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观到参禅
从内观到参禅
内观的特胜
内观的时机
内观与四念处
逆增上缘
修行无逆障
莲心的启示
对妄想的态度
对治禅观
禅修与正知见
小结
顿悟法门
上升与下化
比照
从内观到参禅
在上次的主题「从数息到内观」,我们已大致说明了:以数息来修定的过程中,可能因脉障的显现,而产生妄想杂念、昏沉健忘,还有闷胀酸痛,甚至贪欲、瞋慢等种种的心态反应。其实,可能有的相状千变万化,讲也讲不完。而其实,不知道太详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确认那是正常的过程,便能以平常心看待,而继续安忍用功。
这就像在《楞严经》中有「五十阴魔」,其实魔相的变化,何止五十呢?但只要掌握一个大原则「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即可也!所以当不要为知道得太详尽了,而产生自我暗示的误导。
而这些知见,将于今天的主题『从内观到参禅』,作更进一步的调理。以「从数息到调脉」的过程,以前已说过了。而有关「内观」的法门,倒是因于闭关时,看了一些南传的禅法,故能将之纳入架构里。不过我所说的「内观」法门,还与南传的教法有很大的不同。
内观的特胜
非观过去.未来,而是正观当下:首先我们来定义「何谓内观」?第一.在时间上,不是观过去,不是观未来,而是观现前的当下。
非观五蕴身心之外,而是观当下五蕴的存在与变化:第二.所观的对象,也不是身心之外者,而是观我们身心当下的存在与变化的过程。这也就说,不必远求,观佛相,观西方,而只观我们当下的身心状况。
不用先入为主的成见去观,而是让其原始面目自然呈现:我们从小到现在,已经被灌进太多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往往就是成见,包括所听到的佛法其实亦然。而在内观当下,却只能清楚地去观当下的相状,而不存先入为主的成见。
在佛教所教授的观法中,很多都是先预设着观念也。比如说空假中,或《弥陀十六观经》等。在密宗中有很多观法,更是预设着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部位等。这些都是用先入为主的成见而去观也。
也不预期它将有什么变化:一般人在身心变化的当下,都免不了会有期待,好的状况希望能保任,而坏的状况唯愿能够避免、能快消失。比如观痛时,多希望能观成不痛也。其实就内观法门而言,观痛就只知道它在痛,而不期望它继续痛,或很快不痛了,心里不作任何的期待。所以痛,就只是明明白白地觉知它正痛的样子。
旁观默照,不迎不拒:以上的原则,乃与禅宗的旁观默照,很相似也。以旁观者,即是把自己抽离出来,而让境界自然去呈现尔。而默照的默,先前已讲过,乃是无我也。故如预存成见,再去觉照,则已非默照了。
即于痛的当下,而认定「是我在痛」;其实这「是我在痛」,即已预存有成见矣!因为我们已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也!故旁观默照者,乃知道只是身体在痛尔,或只脚在痛尔!以能旁观默照故,才能不迎不拒也。
在南传内观法门的书里,有位禅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孙伦。以孙伦乃跟六祖慧能大师一样,既不识字,也不曾深入经藏。于是因无佛法知见的主导,故所教授者,乃是最直接的方法─直接去面对当下身心的感受。故能从面对、承担而到突破。
至于他已证得什么境界?这我不予置评,但至少这方式,应更接近于内观的精神。而很多深入经藏者,所教的内观法门,却反预设了太多的名相.观念,故这种观法却会有很多自我暗示的作用。这是第一点,讲到内观的精神。
若先造作再观,造作即有我也:有些人教内观法门,却叫他们先去做一个动作,比如举手;然后再去细观这手举起、放下的过程,四大五蕴是如何地变化?其实,既刻意把手举起来,便已离却内观的原则。因刻意者,即是有我也。
同样,有人教:于吃饭时,慢慢去观吃的动作.吃的过程。这先造作于吃,然后再去观者,也非内观矣!所以先预设一些情境,然后再去观者,便皆非内观矣!
若先预设再观,预设亦有我也:同样,如先标示为「无常、苦、空、无我」等特性,再去观,则也非内观法门也。当然观到最后,应得到这样的结论;但非先有结论,再去观也。
因为不管是从造作行为再去观,或者预存观念再去观,都有「自我」的成分。而既以自我为前提,即不能真正打开心结也。而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却未将内观的特质,讲得这么明确。
观后虽留下标志,而不加以判断诠释:在过去于讲修定方法时,都会强调─任何境界.任何妄想,既察觉后,即要立刻把它放掉,而回到方法。以此,则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会残留于我们的心中。
而现在的观法,乃是:观后虽留为标志,而不加以判断诠释。所谓标志,就像摄影机一般,且把那些印象留在心田中。但不对此印象,作任何的评断,而说这是好的,还是坏的?
