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內分。
首先講到情的部分。爲什麼稱爲「衆生分內」呢?如前所敘,情是比較主觀的,故稱爲內分。「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在地、水、火、風,四大之中,因愛能夠和合,其如水能滋潤萬物一般;故以水大對應于貪愛。故衆生當妄情乍生,愛意纏綿時,就能從身中産生愛水的滋潤。以下且舉幾個例子:
「是故衆生,心意珍馐,口中水出。」珍馐即指我們特別喜歡吃的東西。故如想到特別好吃的東西,就自然産生唾液的分泌,而流口水也。這是以貪吃爲例。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如果想到某些特別鍾情或愛憐的人,便淚盈滿眶。所以情人的眼色,很容易分辨出來;因爲乃有特別的光澤。而這光澤,乃由于愛水所滋潤故。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如果想到財寶,也會因愛水的滋潤,而全身光彩。所以爲何賭博的人,要戴墨鏡呢?因爲若碰到好牌,便眼睛一亮;于是便不打自招了。所以最保險的,還是戴墨鏡吧!以免被行家看穿底細。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心期于男女的淫事,則生殖器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故不管貪的是食物,貪的是財物,貪的是男女情色,對象可有很多差別;但從愛結而生滋潤的本質,卻都一樣。
天地間,火向上升,水向下流。故愛欲既生,則從頭部會産生一種分泌,然後經由眼睛.胸部一直流到陰部。于是既順流而下,當就趨向于惡道也。這是講到因愛水滋潤,故流于下墮爾。下面再看知性的部分: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爲什麼稱爲「分外」呢?因爲知性,乃比較客觀者,所以稱爲外分。「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如所謂「清氣上升,濁氣下沈」。故一個既善于思惟,又有理想的人,大致會因氣的上揚而眉清目秀。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這也就說,如果我們心中有理想;且這理想是透過理性思惟而建立的,于是便肯爲這理想而奮鬥犧牲。
當其爲理想而奮鬥時,便顯得雄啾啾.氣昂昂的。于是因于理想的鞭策,即能帶領著我們往上提升。而這提升,不只是心靈程次的提升,也包括氣脈的提升。所以我們或覺得,這個身體變得很輕靈,或作夢時猶在飛舉的狀態中。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雖然理想的對象可有很多差別─如持禁戒.誦經持咒,或心欲生天,參禅求悟等;但因于理想,而能帶引我們往上提升,這便是它們共通的特質。而既往上提升,自然能層層超越,以至于無限。
故偏于知性者,必能上升;而偏于情結者,難免下墮。以下更講到升墮的詳細情形: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這「純想」,即指純理性者而言。而「兼福兼慧,及與淨願」,即不管福慧與淨願,乃必皆從「無我」的理念,去規劃、行持。而一般人的願,卻是從「有我」去發的。既有我,即非淨願;既有我,即是情結。而情結者,唯必下墮爾。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這乃是說,唯知性、理性、悟性者,能往生淨土,而非感性者能往生淨土。這倒是一般學淨土法門者,所未留意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于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若非純理性,而是理多情少;這樣雖也能輕升,但不能升得太高。故若往生善道,大致是地居天的層次,而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遊于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心善願,而護持佛教者,即成爲天龍八部中的護法神。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而如果知性跟感性,剛好均平;則既不上升,也不下墜,故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雖生在人間,如能再往知性去發展,這便漸能聰明伶俐。如果已生于人間,非但知性不開展,且爲情所困;那他便將愈來愈遲鈍,腦筋不靈光,心智不開朗。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
