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事相中,去观察.去思惟.去归纳,而最后终能觉悟也。而觉悟者,即是见性也;故曰「从观相而见性」。
依世俗谛,而得第一义:这「观相见性」的过程,如依中观的说法,即是依世俗谛,而得第一义。故世俗谛,可说是金字塔的底部;而第一义,乃金字塔的最上端。于是世俗谛与第一义间,其实是连贯的,而不可截然划分。
从有我而提升成无我:故有我与无我,也是连贯的。我们不可能在中间找到一个界限,而定义从此以下者,即为有我;从此以上者,乃无我也。这也是我前面之所以用「提升」的缘故。如愈不断去提升,才愈趋近于无我也。而不是有一种境界,被找到了,即证无我也。
有我与无我,非对立的两端: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慢慢意会到,有我与无我,乃非对立的两个极端。如用对立极端的思考方式,便难以跨过无我与有我的鸿沟。
而是一条渐近线:于是这「有我与无我」的关系,依我的会意,却变成一条渐近线也。这渐近线,我们简单用第一座标来表示:
未修行的众生,乃偏向于外,故为「有我」;且愈偏向外,则心灵层次也愈低也。但为是渐近线故,虽靠近于X轴,却不会碰到X轴。这也就说,虽偏向于有我,却非绝对界限的「有」。
而既修行,则为内摄法门。于是以内摄故,而能趋向于中道;且心灵的层次,也愈来愈高也。然也以是渐近线故,还不可能跟Y轴相交;故即使不断地提升,也非绝对地「无我」也。
这无我的境界,且用一种比喻:就像一个人坐上太空船,当其愈升愈高,而视野愈来愈开阔时,再回观地球,便不会再硬去区分,这是中国,而那是美国;更何况去划分,是我家,还是你家?
这时即使一切境界,都还存在,可是相对地份量却愈来愈渺小。所以证得无我境界,不是谓这个我完全消失了,而是它的比例愈来愈轻微;于是既比例愈来愈轻微,当执着也随着愈来愈淡泊也。
生物学
生物的本能
上次于讲「问世间情为何物?」时,就已说到:生物基本上,有两种本能:
保护.延续自我生命的存在:每一种生物,不管是最低等的如蚂蚁,和较高等的人类,甚至天人都一样,乃有一种基本的任务:活着,就得使自己的生命继续延绵下去。因此必透过衣、食、住、行等资生物品,来完成其所需。
交配.繁殖种族生命的绵延:除延续自己生命的存在,还要使种族的生命也能够继续绵延下去。所以蚂蚁,得繁殖蚂蚁;乌龟得养育乌龟。
于是乎,不管从自我保护的动机,或种族绵延的需求来看,生物本能上都是「有我」的: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生物从生下来,就已证得「无我」境界,那它们还会继续保护自己的生命吗?或就不用繁殖下一代了吗?如果要灭绝的话,就让它灭绝吧!
但在生物的基因里,就不可能让它们产生这样的想法,非得保护自己的生命,也非得维持种族的繁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本能上都是「有我」的。
众生本质上,都带有轮回的基因:于是乎,虽大乘佛法再三肯定:众生皆有佛性。可是若从生物学的本能来看,乃觉得众生唯有轮回的本性尔。以其它生物,既不可能去觉悟缘起,更不可能证得无我。
何以生物从一生下来,就开口要吃?或长大之后,都要求偶?其实,既不是它要吃,也不是它要求偶;而是基因就是这么设定的。
所以我以前乃说过:修行,乃必逆天行道也。要违抗生物学上的基因设定,才有办法证得无我境界,也才有办法超脱轮回生死。以上乃从个别生物来看,故唯是「有我」的。
食物链
其次,若所有的生物,既皆能保护自己的生存,又能无穷地繁衍后代;则这地球岂不就要爆炸了?昆虫不断地繁衍昆虫,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昆虫;蚂蚁不断地繁衍蚂蚁,最后整个世界也都是蚂蚁。事实上不可能的,因为生物学上有另一种平衡的设计,此即食物链也。既每一种生物,是以其它生物作为食物;也每种生物,将成为其它生物的食物。关于食物链的模式,相信大家都已知道了。
从一切生物既相生.也相克的观点来看,才能跳脱出自我中心的执着:于是一切生物,都是在相生.相克的梵网中。既没有一种生物能单独存在,也没有一种生物享有主控权。所以若从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却与「无我」更相应也。故「无我」非谓不存在,而是谓无独控权尔!
以前人认为所有其它生物,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食物;这即是以「人类」为自我中心而有的观点。而当我们知识愈来愈广博时,乃觉悟道:人类其实也只是在食物链中之一环而已!过去益虫.害虫,毒蛇.猛兽的称呼,也只是自我中心的产物。从食物链来看,既都是相生、相克,则云何为益?云何为害呢?
