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名内分。

  

  首先讲到情的部分。为什么称为「众生分内」呢?如前所叙,情是比较主观的,故称为内分。「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在地、水、火、风,四大之中,因爱能够和合,其如水能滋润万物一般;故以水大对应于贪爱。故众生当妄情乍生,爱意缠绵时,就能从身中产生爱水的滋润。以下且举几个例子:

  

  「是故众生,心意珍馐,口中水出。」珍馐即指我们特别喜欢吃的东西。故如想到特别好吃的东西,就自然产生唾液的分泌,而流口水也。这是以贪吃为例。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如果想到某些特别钟情或爱怜的人,便泪盈满眶。所以情人的眼色,很容易分辨出来;因为乃有特别的光泽。而这光泽,乃由于爱水所滋润故。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如果想到财宝,也会因爱水的滋润,而全身光彩。所以为何赌博的人,要戴墨镜呢?因为若碰到好牌,便眼睛一亮;于是便不打自招了。所以最保险的,还是戴墨镜吧!以免被行家看穿底细。

  

  「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心期于男女的淫事,则生殖器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故不管贪的是食物,贪的是财物,贪的是男女情色,对象可有很多差别;但从爱结而生滋润的本质,却都一样。

  

  天地间,火向上升,水向下流。故爱欲既生,则从头部会产生一种分泌,然后经由眼睛.胸部一直流到阴部。于是既顺流而下,当就趋向于恶道也。这是讲到因爱水滋润,故流于下堕尔。下面再看知性的部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为什么称为「分外」呢?因为知性,乃比较客观者,所以称为外分。「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如所谓「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故一个既善于思惟,又有理想的人,大致会因气的上扬而眉清目秀。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这也就说,如果我们心中有理想;且这理想是透过理性思惟而建立的,于是便肯为这理想而奋斗牺牲。

  

  当其为理想而奋斗时,便显得雄啾啾.气昂昂的。于是因于理想的鞭策,即能带领着我们往上提升。而这提升,不只是心灵程次的提升,也包括气脉的提升。所以我们或觉得,这个身体变得很轻灵,或作梦时犹在飞举的状态中。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虽然理想的对象可有很多差别─如持禁戒.诵经持咒,或心欲生天,参禅求悟等;但因于理想,而能带引我们往上提升,这便是它们共通的特质。而既往上提升,自然能层层超越,以至于无限。

  

  故偏于知性者,必能上升;而偏于情结者,难免下堕。以下更讲到升堕的详细情形: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这「纯想」,即指纯理性者而言。而「兼福兼慧,及与净愿」,即不管福慧与净愿,乃必皆从「无我」的理念,去规划、行持。而一般人的愿,却是从「有我」去发的。既有我,即非净愿;既有我,即是情结。而情结者,唯必下堕尔。

  

  「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这乃是说,唯知性、理性、悟性者,能往生净土,而非感性者能往生净土。这倒是一般学净土法门者,所未留意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若非纯理性,而是理多情少;这样虽也能轻升,但不能升得太高。故若往生善道,大致是地居天的层次,而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等。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心善愿,而护持佛教者,即成为天龙八部中的护法神。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而如果知性跟感性,刚好均平;则既不上升,也不下坠,故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虽生在人间,如能再往知性去发展,这便渐能聪明伶俐。如果已生于人间,非但知性不开展,且为情所困;那他便将愈来愈迟钝,脑筋不灵光,心智不开朗。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此之「横生」,即是畜牲也。而畜牲中,情更重者,乃成为毛群,即兽类也;情稍轻者,才成为羽族,即禽类也。至于「七情三想」者,便不免堕为饿鬼道。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如「九情一想」,则必堕入地狱道;而地狱道中,又分有间地狱与无间地狱。至于唯是纯情者,便直坠入阿鼻地狱也。

  

  总而言之,唯知性才能上升,若情性必当下堕;这是《楞严经》的说法。这种讲法我以前倒无异议,而现在的看法,乃有很大的不同。

  

