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P5

  ..續本文上一頁這也就說,我再叁地參,參爲什麼情欲的滿足能與修道相應呢?事實上,情欲的滿足只是謂從勘破而放下爾。

  

  四種馬

  于是從情欲的勘破與滿足中,使我連想到經典上所謂的四種馬:

  

  直以悟性的提升,而消除情欲的執著:這是最有善根者,其根本不需要去追求情欲。因爲透過悟性的提升,即能勘破情欲的虛妄;故能直接放下它,而無所謂滿足或不滿足的問題。

  

  從情欲的追求過程,而悟得空性:有的人既自己不能覺悟,你跟他說,他也不信;故非得自己去追求,去撞牆。待撞得頭破血流了,才覺悟道:情欲果真是虛妄的。于是既虛妄者,即放下也。

  

  一再地墮入情欲的圈套而受苦受難,最後才覺悟出離:還有的人,只受騙一次還不夠,所以仍將一而再、再而叁地去追求。

  

  追求不是求不到,而是雖得到了,卻沒有當初想象的那麼好!于是他就舍下這個,去追另一個。必經過一而再,再而叁的追求、幻滅,最後才能覺悟道:情欲根本都是騙人的,而能放下、出離。

  

  雖再叁爲情欲受苦受難,卻始終不悔:至于第四種馬,則雖再叁爲情欲受苦、受難,而始終不悔。其實大部分衆生都是這種類型,故常于生死中漂泊,而永不歸路。

  

  絕望比失望更究竟

  這也就說,雲何從情欲的追逐,而最後能與道相應?因爲經不斷地幻滅後,終能勘破情欲是虛妄的本質。于是因勘破、放下故,能與道相應。

  

  所以我倒要說:絕望比失望更深沈.更究竟。所謂「失望」,乃爲得不到,才失望爾。而絕望呢?乃爲雖得到了,卻幻滅矣!很多的美感,乃爲朦胧才美;而待真看清楚時,卻破碎、幻滅了。

  

  情欲本是虛幻的,這對失望的人來說,只是「酸葡萄」心理而已─因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但對絕望者而言,即確定葡萄真是很酸哩!絕望比失望更深沈透骨,但一般人甯可「有夢最美」也不願意絕望呀!

  

  福報不足者偏于失望;福報富足者,卻成就于絕望:有人說「富貴學道難」,其實未必皆如此。如以富貴福足,而成就于絕望;乃更易與道相應也。于是以真看破放下故,在修道的過程中,障礙反會比較少。而貧苦者即使修道,爲變態的情欲太深重故,修行乃不易真得力。

  

  絕望,乃與空性對應:這絕望,一般人看起來頂可怕的,簡直就快窒息死了,但事實上它卻是最清涼的,因爲乃與無我、空性對應也。這是與第一座標對應者。

  

  從絕望而發慈悲心:其次愈絕望者,也可能會愈發慈悲心。因爲他覺得衆生太可憐,爲何要拼命去追求那些虛幻不實的目標呢?于是從發慈悲心而願意去教化衆生。

  

  或者某些東西,既自己已看破而不再需要;于是若有其它衆生需要,他就順手布施了。這是與第叁座標對應者。

  

  從絕望而成克製行:于是因于絕望,所以更能克製自己的妄想與行爲。其實不是克製,而是皆消除矣!而這既與持戒相應,也與禅定關連。「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實不只吹不動,而且是吹不到,爲根本無妄想可打哩!這是與第二座標對應者。

  

  所以不管淨土宗或密宗,皆只是方便道;而最後必待能證得無生法忍,才能究竟。然以從方便道入手故,這條路也就不得不更迂回,更渺茫也。

  

  中道的態度

  情欲本妄,既不必急求于滿足,也不必惶惶于克製.壓抑:最後我們乃講到,對情欲的中道態度。因爲我覺得在這個時代中,如再倡導用克製.壓抑的修行方式,對當時代的衆生,其實是很不相應的。因爲這時代乃偏向于感性的享樂時代。所以如非得用克製.壓抑的方式,才能學佛;則會有更多人甯可不學佛。或者雖聞思,而不能契入。

  

  但如已確認:情欲本質上,就是虛妄的。則既虛妄者,便不必急著去追求它。因爲即使追求到手後,你還是不能滿足也。其次,既情欲是虛妄的,也不必惶惶于克製.壓抑也。唯真實的老虎,能傷人;豈夢中的老虎能傷人呢?

  

  若福德足者,雖易于取得;但還應惜福而不可放縱:于是雖有的人,天生福德比較具足,但也不必誇耀。因爲現雖福德具足,卻非永遠都能福德具足也。其次,雖有福德,仍要惜福、培福而不可放縱。

  

  尤其既情欲是虛妄的,則有什麼好放縱的呢?當憐憫那些福德不足者,而勿驕恃也。

  

  若福德不足,不必郁卒;旁觀者清,不久即能勘破也:反之,若福德不足者,也不用郁卒,不用嫉妒.羨慕。既情欲都是虛妄的,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故如果能平心靜氣去當個旁觀者,有時候還更容易勘破也。

  

  但雖福報不足,而能不嫉妒、不羨慕,去當個平心靜氣的旁觀者,這就不是普通人的功夫也。

  

  于是乎,在急求滿足與慢慢勘破間,就有無限的彈性空間:這種講法,在目前的佛教界,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因爲既情欲是虛妄的,當不必急著去追求它,也不用急著去勘破它。這乃悠遊自在,而無所事矣!

  

  總結

  從比較對照中,更深切了解每種法門的特質:以上這題目,就講到這地方爲止。乃大致從比較對照中,而能更深切了解每種法門的特質。既四個座標的修行方式不同,也適宜的衆生.時機皆不同。故我們不必將不同的方式,混爲一談,也不致一時想兼修兩種法門。

  

  以全方位的眼光,看待佛教的修行法門:其次,既能用全方位的眼光,來看佛教中不同的修行法門;則既視野更寬闊,也必包容力更大方。于是不管于自修中或度他時,便能有更大的方便和效益。

  

  好!今天這題目,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