比如说:虽妄想很多,但不以妄想多,为功夫退也!贪淫的妄念现行时,也不觉得它是罪恶的。或正昏沉得厉害时,也不必想加以对治。就像摄影时,只是全程照录,而不拣择那时候当录,那时候不当录?
而录后,也不替它做任何诠释,为什么会痛?为什么会昏沉?在一切身心的变化中,我们只是不断地去观。这是讲到内观的特性。
内观的时机
修定过程中,脉障显现时:在什么时候最合宜修内观呢?如果我们数息,数得很好;这时既一心一意,只系念于数字上,就不成为内观也。反之,当我们脉障现行时;于是你的注意力就自然被它吸引住了、被它控制住了,这时你不观也不行啊!
比如身体的疼痛,如能以数息而把痛忘掉,那就继续数息吧!反之,如这痛已超过某种程度,故注意力就被痛所牵引.所系缚;既这时只是在观痛,则成内观法门也。同样当身体有冷热、动摇等种种异乎寻常的觉受;或心理现行为贪欲.瞋怒.郁闷.烦躁等各式各样妄想时,也是修内观最好的时机。
平常生活中,虽也能用之,但不易得力;以心较粗故,以作意主导之意识强故:那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修内观呢?也可以!但不容易得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比较粗故。
而在数息修定时,即使为脉障现行,而使妄想比较多;但因还在内摄的状态中,故心还是比较细的。这我前已说过:不以妄想的有无,而判定心念的粗细;而以内摄的程度,来判定心念的粗细。在生活中,因为心比较粗故,尤其多在向外攀缘的状态中,而不容易内观。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都似在「自我意识」的控制下去操作的。比如走路,为我已作意「要走路了」,所以脚才提起来,所以能一步步地走过去。比如讲话,也是为先动念头了,所以才开口讲话的。于是这些,都似在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故与「无我」较不相应。
而在脉障显现时,却非意识所能主导控制的。既痛,不是我要痛,所以它才痛;如果能控制的话,我当然希望它不痛。同样,我也不愿打妄想,但妄想纷飞,乱七八糟的,却不像我想的。
所以在脉障现前的身心状态,却与「无我」更相应也。既我不能预知,更非我所能掌控.逃避。我只能安于当下,观之而已。故这时修内观,才能与「法」更相应也。
内观与四念处
从身心的存在变化中,自得于四念处的结论:所以在南传的禅法里,既说到内观,就必对应于四念处。而我前已说过,并非先预存理念,而再去观;而是在不断去观这些身心的变化后,自得于这样的结论。
如前所说:只是去观它,而留为标志。当标志累积多了,就自然能归纳出这样的结论。这就像水中的杂质,会因沉淀而结晶。
既不是先有四念处的结论再去观,也不是先预设为无常.苦.空.无我的特性再去观:这也就说,我认为既是「内观」,则不应有太多造作和自我暗示的成分。但以目前南传所教授的禅法里,却有太多的造作与自我暗示。
如次第禅观,既把每个次第,都先讲得很清楚;则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不免有「自我导引」的作用。而四念处亦然,既已先将「无常、苦、空、无我」的特性,标示出来;则不免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所以很多人乃以为:南传的禅法较容易入门。其实较容易入门的方法,大致都跟觉受、跟自我暗示有关系。其似很快地可以有「体验」,但这体验,往往是假的。
如外道的禅法,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赞叹风靡呢?也是因在觉受与自我暗示中作功夫尔。所以我们今天,不管是修定、调脉、内观,都要回归到最原点。而最原点者,即最现成也。
观身不净
从脉障重重中,深感于身之不净也:于是云何从内观中,而得四念处之结论呢?首先说:观身不净。如脉障显现了,而使身体或疼痛,或酸麻,甚至闷胀发热;这时你还会觉得这个身体很清净吗?当不觉得!
很多人于腿痛得咬牙切齿时,真宁可把腿砍断算了。故一般人,只有在生病时,才觉得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或唯有在禅坐而脉障现前时,才会觉得这身体顶麻烦的。而平日,却都把它当宝贝而珍惜呵护。
所以观身不净,还需要刻意去观什么死人嘛?其实不必待死了,才不净;于我们脉障显现的当下,即深感其不净也。
以不净故,即发出离断灭之心:于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脉障,而深发对此身体的厌离心。就因为有这个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过患;也因为我们对身体太执着了,所以过患才会成为这么大的负担。从确认身乃不净的本质,而深发出离心、断灭心。这才与原始佛教.与解脱,能直接对应…
《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