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此之「橫生」,即是畜牲也。而畜牲中,情更重者,乃成爲毛群,即獸類也;情稍輕者,才成爲羽族,即禽類也。至于「七情叁想」者,便不免墮爲餓鬼道。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如「九情一想」,則必墮入地獄道;而地獄道中,又分有間地獄與無間地獄。至于唯是純情者,便直墜入阿鼻地獄也。
總而言之,唯知性才能上升,若情性必當下墮;這是《楞嚴經》的說法。這種講法我以前倒無異議,而現在的看法,乃有很大的不同。
性情的調適
知性的清明─非迷信:首先講到知性的調適。我們要調知性,使之清朗開明,而非迷信或固執。這首先得透過實際的觀察,然後再運用理性的思考,才能建立起正知正見。所以既非迷信,也非固執。如果是迷信,則雖知道很多,也等于不知道,甚至比不知道還嚴重。如果是固執,則雖因緣已變化,卻不能作有效的調整,故亦將成爲彼此的負擔。
感性的抒放─非壓抑:至于在感性方面,我覺得既不能用克製的方式去壓抑,也不能任性胡爲。衆生既稱爲有情,即生而帶有情執.情趣。故如對情意,全用克製的方式去壓抑,那人生也太沒趣了。但如不加以節製,便將任性胡爲,而形如禽獸。
所以前面雖引用了不少《楞嚴經》的經文,可是我的看法,乃有異議。知性要提升,這乃法爾如是。可是感性,卻要讓它能夠抒解;即使用大霸擋水,還得適時地泄洪。否則或那一天,就要決堤了。
知性上升到極點,即外延.下沈而非曲高和寡:如果更進一步,用前面所說的修行模式來對照。則知性雖然上升,但上升到極點;即自轉變成外延與下沈,而不是只孤單地停留在最高點上。
所以有人說「自古聖賢皆寂寞」,其實既寂寞者,即非聖賢也。因爲他只能停留在最高點上,而不能外延.下沈,和光.同塵;所以才會曲高和寡而歎寂寞也。
所謂「知性上升到極點,即外延.下沈」,乃謂將從智慧而産生慈悲也。而既慈悲者,雲何會曲高和寡而歎寂寞呢?
下化到極點,則內斂.提升而非狂亂迷惑:同樣,情雖如水,唯向下流;但下流到極點,還將由內攝而再提升。這就像水流到大海後,又將被蒸發到天空裏。故情雖當抒放,卻非唯流連于紙醉金迷的狀態中。
這也就說,對于性跟情,若依前述的修行模式:內攝、提升、外延、下化。這整個加起來,才是生命完整的開發.提升。
所以下面,我們一方面透過對心理的建設,二方面透過于氣脈的通調,而來調適提升性與情。
我們且看這個圖,上面的小橢圓是代表頭;下面的大橢圓,是代表身體。既知性的樞紐,是在頭部;而情的樞紐,是在陰部。則知性的提升,乃是從背而上;故能上得愈高,即既悟性愈高,也視野愈寬廣。
而上升到極點,乃能夠下化。而下化者,即爲感性的抒放。于是既上求佛道,也下化衆生,這才是完整的菩薩道。
如氣脈既能從背而上,且能從胸腹而下,這加起來,就是道家所謂的「小周天」,即已打通任督二脈也。故完成「小周天」者,性情便會更接近于中道,既不太偏向于知性,也不太偏向于感性。
如進一步欲更說明內斂、外延與中道的關系,則當用四個座標來圖示: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座標,是指悟性的提升;這前面已講得很多了。其次,第二座標乃指背下的脈,故亦指有關知性者。然「向下」是什麼意思呢?我經過慎重地思考,而認定「向下」者,乃克製也。故第二座標,爲知性的克製也。
至于第叁座標,則爲胸前的脈,故指有關感性者。既曲線向上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提升。至次最後第四座標,乃腹下的脈;既曲線向下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奔放。
這四個程序: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共加起來,才是整個菩薩道的圓滿。而佛教裏,乃從這四個程序中,開展出四種不同的修行法門。
悟性的提升
如金字塔,底部需寬廣─聞思的基礎:首先我們看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悟性的提升,這乃以禅宗爲代表。
這悟性的提升,對我們而言已是很熟悉的。然而目標雖爲提升,卻必如金字塔一般,先打好底部的基礎。而底部的寬廣,乃是須從多聞熏習中,去建立也。
從統合中去提升:那要提升,如何才能提升呢?如前已謂「從觀相中,去見性」。故當從種種現象中,去歸納、統合出它更一貫的原則。于是愈能統合出更一貫的原則,才使其層次愈高也。
然何以悟性的提升,曲線是趨近于向內,而非向外呢?
從內斂─即逆向思考而完成統合:這乃爲悟性的提升,必得透過內攝…
《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