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順遂。所以在那裏,即不用再克製什麼欲望了。
于是很多人乃甯願,就算這輩子修行辛苦一點也沒關系,只要下輩子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值得了。這以來世樂爲誘因的修行方式,比之禅宗已近于外道;然比之于密宗,卻還含蓄多了。
密宗─現世樂:因爲密宗的長壽法.財神法.雙運法,就更直截了當地表明,求的乃是現世樂也。
所以如從第一座標、第二座標、第叁座標的修行方式來看,這乃是旁門左道爾。以這既不能減卻自我中心的執著,雲何能解脫呢?不過如從氣脈的對應關系中去參,終能參透這其中的奧秘。于是乃爲參透其中的奧秘故,才有這次的演講內容。
所度衆生,爲下根也:如果這也算度衆生,則能度的衆生爲更下根也。而這即成爲佛教發展的第四種型態。所度者,爲第四等的衆生;但他們不會這麼承認的。
待四種衆生全度盡了,佛教即在印度滅亡:而佛教在印度發展到密宗之後,便很快在印度滅亡了。爲什麼呢?有人乃歸咎于回教入侵;但我認爲回教的入侵,頂多只能算是佛教滅絕的緣,而非因也。否則印度教也當滅絕才是,但事實上,印度教卻未因回教的入侵而滅絕。
也有人從佛教的教義來看,謂佛教既發展到密教,那已跟外道差不多了。然即使與外道差不多,即非滅絕不可嗎?既外道都還未滅絕,何以佛教就得滅絕呢?
而我的說法乃謂:從第一座標到第四座標,以能度的衆生都已度盡了,所以便無存余的價值也。
問:雲何能參透座標間的對應關系呢?答:這乃牽涉到情欲的克製與滿足。
情欲的克製與滿足
以傳統的道風,對于情欲的態度,大致是持負面的看法。如于《大智度論》中,便形容得很直截了當: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嚙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得之轉劇,如火炙疥」,就像我們身上癢了,乃愈抓愈癢爾;習氣你愈順應它,它就染得愈重。「如狗嚙骨」,咬了半天,也咽不下去。「如鳥競肉」如五欲,既我要,也你要,那怎麼辦呢?不是平分,而是大家搶,看誰搶贏;于是在搶的過程中,就會煩惱、造業而受報等。
「如逆風執炬」,將反燒到自己爾!「如踐惡蛇」如果你去踩到蛇,它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反咬你一口。「如夢所得」,作夢中不管得到什麼好東西,醒過來還是空空一場。「如假借須臾」,就如向別人借的東西,必不久就得還給他也;還給誰呢?還給無常爾。既從無常來;還歸無常去!
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爲之後世,受無量苦。
所以貪求五欲,對修道而言,是絕對有妨害的;這是佛教對欲望最典型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尤其表現在第二座標的修行方式裏。
世間儒家.道家,對情欲的態度大致亦然:即使不用佛教,力求出世解脫的標准來看,就以儒教、道教,甚至其它宗教,對情欲的態度大致亦然:雖未必克製盡絕,還以節製爲宜。
淨土對情欲的態度
北俱盧洲.兜率天.極樂世界,大致皆順欲滿足:可是如我們再進一步去看,佛教對淨土世界的描述,乃覺得有很大的差別。像剛才所講于淨土世界中,既一切順遂,想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既非節欲,更非禁欲,而是近乎于縱欲呀!
那裏不會有「日中一食」的戒吧,既思食得食,大概半夜想到了,也就半夜送來啰!既行都是神足通,愛到那就到那,不會有紅綠燈的設限吧?所以都在享福的狀態中。甚至于淨土中,若有男女者,如北俱盧洲或兜率天。他們對于男女的情欲,也都不以節製。
何以佛法對于情欲,有此絕然不同的態度呢?而這種種的描述,相對于傳統佛教,乃覺得不可思議。雲何于淨土中,對情欲卻是采取放縱的態度?這純然是爲「先以欲鈎牽」而方便說的,還是真有其事呢?
情欲的滿足,未必是罪惡,也未必背道而馳:當于淨土世界中,情欲的滿足,不是罪惡;若是罪惡,何名爲淨土?情欲的滿足,也非背道而馳;若是背道而馳,雲何能不退轉呢?
反之,在人間就得克製情欲,持五戒、八戒,比丘戒等等。爲何佛教對情欲,有這麼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但爲娑婆世界衆生,福德不足故爾。這問題我想了又想,參了又參。而結論乃:但爲娑婆世界的衆生福德不夠故,對情欲不能不采取節製的態度。
即以食物而言,淨土中既思食得食,當就不需要節製;而人間則需要辛苦耕種,才有收成;甚至還常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所以人間衆生那有縱欲的本錢呢?
