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P2

  ..续本文上一页

  观受是苦

  于脉障时,深感身心之苦:同理,于脉障显现时,正相应于观受是苦也。故如希望因禅坐,而使身心安乐,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却与观受是苦的法印不相应也。

  

  除非业障尽消除,否则喜乐的觉受;却如刀上的蜜,徒诳于无知的小儿也:以禅坐调脉而言,正脉障显现时,当身心是苦的;而待熬过了,这脉障已消除了,则身心会觉得比较宽泰轻安。但若继续用功,它会很快找到下一个问题去对治。

  

  故时时能「重温旧梦」,却唯表示你没有进步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人于禅坐时,厌苦而求乐,反将退失道心。以苦,才是正常的。因为既心不断内摄,即不断会将问题逼出来。除非到最后,业障全消除了,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而宁静者,乃既不苦,也不乐也。

  

  故如于身心业障还未全消除前,却有喜乐的觉受。故这觉受,却像《四十二章经》上所说的: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所以不管是心理的烦恼,还是生理的痛苦,皆是我们的善知识,因其能鞭策我们更激发道心而精进修行;可是一般人却畏之唯恐不及。

  观心无常

  从妄想的交炽不已,即能体会妄心之无常:于禅坐时,既妄想不断地出现,且未必有一个主题,经常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没有主题,没有次第和架构,总而言之,乃无常尔。

  

  既无常,心云何能定呢?从缘起的道理来论,心境既是互动的,于是心动,境随动;境动,心亦动,这才是正常的。而我们却一直希望心能够定,这却与「三法印」不相应也。

  

  因此修定,却非希望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而要能清楚地认知其无常的本质,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还一直执着希望自己的心是安定的,这却是外道见而不是佛法。

  观法无我

  脉之通塞,是谁造作的:在脉障显现时,乃更能体会到诸法无我。为什么呢?脉为什么会塞?脉为什么能通?皆非我作意主导的,而是因为有诸般的因缘,而使之有通塞的变化。

  

  心识之起伏,是谁主导的:同样,妄念的起伏是谁主导的呢?也没有人能主导。前虽说有「内在的修行进度」,而这进度也不是谁来订的;而是在它当下的因缘中,自能调整出来。故如这些因缘,有重大变化时,这进度也会调整的。

  

  无我无主,缘起如幻尔:所以愈是在逆障中,乃更容易体会到诸法的无我,内本无我,外何为主?既没一个人,也没一个神,能主导这些身心的变化。而是一切缘起,如梦如幻的示现。

  

  因此于脉障显现的当下,其反跟四念处的心法最相应。可是为我们一向都执着于:身要能安乐,心要无妄想,才代表着你修行的进步。因此对于脉障的显现,都持着负面的看法。其实若能从内观法门,而相应于四念处;则智慧的成就,却在转念之间而已。故我还得再提起这句话:不以觉受论功夫。

  

  逆增上缘

  数息修定,即使得力了;往往更加深众生的我执与慢心:于是禅坐时,何为真功夫呢?若以妄想越来越少,心很定了;故觉得我进步了、我突破了。这就是得力了吗?如以佛法来论,却刚好相反,因这唯增加众生的执着和慢心尔!

  

  而当逆障显现时,却正是回向观慧的最好时机:反之,以身心受苦迫故,而能体验与四念处更相应。其实本来就是相应的,但若不到这个时刻,我们对之印象还不可能这么鲜明。既逆障,反是观慧的转机处,何以众生中能转得过的人却非常少?以众生「只顾向前冲」的习性,故不在此用心也。

  

  所以就解脱道而言,修定其实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而要观慧,才能有成就。何谓观慧的成就呢?乃放下「常、乐、我、净」之颠倒执着也。

  

  从修定到观慧,自然转辙不着痕迹:这也就说,先从数息而修定,当脉障显现时,便转为内观而得到四念处的结论。而这过程是非常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去划分次第:当修到什么境界时,即得改成另个方法。

  

  因此虽方法会转变,但我们不必操心,更不会自我暗示。难道会有人以「自我暗示」而逼迫脉障现行吗?当不可能!

  

  故也不需要去问善知识「我下面要改用什么方法?」这从不作意而自然转辙者,对我们而言,反是有更大的保障。

  

  而脉虽不用心调,而自调矣:所以从前面讲到现在,我虽认定气脉要通调,可是却不主张用任何意识导引去调脉。因为既修定,即能调脉;更如将执着勘破.放下,脉即畅通矣!用调心的方法而来调脉,这才是更高明的。反之,用调脉的方法来调心,却是比较迂回的。

  

  相信各位对马祖大师的公案,一定已有深刻的了解:「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用调心的方法,而来调脉,即打牛而非打车。反之,用调脉的方法而来调心,却是打车而非打牛也。

  

