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顺遂。所以在那里,即不用再克制什么欲望了。
于是很多人乃宁愿,就算这辈子修行辛苦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下辈子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值得了。这以来世乐为诱因的修行方式,比之禅宗已近于外道;然比之于密宗,却还含蓄多了。
密宗─现世乐:因为密宗的长寿法.财神法.双运法,就更直截了当地表明,求的乃是现世乐也。
所以如从第一座标、第二座标、第三座标的修行方式来看,这乃是旁门左道尔。以这既不能减却自我中心的执着,云何能解脱呢?不过如从气脉的对应关系中去参,终能参透这其中的奥秘。于是乃为参透其中的奥秘故,才有这次的演讲内容。
所度众生,为下根也:如果这也算度众生,则能度的众生为更下根也。而这即成为佛教发展的第四种型态。所度者,为第四等的众生;但他们不会这么承认的。
待四种众生全度尽了,佛教即在印度灭亡:而佛教在印度发展到密宗之后,便很快在印度灭亡了。为什么呢?有人乃归咎于回教入侵;但我认为回教的入侵,顶多只能算是佛教灭绝的缘,而非因也。否则印度教也当灭绝才是,但事实上,印度教却未因回教的入侵而灭绝。
也有人从佛教的教义来看,谓佛教既发展到密教,那已跟外道差不多了。然即使与外道差不多,即非灭绝不可吗?既外道都还未灭绝,何以佛教就得灭绝呢?
而我的说法乃谓:从第一座标到第四座标,以能度的众生都已度尽了,所以便无存余的价值也。
问:云何能参透座标间的对应关系呢?答:这乃牵涉到情欲的克制与满足。
情欲的克制与满足
以传统的道风,对于情欲的态度,大致是持负面的看法。如于《大智度论》中,便形容得很直截了当: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嚙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得之转剧,如火炙疥」,就像我们身上痒了,乃愈抓愈痒尔;习气你愈顺应它,它就染得愈重。「如狗嚙骨」,咬了半天,也咽不下去。「如鸟竞肉」如五欲,既我要,也你要,那怎么办呢?不是平分,而是大家抢,看谁抢赢;于是在抢的过程中,就会烦恼、造业而受报等。
「如逆风执炬」,将反烧到自己尔!「如践恶蛇」如果你去踩到蛇,它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反咬你一口。「如梦所得」,作梦中不管得到什么好东西,醒过来还是空空一场。「如假借须臾」,就如向别人借的东西,必不久就得还给他也;还给谁呢?还给无常尔。既从无常来;还归无常去!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所以贪求五欲,对修道而言,是绝对有妨害的;这是佛教对欲望最典型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尤其表现在第二座标的修行方式里。
世间儒家.道家,对情欲的态度大致亦然:即使不用佛教,力求出世解脱的标准来看,就以儒教、道教,甚至其它宗教,对情欲的态度大致亦然:虽未必克制尽绝,还以节制为宜。
净土对情欲的态度
北俱卢洲.兜率天.极乐世界,大致皆顺欲满足:可是如我们再进一步去看,佛教对净土世界的描述,乃觉得有很大的差别。像刚才所讲于净土世界中,既一切顺遂,想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既非节欲,更非禁欲,而是近乎于纵欲呀!
那里不会有「日中一食」的戒吧,既思食得食,大概半夜想到了,也就半夜送来啰!既行都是神足通,爱到那就到那,不会有红绿灯的设限吧?所以都在享福的状态中。甚至于净土中,若有男女者,如北俱卢洲或兜率天。他们对于男女的情欲,也都不以节制。
何以佛法对于情欲,有此绝然不同的态度呢?而这种种的描述,相对于传统佛教,乃觉得不可思议。云何于净土中,对情欲却是采取放纵的态度?这纯然是为「先以欲钩牵」而方便说的,还是真有其事呢?
情欲的满足,未必是罪恶,也未必背道而驰:当于净土世界中,情欲的满足,不是罪恶;若是罪恶,何名为净土?情欲的满足,也非背道而驰;若是背道而驰,云何能不退转呢?
反之,在人间就得克制情欲,持五戒、八戒,比丘戒等等。为何佛教对情欲,有这么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但为娑婆世界众生,福德不足故尔。这问题我想了又想,参了又参。而结论乃:但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福德不够故,对情欲不能不采取节制的态度。
即以食物而言,净土中既思食得食,当就不需要节制;而人间则需要辛苦耕种,才有收成;甚至还常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所以人间众生那有纵欲的本钱呢?
