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也就说,我再三地参,参为什么情欲的满足能与修道相应呢?事实上,情欲的满足只是谓从勘破而放下尔。
四种马
于是从情欲的勘破与满足中,使我连想到经典上所谓的四种马:
直以悟性的提升,而消除情欲的执着:这是最有善根者,其根本不需要去追求情欲。因为透过悟性的提升,即能勘破情欲的虚妄;故能直接放下它,而无所谓满足或不满足的问题。
从情欲的追求过程,而悟得空性:有的人既自己不能觉悟,你跟他说,他也不信;故非得自己去追求,去撞墙。待撞得头破血流了,才觉悟道:情欲果真是虚妄的。于是既虚妄者,即放下也。
一再地堕入情欲的圈套而受苦受难,最后才觉悟出离:还有的人,只受骗一次还不够,所以仍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追求。
追求不是求不到,而是虽得到了,却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好!于是他就舍下这个,去追另一个。必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追求、幻灭,最后才能觉悟道:情欲根本都是骗人的,而能放下、出离。
虽再三为情欲受苦受难,却始终不悔:至于第四种马,则虽再三为情欲受苦、受难,而始终不悔。其实大部分众生都是这种类型,故常于生死中漂泊,而永不归路。
绝望比失望更究竟
这也就说,云何从情欲的追逐,而最后能与道相应?因为经不断地幻灭后,终能勘破情欲是虚妄的本质。于是因勘破、放下故,能与道相应。
所以我倒要说:绝望比失望更深沉.更究竟。所谓「失望」,乃为得不到,才失望尔。而绝望呢?乃为虽得到了,却幻灭矣!很多的美感,乃为朦胧才美;而待真看清楚时,却破碎、幻灭了。
情欲本是虚幻的,这对失望的人来说,只是「酸葡萄」心理而已─因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但对绝望者而言,即确定葡萄真是很酸哩!绝望比失望更深沉透骨,但一般人宁可「有梦最美」也不愿意绝望呀!
福报不足者偏于失望;福报富足者,却成就于绝望:有人说「富贵学道难」,其实未必皆如此。如以富贵福足,而成就于绝望;乃更易与道相应也。于是以真看破放下故,在修道的过程中,障碍反会比较少。而贫苦者即使修道,为变态的情欲太深重故,修行乃不易真得力。
绝望,乃与空性对应:这绝望,一般人看起来顶可怕的,简直就快窒息死了,但事实上它却是最清凉的,因为乃与无我、空性对应也。这是与第一座标对应者。
从绝望而发慈悲心:其次愈绝望者,也可能会愈发慈悲心。因为他觉得众生太可怜,为何要拼命去追求那些虚幻不实的目标呢?于是从发慈悲心而愿意去教化众生。
或者某些东西,既自己已看破而不再需要;于是若有其它众生需要,他就顺手布施了。这是与第三座标对应者。
从绝望而成克制行:于是因于绝望,所以更能克制自己的妄想与行为。其实不是克制,而是皆消除矣!而这既与持戒相应,也与禅定关连。「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实不只吹不动,而且是吹不到,为根本无妄想可打哩!这是与第二座标对应者。
所以不管净土宗或密宗,皆只是方便道;而最后必待能证得无生法忍,才能究竟。然以从方便道入手故,这条路也就不得不更迂回,更渺茫也。
中道的态度
情欲本妄,既不必急求于满足,也不必惶惶于克制.压抑:最后我们乃讲到,对情欲的中道态度。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中,如再倡导用克制.压抑的修行方式,对当时代的众生,其实是很不相应的。因为这时代乃偏向于感性的享乐时代。所以如非得用克制.压抑的方式,才能学佛;则会有更多人宁可不学佛。或者虽闻思,而不能契入。
但如已确认:情欲本质上,就是虚妄的。则既虚妄者,便不必急着去追求它。因为即使追求到手后,你还是不能满足也。其次,既情欲是虚妄的,也不必惶惶于克制.压抑也。唯真实的老虎,能伤人;岂梦中的老虎能伤人呢?
若福德足者,虽易于取得;但还应惜福而不可放纵:于是虽有的人,天生福德比较具足,但也不必夸耀。因为现虽福德具足,却非永远都能福德具足也。其次,虽有福德,仍要惜福、培福而不可放纵。
尤其既情欲是虚妄的,则有什么好放纵的呢?当怜悯那些福德不足者,而勿骄恃也。
若福德不足,不必郁卒;旁观者清,不久即能勘破也:反之,若福德不足者,也不用郁卒,不用嫉妒.羡慕。既情欲都是虚妄的,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故如果能平心静气去当个旁观者,有时候还更容易勘破也。
但虽福报不足,而能不嫉妒、不羡慕,去当个平心静气的旁观者,这就不是普通人的功夫也。
于是乎,在急求满足与慢慢勘破间,就有无限的弹性空间:这种讲法,在目前的佛教界,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既情欲是虚妄的,当不必急着去追求它,也不用急着去勘破它。这乃悠游自在,而无所事矣!
总结
从比较对照中,更深切了解每种法门的特质:以上这题目,就讲到这地方为止。乃大致从比较对照中,而能更深切了解每种法门的特质。既四个座标的修行方式不同,也适宜的众生.时机皆不同。故我们不必将不同的方式,混为一谈,也不致一时想兼修两种法门。
以全方位的眼光,看待佛教的修行法门:其次,既能用全方位的眼光,来看佛教中不同的修行法门;则既视野更宽阔,也必包容力更大方。于是不管于自修中或度他时,便能有更大的方便和效益。
好!今天这题目,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