  修行无逆障

  以逆障处,即是智慧出离之机:所以讲到目前,我们会觉得很安慰:修行,其实没有逆障。以脉障虽显现,却反是修四念处、发出离心的最好时机。这也就说,任何境界是顺,是逆?唯在转念之间尔!且世间人通谓的顺,往往是修行的陷阱;而世间人所谓的逆,却可能是修行的转折点。而转得过、转不过,就看我们当下的抉择也。

  

  逆向思考的转折点:故我以前曾定义,所谓「棒喝」,乃逼使转成逆向思想也。一般人即使碰到障碍处,都还会继续拼命向前冲,直冲到头破血流,还不能罢休。而其实于逆障处,正方便转成逆向思考也。而逆向思考者,才能帮助我们去看破.放下也;于是也才能消除那个层次的业障。

  

  故凡圣间,乃用心不同尔:所以顺境或逆境,不是看境界,而是看我们的心态、看我们的知见。有正知见者,能善调心者,任何境界都是顺境。而无正知见者,不善调心者,却是任何境界,都将更增加其执着,系缚其生死也。

  

  莲心的启示

  因此我就想到莲心这比喻。在佛教里常以莲花作表征,而说是「莲宗」。但「莲宗」,其实不是指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而是当指禅宗也。为什么呢?因为莲花,最重要的表征意义,为「出淤泥而不染」,如《维摩诘经》中有谓: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能在一般人所谓的逆境里,而悠游自在,这才称为出淤泥而不染。

  

  莲心苦故,清凉退火:前年我到白河小住了一段时间,故对莲花有更深的了解。各位当已看过莲花,也吃过莲子;可是未必知道「莲子,原来是什么样子?」在市面上,我们所买到的莲子,其实已剥好了:已剥了一层壳.一层膜,还把莲心挑掉了。为什么要把莲心挑掉呢?

  

  但凡俗之人,以畏苦故;都将之挑弃也:因为那心,却是苦的。夏天大家要吃莲子,因为莲子能够退火也。可是要退火,却把最退火的莲心先剔掉了,怕退得太多吗?不是,怕吃苦!但是,就因为苦,才能清凉退火呀!所以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世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从逆障而发出离心故,能退贪火.瞋火.痴火:因为苦,所以能清凉退火,这却是一个很好的借镜:苦乃代表业障现前,于是能从逆境而转成逆向思考,即能退贪火、瞋火、痴火也。如能确实体认到这一点,就不用远求阿弥陀佛来慈悲接引了,当下即是清凉池也。

  

  对妄想的态度

  虽不打妄想,也不压抑妄想:当然就禅坐而言,乃不要打妄想;但是就内观的原则来论,却也不应压抑妄想。这我们可作一个比喻:若妄想就像贼子一般,但刚开始来的乃只是一些小喽啰,而不是贼王。故如于贼子出现时,我们就把他吓跑了或杀死了,你就永远不知道贼窝究竟在何处?

  

  故如有小喽啰出现了,我们就只盯着他,而不要去吓他,不要去干扰他。这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知道那贼窝究竟在何处?而能知道贼窝究竟在何处后,也才方便挥动大军,直捣贼穴,而得究竟地对治消除。

  

  妄想起时,觉照留为标志后,即自消除:前既说,若妄想起时,应觉照后而留为标志。但既觉照后,如已稍有功夫者,妄想即不会持续下去,而会立即消失的。

  

  若妄想盘旋不去,或经常反复者,即是心结之所在:但有时候,妄想虽立即消失;但过一段时间后,它又重现了。于是这盘旋不去,经常反复的妄想,就是我们心结所在处也。

  

  这也就说,为何妄想出现时,当留为标志?因为必加以对照.归纳,我们才能得知心结的所在处。

  

  这时再用对治禅观,或竟成参疑情也:于是既知贼窝在何处,亦即知自己心结的所在,这时再用对治禅观,则成为修观法门。甚至如再去追究这个结,从那里来?即变成参话头的法门矣!

  

  对治禅观

  贪用不净观

  广义的不净观,即观察思惟其恶劣缺失处,而平衡贪爱的心里:如果发觉我们的妄念,乃多是与贪欲有关的,如贪财、贪名、贪色、贪懒等。则经典谓:贪用不净观对治。

  

  然广义的不净观,乃应去思惟观察,我所贪爱的对象,其实还有很多缺失的。以一般人为什么会贪呢?为只看到它的好处,而未看到它的缺失,所以才觉得:它值得贪。而既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到许多最初未留意的缺失;则缺失看得愈多,那贪爱的心里当就愈来愈减却了。

  

  到最后,优、劣,得、失,算来算去,偏贪的心理便被矫正而平衡了。然要能真去深入了解它的利弊得失,还是得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广泛的经验,才做得到的。

  瞋用慈悲观

  不是作意而起慈悲之心,而是尽可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观点而着想也:如经典谓,瞋用慈悲观。但是这慈悲,却非用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我要做菩萨,我要起慈悲。这从作意心而起的慈悲,却是大我而非无我也。

  

  而真慈悲者,当超越「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而尽可能用更广泛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

《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