再说到世间男女的情欲。在前所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讲题中,我已表明:男女的情欲,其实是牵涉到下一代抚育的问题。而抚养于净土中,乃根本不是问题。或从花苞中出生,而且一出生就半成年了,根本不用像在人间中,得抚养好多年,才能独立。既净土的众生,不需要父母来抚养,所以既无婚姻制度,也不需要对情欲多加限制。
故若强求,或浪费时间,或增加烦恼,或造业受报:于是乃为人间的众生福德不够故,对情欲不能不采取节制的态度。因为若福德不够,而奢求过度,首先就得浪费时间。因为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争取才有;于是若奢求过多,必得花更多的时间去争取。
第二.而在争取中,或与天争,或与地争,或与人争。以既有所争,即必增加负担与烦恼。第三.如于争取的过程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必造更恶的业,受更苦的报。
但以克制.压抑的方式,就解决了吗?故若福德不够,而奢求过度,则成为造业系缚的根本。但是如以传统克制的方式,而来压抑情欲,这就能解决问题吗?我相信不可能真解决问题的。
不!克制压抑,心结不开:因为如只是克制压抑,而心结未开;则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尔。短时间,好象看不到影子了,但待境界现前了,欲望又被钩起了。而且用克制、压抑的方式,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安乐。
甚至过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反弹,所以却变成比未压抑前还更夸张些。或者这边虽压抑住了,而它乃会于异时、他处更进行补偿。
情欲的分类
自然的情欲,易于满足:所谓补偿,是一比一的补法吗?却未必,这乃要看情欲的属性。
一般而言,可把情欲分作两大类:一是自然的情欲,一是变态的情欲。自然的情欲,如食衣住行等生活资粮的需求。若只是自然的情欲,还比较容易满足。如食而能饱,或衣能蔽体、保暖等,这就目前的文明社会,乃非难事。
变态的情欲,难于满足:然若是变态的情欲,就很难满足。如吃,不只要吃得饱,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巧,吃得有体面;这就会像无底洞般地难以填满。所以变态的情欲,其实已经过偏端心理的改造、污染。
如有的人,因从小被别人藐视、欺侮,所以发愤图强。于是他拼命赚钱,甚至到处布施,乃是为了证明:我是有办法的人。这因补偿心理而发愤图强者,即是变态的情欲也;而变态的情欲,必像无底洞一般,而难以自拔。所谓:情欲如深坑。应是指变态的情欲而言。
因不满足,更加病态,恶性循环:但是人间的众生,情欲能不变态者,可说是没有。因为我们从小就不曾真满足过,这一方面是为福报不足故,一方面也为从小即是在克制、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
于是因未曾满足,而产生多少的变态;而当变态后,乃更难满足尔。这真是恶性循环啊!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所接触的众生,有谁能置身于外呢?我相信,用传统的思考方式,是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情欲的提升
马斯洛的学说─下阶的情欲满足了,自然往上提升。此乃指自然的情欲而言:说到情欲的满足与提升,有位心理学家名马斯洛,乃提出一种学说:人的动机,可分为五个层次。而必待下个层次满足了,即自然会往上提升。然而即使自然的情欲,犹可能满足;但变态的情欲,就很难满足矣!
但福报不足者,即使下阶的自然情欲都很难满足:于是因不满足,将产生更多的变态。于是这即成两难的局面:欲去满足它,又没有这种福报﹔不去满足它,它又变态得更离谱,那该怎么办呢?
心法的对应
我们再看座标间的对应关系。以直接从第四座标而去满足情欲,是不可能的;即使修持长寿法、财神法、双运法,也不可能真解决问题的。
故最后只能从心法的对应关系去解决问题。这也就说若第一.第二.第三座标的修行法门成就了;便能从对应关系中而解决情欲的需求。
情欲的克制与情欲的满足,有对应的关系:首先我们看,第四座标跟第二座标的对应关系,即情欲的克制与情欲的满足间之关系。如以修定,修到妄念不起时,即无情欲的牵挂也。甚至禅定之乐,更超过于世间五欲之乐也。
所以能从知性的克制,能兑化为情欲的消除。若情欲消除了,即无满足与不满足的差别。
情欲的满足与慈悲的利他,有对应的关系:其次看,第四座标跟第三座标的对应关系。如能放眼于其它贫苦的众生,故不再汲汲于满足自己的情欲;则情欲自淡薄也。甚至于慈悲的利他行中,亦得到另一种满足也。
甚至情欲的满足与悟性的提升,也有对应关系:再其次看,第四座标与第一座标的对应关系。若能从悟性的提升而证得空性,即一切情欲皆消尽矣!
满足者,与空性对应尔:所以如曲线是向外延伸者,那就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以内摄的修行法门,修到最后,从与空性相应,而将一切情结打散了。
…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