悭贪也。

  

  以慈悲他人而消融自我:而在内舍悭贪中,也能渐消除对自我中心的执着。众生因为有我,所以悭贪;而愈悭贪,即我执愈坚固。所以于布施的内舍悭贪中,能渐消除对自我中心的执着也。

  

  同理,外延的修行方式,也必都强调慈悲心;因为在慈悲他人的过程中,也能慢慢消融自我。然而感性人的慈悲,还是难免会在人情世故中,缭绕不出;这与知性人的慈悲,迥然不同。

  

  六度四摄的菩萨道:因此佛教在第三座标,所开展出来的修行法门,就是以六度四摄为主的菩萨道。而这是「大」乘法门吗?当然他们都这么认为。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但所有的菩萨道,大致都认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比第一座标的当生即能证得阿罗汉,已差得太多了。为什么会这么慢呢?我经常用一种比喻:

  

  如果一杯水脏了,而我们希望它变清净。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原来的水倒掉,然后再换装清水,就得了。但感性的人,却舍不得把原来的水倒掉;所以只能拼命加清水,来将它淡化。但即使已加了很多清水,它还是不可能纯净的。

  

  佛教第三期的发展型态,所度者乃中根众生也:故佛教第三时期所度的众生,我认为:是中根的众生,而非上根也。所以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主要度的是感性的众生。

  

  就佛法而言,本质上还是以理性.以觉性为主导。现既以度感性众生为主的菩萨道,故佛教不得不转变为像法时代。至于末法时代,即是第四座标的修行法门也。

  

  心法的对应

  从大悲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觉悟:于是我们再来看座标间的对应关系,首先看第三座标跟第一座标的对应关系。所谓「菩提心」,如就第一座标而言,乃为对万法有疑惑故,而发心求觉悟。

  

  而在第三座标中,乃谓:为欲慈悲度众生故,得先求觉悟。在密宗里,讲到发菩提心时,大致是这种说法。而如果发菩提心后,直接参禅求悟;即转为第一座标的修行法门。

  

  三轮体空,空花佛事,水月道场:而如果还以外延的方式,继续修行,终究也能消除我执,见证空性,而对应于第一座标。这时虽还在度众生,但已不觉得我在度众生。而这三轮体空的境界,乃是很长远后的事了。

  

  严以克己─知性的克制;宽以待人─感性的提升:下面再看,第三座标跟第二座标的对应关系。我们要慈悲他人,必须从严以克己去着手。而所谓「克己」,即谓克制贪瞋痴的习气,克制杀盗淫的行为。克制,消极的是不伤害对方,积极的是去利益别人。这即成『严以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

  

  于是在这两种对应关系中,我们便能了解很多修行法门,看起来好象一个是南辕,一个是北辙。但因有对应关系故,到最后还将是殊途同归尔。

  

  情感的奔放

  奔放或抒解者,乃指情欲的满足:现在再讲第四座标,第四座标乃是情感的奔放。何以称之为「奔放」呢?如水下流,奔驶不已!

  

  如前所说,感性不能用克制的方式来压抑,而当让它抒解。然而如何能抒解呢?透过情欲的满足。这在佛经上,有没有这种说法呢?有!

  

  如《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先以欲钩牵,即是先从情欲的满足,而慢慢再导引他能够进入佛门,最后终也能证得无我、无生的智慧。

  

  代表的宗派:净土宗.密宗。这在佛教里最具典型的宗派,乃是净土宗和密宗也。当然净土宗或密宗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但是我们且来分析看:

  

  净土─来世乐:首先论净土宗,以修净土主要乃为求往生于极乐世界。而到极乐世界后,就能要吃就有食,要穿就有衣,要走有神通。总而言之…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