再說到世間男女的情欲。在前所說〈問世間情爲何物〉的講題中,我已表明:男女的情欲,其實是牽涉到下一代撫育的問題。而撫養于淨土中,乃根本不是問題。或從花苞中出生,而且一出生就半成年了,根本不用像在人間中,得撫養好多年,才能獨立。既淨土的衆生,不需要父母來撫養,所以既無婚姻製度,也不需要對情欲多加限製。
故若強求,或浪費時間,或增加煩惱,或造業受報:于是乃爲人間的衆生福德不夠故,對情欲不能不采取節製的態度。因爲若福德不夠,而奢求過度,首先就得浪費時間。因爲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爭取才有;于是若奢求過多,必得花更多的時間去爭取。
第二.而在爭取中,或與天爭,或與地爭,或與人爭。以既有所爭,即必增加負擔與煩惱。第叁.如于爭取的過程中,爲達目的,不擇手段;乃必造更惡的業,受更苦的報。
但以克製.壓抑的方式,就解決了嗎?故若福德不夠,而奢求過度,則成爲造業系縛的根本。但是如以傳統克製的方式,而來壓抑情欲,這就能解決問題嗎?我相信不可能真解決問題的。
不!克製壓抑,心結不開:因爲如只是克製壓抑,而心結未開;則將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爾。短時間,好象看不到影子了,但待境界現前了,欲望又被鈎起了。而且用克製、壓抑的方式,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安樂。
甚至過一段時間後,會形成反彈,所以卻變成比未壓抑前還更誇張些。或者這邊雖壓抑住了,而它乃會于異時、他處更進行補償。
情欲的分類
自然的情欲,易于滿足:所謂補償,是一比一的補法嗎?卻未必,這乃要看情欲的屬性。
一般而言,可把情欲分作兩大類:一是自然的情欲,一是變態的情欲。自然的情欲,如食衣住行等生活資糧的需求。若只是自然的情欲,還比較容易滿足。如食而能飽,或衣能蔽體、保暖等,這就目前的文明社會,乃非難事。
變態的情欲,難于滿足:然若是變態的情欲,就很難滿足。如吃,不只要吃得飽,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巧,吃得有體面;這就會像無底洞般地難以填滿。所以變態的情欲,其實已經過偏端心理的改造、汙染。
如有的人,因從小被別人藐視、欺侮,所以發憤圖強。于是他拼命賺錢,甚至到處布施,乃是爲了證明:我是有辦法的人。這因補償心理而發憤圖強者,即是變態的情欲也;而變態的情欲,必像無底洞一般,而難以自拔。所謂:情欲如深坑。應是指變態的情欲而言。
因不滿足,更加病態,惡性循環:但是人間的衆生,情欲能不變態者,可說是沒有。因爲我們從小就不曾真滿足過,這一方面是爲福報不足故,一方面也爲從小即是在克製、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
于是因未曾滿足,而産生多少的變態;而當變態後,乃更難滿足爾。這真是惡性循環啊!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所接觸的衆生,有誰能置身于外呢?我相信,用傳統的思考方式,是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情欲的提升
馬斯洛的學說─下階的情欲滿足了,自然往上提升。此乃指自然的情欲而言:說到情欲的滿足與提升,有位心理學家名馬斯洛,乃提出一種學說:人的動機,可分爲五個層次。而必待下個層次滿足了,即自然會往上提升。然而即使自然的情欲,猶可能滿足;但變態的情欲,就很難滿足矣!
但福報不足者,即使下階的自然情欲都很難滿足:于是因不滿足,將産生更多的變態。于是這即成兩難的局面:欲去滿足它,又沒有這種福報﹔不去滿足它,它又變態得更離譜,那該怎麼辦呢?
心法的對應
我們再看座標間的對應關系。以直接從第四座標而去滿足情欲,是不可能的;即使修持長壽法、財神法、雙運法,也不可能真解決問題的。
故最後只能從心法的對應關系去解決問題。這也就說若第一.第二.第叁座標的修行法門成就了;便能從對應關系中而解決情欲的需求。
情欲的克製與情欲的滿足,有對應的關系:首先我們看,第四座標跟第二座標的對應關系,即情欲的克製與情欲的滿足間之關系。如以修定,修到妄念不起時,即無情欲的牽挂也。甚至禅定之樂,更超過于世間五欲之樂也。
所以能從知性的克製,能兌化爲情欲的消除。若情欲消除了,即無滿足與不滿足的差別。
情欲的滿足與慈悲的利他,有對應的關系:其次看,第四座標跟第叁座標的對應關系。如能放眼于其它貧苦的衆生,故不再汲汲于滿足自己的情欲;則情欲自淡薄也。甚至于慈悲的利他行中,亦得到另一種滿足也。
甚至情欲的滿足與悟性的提升,也有對應關系:再其次看,第四座標與第一座標的對應關系。若能從悟性的提升而證得空性,即一切情欲皆消盡矣!
滿足者,與空性對應爾:所以如曲線是向外延伸者,那就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而以內攝的修行法門,修到最後,從與空性相應,而將一切情結打散了。
…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