  性情的调适

  知性的清明─非迷信:首先讲到知性的调适。我们要调知性,使之清朗开明,而非迷信或固执。这首先得透过实际的观察,然后再运用理性的思考,才能建立起正知正见。所以既非迷信,也非固执。如果是迷信,则虽知道很多,也等于不知道,甚至比不知道还严重。如果是固执,则虽因缘已变化,却不能作有效的调整,故亦将成为彼此的负担。

  

  感性的抒放─非压抑:至于在感性方面,我觉得既不能用克制的方式去压抑,也不能任性胡为。众生既称为有情,即生而带有情执.情趣。故如对情意,全用克制的方式去压抑,那人生也太没趣了。但如不加以节制,便将任性胡为,而形如禽兽。

  

  所以前面虽引用了不少《楞严经》的经文,可是我的看法,乃有异议。知性要提升,这乃法尔如是。可是感性,却要让它能够抒解;即使用大霸挡水,还得适时地泄洪。否则或那一天,就要决堤了。

  

  知性上升到极点,即外延.下沉而非曲高和寡:如果更进一步,用前面所说的修行模式来对照。则知性虽然上升,但上升到极点;即自转变成外延与下沉,而不是只孤单地停留在最高点上。

  

  所以有人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其实既寂寞者,即非圣贤也。因为他只能停留在最高点上,而不能外延.下沉,和光.同尘;所以才会曲高和寡而叹寂寞也。

  

  所谓「知性上升到极点,即外延.下沉」,乃谓将从智慧而产生慈悲也。而既慈悲者,云何会曲高和寡而叹寂寞呢?

  

  下化到极点,则内敛.提升而非狂乱迷惑:同样,情虽如水,唯向下流;但下流到极点,还将由内摄而再提升。这就像水流到大海后,又将被蒸发到天空里。故情虽当抒放,却非唯流连于纸醉金迷的状态中。

  

  这也就说,对于性跟情,若依前述的修行模式:内摄、提升、外延、下化。这整个加起来,才是生命完整的开发.提升。

  

  所以下面,我们一方面透过对心理的建设,二方面透过于气脉的通调,而来调适提升性与情。

  

  我们且看这个图,上面的小椭圆是代表头;下面的大椭圆,是代表身体。既知性的枢纽,是在头部;而情的枢纽,是在阴部。则知性的提升,乃是从背而上;故能上得愈高,即既悟性愈高,也视野愈宽广。

  

  而上升到极点,乃能够下化。而下化者,即为感性的抒放。于是既上求佛道,也下化众生,这才是完整的菩萨道。

  

  如气脉既能从背而上,且能从胸腹而下,这加起来,就是道家所谓的「小周天」,即已打通任督二脉也。故完成「小周天」者,性情便会更接近于中道,既不太偏向于知性,也不太偏向于感性。

  

  如进一步欲更说明内敛、外延与中道的关系,则当用四个座标来图示: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座标,是指悟性的提升;这前面已讲得很多了。其次,第二座标乃指背下的脉,故亦指有关知性者。然「向下」是什么意思呢?我经过慎重地思考,而认定「向下」者,乃克制也。故第二座标,为知性的克制也。

  

  至于第三座标,则为胸前的脉,故指有关感性者。既曲线向上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提升。至次最后第四座标,乃腹下的脉;既曲线向下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奔放。

  

  这四个程序: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共加起来,才是整个菩萨道的圆满。而佛教里,乃从这四个程序中,开展出四种不同的修行法门。

  

  悟性的提升

  如金字塔,底部需宽广─闻思的基础:首先我们看第一座标的修行法门─悟性的提升,这乃以禅宗为代表。

  

  这悟性的提升,对我们而言已是很熟悉的。然而目标虽为提升,却必如金字塔一般,先打好底部的基础。而底部的宽广,乃是须从多闻熏习中,去建立也。

  

  从统合中去提升:那要提升,如何才能提升呢?如前已谓「从观相中,去见性」。故当从种种现象中,去归纳、统合出它更一贯的原则。于是愈能统合出更一贯的原则,才使其层次愈高也。

  

  然何以悟性的提升,曲线是趋近于向内,而非向外呢?

  

  从内敛─即逆向思考而完成统合:这乃为悟性的提升,必得透过内摄…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