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性情的界定
性的了别
情的现行
从气脉看性情
楞严经
性情的调适
悟性的提升
知性的克制
气脉的对应
心法的对应
佛陀的说法
感性的提升
心法的对应
情感的奔放
情欲的克制与满足
净土对情欲的态度
情欲的分类
情欲的提升
心法的对应
四种马
绝望比失望更究竟
中道的态度
总结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今天这题目,以前从未说过。我想佛教界目前,也还没有人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修行法门。
性情的界定
性情温厚.陶冶性情:说到性情的调适,好象很轻松的样子;其实很不轻松哩!首先我们来看「性跟情的界定」。于平常时,或认为:某人性情很温厚。这时,性跟情是一起讲的。有人认为:艺术可陶冶性情。这时,性跟情还是连结在一块的。所以一般人,乃不曾仔细去分别「性跟情」有何差异?
性情的同与异?于是性跟情,到底是同?还是异?如果是异,那为什么常连在一起讲呢?如果是同,则何以又有不同的称呼呢?以下,乃就我个人的定义而言:
性的了别
性是知性─即了别的作用:首先讲「性」,就是知性。在众生意识的作用里,大致可分为知性的作用与感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属于逻辑的思考,感性乃偏向于印象的感受。
故知性,乃是对现象的观察了解,所以是指心识的了别作用,而了别乃必透过六根也。如经典所谓「分别取舍」之心。前之分别,为知性的作用;后之取舍,为感性的作用。
知性.理性与悟性:如果更进一步分析,性中又有知性、理性跟悟性的不同。若知性,只是对现象的观察,而知有千奇百态的相。如种种的花开、花谢,如每天的日出、日落,如众生的男女、老少等现象的差别。
而理性,即是进一步从种种变化的现象中,再去归纳出一些比较一贯的原则。比如每天看日出、日落,最后我们就能确定: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而由西边下沉。或每年都有冷热季节的交替,而确定其是循着春、夏、秋、冬的次第在轮转。
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种种有关知识的书籍,比如物理、化学,甚至经济学、社会学等,都是透过种种现象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道理.原则,这皆是理性的范围。
第三悟性,悟性其实也是理性的运用,但它乃从更多的事相,而归纳出更一贯的道理来,所以能够适用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故既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此,也此地.他方,无差异;如佛法所谓的因果。
简单讲,知性是最基础的,而理性已大幅提升;至于悟性,才是最圆满究竟的。
性是共通性,故较客观:然不管知性、理性或悟性,大致人与人间,都有「共通性」。所谓共通性即指,如一朵花,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这都看到了,即是共通性也。或我们都感觉到,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这也是共通性也。
所以性,因为有共通的特质,所以比较客观一点。至于看到花后,喜不喜欢?那就是「情」而非「性」了。
个性较稳定.阳刚:在众生中,有些人比较偏向于知性。而偏向知性者,大致个性会比较稳定。因为既具有「共通」的特质,又前后有「一贯」的原则;当个性会比较稳定。
其次,偏向知性者,个性也会比较阳刚。因为既自觉得有道理,当然在处理事情上,就会比较果断.坚持。既理本如是,大家循理而为,岂还有什么可异议的呢?。
瞋怒.慧解.法行:于是因于阳刚.果断.坚持,便近于瞋怒;尤其对某些「不可理喻」的人,真是够厌烦的了。
他们衣食淡薄,而喜欢读书,也善长于思考。所以在佛门里,是属于崇尚慧解的法行人。人我执虽较轻,但法我执会很重。
情的现行
情乃感性─即取舍的作用:下面再讲情的现行,这「现行」,是用唯识学上的名相。因为情从那里来呢?从众生第八识的种子现行而来。所以这情,虽力量很大;但因是熏习出来的,所以还能够透过修行去改变它。
情乃感性,即取舍的作用。虽然知性都知道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但有些人喜欢春天,有些人喜欢秋天;这乃为「取舍」的不同。同理,一样看到玫瑰花,有的人觉得它很美,有的人却觉得它太艳了。故为众生心识取舍故,而有感情的现行。