于是从能跳脱以人类为自我中心的执着故,现代人才注重到环保的问题。这也就是当视野愈开阔时,才愈能相应于无我的境界。
食物链的观点,是心智更成熟后的觉悟,故与无我乃正相应:这食物链,其实也是缘起的一环;故能从正观缘起,而得到无我的结论。而这也必待心智更成熟后,才可能有的觉悟。在文明的初期,是不可能有这种觉悟的。
以无我故,发出离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无我」的觉悟,不只能于理上相应涵容,且必将在情上发出离心。为什么能发出离心呢?因为一个人既生下来,就被陷入食物链中,而难以超拔。
所以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设计:一方面生物从生下来,就带着「有我」的基因,故得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繁殖种族的生命,而不得不去残害其它的生物。一方面既落入食物链中,也得遭受其它生物的残害;以维持生态的平衡。
以无我故,能发出离心:这不断地为此幻化的我或种族,而保护抗争,而繁衍不息,又不断地被制约.平衡,其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若只生了再生,死了又死,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真是人天长夜般地恶梦绵延。
唯愿早日跳脱出此食物链的制约中:故看不破的,还是继续去保护、繁衍,继续去造业、生死。而看得破的,唯愿早日从食物链中跳脱出来,而不希望再落入这种相生、相克,弱肉强食的窠臼中。
往生净土:那云何能跳脱出食物链的制约呢?首先是往生净土,在经典上谓:于十方净土中,皆欲食得食,思衣得衣,既不需去残杀其它生物,甚至也不需要去种植或烹调等。
不受后有:其次,更彻底的乃是「不受后有」。如能不再受生,那所有的问题就跟着消除了。
这是第二部分,乃从生物学的观点,而讲「从有我到无我」。
气脉
下面我们再从气脉的观点,来论有我与无我。于《圆觉经》上有: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如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这里的「心所证者」,意义却不是很清楚,但若继续看下去,则会更清楚。就像有一个人,他的身体非常轻安、舒适,以至于将近忘掉自己的存在了!这时,如拿针去刺他,或用艾草去炙他,他一痛就马上觉醒过来。而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即可能是:「你为什么刺我?」这时候,「我」就现行了。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于是因为有觉受,才对应出我的存在。故这个「证」,乃是指「觉受」而言。
证取─从触而受,因受而想,以想故行:过去我于讲《圆觉经》时,却未把四相,讲得很清楚。现在想想,其实四相,乃很简单,就是受、想、行、识尔。我相,是指受蕴;人相,是指想蕴;而众生相,则指行蕴;至于寿者相,乃指识蕴也。各位如有兴趣,再把《圆觉经》这一段经文,取出来对照看,当会更清楚。
现在我们主要是讲我相。既我相,即指受蕴;则受蕴又从那里来呢?乃是从色而来。而色,则是指这身体也。故从身体感官的触,而有受;从受,而生想;于想后,更有行识。
从心识的作用中,现起我执:「是故证取,方现我体」,简单讲,就是从觉受中,而现起我执也。如在看的当下,而觉得「是我在看」;在想的时候,而认定「有我在想」。这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思故我在」,乃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里的思,不只是思考,且包括受、想、行、识等一切心识的作用。「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即是谓:因为有种种心识的作用,故才能现起我执。
触受
外触觉外受─五根对五尘:下面我们再来论述:它与气脉有什么关系?既从触受,才现我执。而触受,大致又可分为外在的触受,与内在的触受。外在的触受,如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
内触生内受─身根对气脉:至于身根对触尘,则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的如冷热的觉受,或与外物的触觉。至于内触者,即于禅坐时,有关气脉的觉受也。
脉障
单以气的流动,未必成触受;譬如孤掌难鸣:如果更详细去分析,单有气的流动,还不一定成为触受也。譬如若只是风在吹,而无房子、树木等障碍时,却不成为声音。故必既有风吹,且有房子、树木等障碍;于是风吹,才能发出响声。
乃为脉有障故,气流不顺,故成触受也:同理,若只是气的流动,而无脉障的话,还是没有觉受的。故为既气在流动,且脉中有障碍;于是气行于脉中,才会有觉受。因此脉愈平顺,便愈无觉受;反之,脉障愈重,气流愈不顺,则觉受就愈鲜明.愈凄切。
凡夫
众生都有脉障,故于气的运行间,乃时时现起我执也:以一般众生都有脉障,而我们又每天.每时.每分.每秒,气都得运行。如眼睛欲看时,气会集中于…
《涟珠甘露 我是谁─无我的提升与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