情绪.情感与情操:情如更进一步去分析,则又有情绪、情感和情操的差别。有些人的情绪变化很快,起落不定,时而眉开眼笑,时而郁郁寡欢,如所谓「晴时多云偶阵雨」。这情绪的变化,常属于「不可理喻」的层次。
而情感,大致是于某对象中有了比较稳固的情怀。比如有的人从小到大,就是喜欢秋天,而不喜欢春天;有的人就是喜欢冷色,而讨厌暖色。或者对于食物,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品味。所以情感虽也会有变化,但不会太突兀。
至于情操,则属于更内在、更深沉的驱动力,比如爱国情操、宗教情操,甚至母性本能等。
情是差别相,故较主观:何以说「情是差别相」呢?因为任何一法,都不是那么单纯;所以能够取舍的组合方式,就有很多不同。比如食物,有的偏取味道,有的偏取营养,有的偏取价钱。而在偏取味道,偏取营养中;又有种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故将选择何种方式,这在众生中,就有太多的差别了;因为它是由主观意识所引导的。而主观意识,又是从过去世所熏习种种不同的种子而来。因此虽称之为「主观」,其实也无「主控者」也;但为彼此间的差别很大,故假名为主观尔。
个性多变幻.阴柔:而众生中,若是偏向感性者,他的想法变化就很多也。如果我们用摄影来作比喻的话,则知性者,乃习用广角镜头去看世间,所以能对世间博学多知,而无新奇。而感性者,乃习用长镜头来看世界;故每个镜头,都是特写;可是镜头只要稍微移动一下,他就迷失了。
由是感性的世界,时时在变化,生活得多采多姿,但不稳定。故不可能像理性者,那么阳刚,那么自负。
贪欲.欣愿.信行:于是既生活得多采多姿,故乃属于贪欲比较重的人,时时刻刻祈求有更新鲜.更稀奇的事物出现。
他们是属于「欣愿」型的思想方式─即大部分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去着想。所以张三来讲经,他也很相应;李四来说法,他也很法喜。好象不管谁来讲什么,他都好呀!好呀!然而到底好在何处?他也搞不清楚。
有时候,他会很热心地推荐一些「好」东西给你─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但你实在看不出那东西好在何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往好处去看。所以大致上,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快乐的「样子」。
这种人你找他逗笑,找他胡闹,都可以。可是切忌找他办正经事,那你就惨不忍睹也。在佛法中,他们是属于信行人,到处朝山,到处赶法会;但不可跟他们讨论较有深度的问题。
放眼周遭,在我们身边的人,不是可明显看出,有这两种不同的典型吗?
以上,偏于知性或感性,皆不完美,故须调适:以上,不管是偏于从知性的角度来认知世间,则较坚固不动;或偏于从情性的角度去感受世间,则较变动不安。若坚固不动者,生活就较刻板而无趣味;若变动不安者,则虽时时新奇,却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故两者皆不完美,而须去调适。
从气脉看性情
以上乃从心理的观点,而比较性与情的不同。而下面,乃更从气脉的观点,来比较性与情的差异。以我个人打坐多年来,因对气脉比较敏感,所以才有这些心得。
性者,头部的脉─从背颈而上:首先讲性,不管是知性.理性或悟性,皆是集中于头部的脉。现代的人大致都认定:我们思考乃透过大脑而有作用,所以觉知、思惟、判断、记忆,皆从此而有。
这知性的脉,虽集中于头部,却也遍布全身;但大致是通过背颈,而与头脉衔接的。如前既谓,性属于阳刚。而中医在分辨阴阳时,乃谓:背是阳,腹为阴。背是督脉,腹是任脉。这也就说,知性的作用乃透过背颈的督脉,而与头部连接。
情者,阴部的脉─从胸腹而下:其次,再讲情的脉。情的脉,乃集中于阴部;而阴部的脉,讲白一点乃跟生殖的作用有关系也。故情脉虽也遍布全身,乃必透过胸腹的任脉,而与阴部相连接。
现代的文明人,乃认定我们是用头脑去思考的;可是在很多原始的民族,却认为是用腹部去思考的。腹部能思考吗?其实是指阴部有关的脉。
严格讲,既非大脑而能思考,也非阴部而能思考;而是指皆受相关气脉的影响。这从前几堂课讲到现在,已讲得很多了。故有那些部位气脉不通,就会产生特别的妄想。
就全身而言,我们的气脉大致是中心的部分比较通,而愈靠近上下两个极端,就愈不通。所以既头脉不通,也阴脉不通,因为这都是比较偏端的部位。于是因为不通,故使我们的觉知不能开阔,也使我们的情感粘着不堪。
所以「云何调适性情?」说白一点,就是如何来打通头部的脉、打通阴部的脉。故必两部位的脉,全能畅通,他的性情才能得到最好的调适、最大的圆满。
这从上下的脉,而比较性跟情的差别,不只是我个人在禅坐中,有这种体验;也在经典中有类似的说法。
楞严经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