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P3

  ..续本文上一页,却反而会觉得心不是只有妄念,而且妄念还是连续的。此乃为既没有妄念时,即无任何觉受,也无任何时相。则有妄念时,便感觉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时间一划即过:因此若禅坐,坐到没有任何妄念的境界,却是骗人的。因为既没有妄念,即没有境界。因此总会觉得自己还有妄念,只是一支香才打一两个妄念,就过去了。时间消失得很快,却不知道消失到那里去了。因此所谓入定或出定,其实都是事后认定的,而非当下有任何的觉受。

  

  小结一

  不必问次第与觉受:讲到这里,大致已把从数息调心,到进入忘我的层次说明白了。如已确认了方法、次第,则要在一次专修的禅期里,进入一心的境界,也非那么困难。

  

  而从前面讲到这里,我们并不需要很详细去分辨:什么是未到定?什么是初禅.二禅?你不用问我:于初禅时能舍掉什么烦恼?于二禅时又有什么觉受?既这么多分别心,还可能入定吗?这算来算去,岂非妄念更多尔。

  

  有心可用,即继续用方法:所以对我而言,乃方法很简单,就是抓着数字,继续数,数到忘我为止。然何时能忘我呢?不知道!但既有心可用,即继续用方法。为什么有心可用呢?因你还未「忘我」呀!

  

  所以既有心可用,即继续用方法,这岂非最简单的原则。而若无心可用,即已忘我、入定矣!而有些人自以为心已清净了,故可以不用方法了,其实这只是偷懒、懈怠,或得少为足也。

  

  有境界,即非最高境界: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如果还有境界,就不是最高的境界。而还有境界,即须继续用方法。因此若心离开方法,即是妄念,甚至是魔境也。

  

  所以我们也不用像天台《小止观》上讲的「善根发相」。既有相皆妄,那来什么善根发相?只是不断地用方法,用到忘我,即无可更用。这岂非比那些次第禅观,明了多了!

  

  从定发慧

  外道定与证果:修定对于智慧的开发,有没有帮助呢?虽就究竟而言,单修定,不能解脱。可是修定,对智慧的开发,却有相当的助益。因既修定,即是消除业障的过程;则若业障已消除多了,那要更求开悟、证果,就变成很顺利了。

  

  因此释迦牟尼佛,最初的大弟子─不管是舍利弗、目犍连或迦叶尊者等,其实都是外道出身。但虽是外道,还是要守戒.修定的。所以因于前方便中已将心调伏了,则再来听闻佛法,便能很快受益。

  

  正知见的确立:然即使谓:修定对智慧的开发,还是有相当的帮助。但更重要者,还是要有「正知见」。故若无正知见,外道定修得再好,却不能开悟和解脱。

  

  故正确的学佛方式,乃是先从闻思中去建立正知见;而在建立正知见后,才再来持戒.修定。因此于「八正道」里,乃是从正知见.正思惟,而有正语.正业.正命等。

  

  二甘露门:何以在原始佛教中,公认有两甘露门:一称为安那般那,一称为不净观?这都与修定证果有关系。这也就说,不管是从修定再来证慧,或者从正知见、正思惟而再来修定,到最后都必「定慧等持」才能证果.解脱。尤其是证阿罗汉果,至少要有四禅以上的定力。

  

  从数息到随息

  从前面讲到这里,都很单纯,因为乃未讲到障碍的问题。而下面,则将讲到有关障碍的问题,而且是与身体有关的障碍。

  

  心愈定,则呼吸愈长.愈深.愈细:大致而言,在修定调心的过程中,如心已愈来愈定了,则呼吸会变成愈来愈细,愈来愈长。故这时,就好象看不到呼吸了,而使数息有些困难。

  

  于是这时,需以刻意呼吸而来数息吗?不需要!因为若刻意呼吸,既呼吸会变粗,也心变粗矣;所以不需要以刻意呼吸而来数息。

  

  建议:改随息或数内息。那该怎么办呢?我建议这时候,可改为随息,即只单纯地看着呼吸的进出,而不数它。这时注意力,也许还是集中在鼻端也。

  

  但如果呼吸已愈来愈深细时,在身体的内部里,将会有另一种呼吸出现,这乃称为内息。而内息,大都将出现在「丹田」的部位;也就是这时丹田的部位,会有一种伸缩.开合的频率,而频率乃与呼吸同步也。于是顺着这个伸缩.开合的频率,而来数数字,这称为「数内息」也。

  

  以内息更沉.更稳.更细故,心更容易定:其实,如呼吸已愈来愈深细,且出现有内息。则我建议:还以数内息为宜。因为内息乃更深.更稳,故必等外息已调匀了,内息才会出现。且内息因较沉稳.深细故,所以要更用心去观照,才能数也。于是因心更集中.专注故,乃愈容易得定。

  

  更者,内息所在的部位,亦即是脉障所在的部位。故如把注意力集中于此,便兼有通调气脉的功能。下面我们会讲到更多脉障的问题。

  

  脉障的现起

  前曾说过,其实很多人于打坐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难杂症,很多乃与气脉有关。但在传统上,不管是原始佛教,还是中国禅宗,都很少提到气脉的问题。故很多人对这些现象,就无法从正知中以安忍、对治。为一般人还是偏从心理的角度,来谈修行的业障。

  

  身心本是互为缘起的:然身心既是互为缘起的,故心的障碍也将显现成身的障碍,而身的障碍也将干扰成心的障碍。故若气脉的障碍现行时,我们的心也就不容易安定了。

  

  个人的体质不同,故敏感度不同:然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故有的人虽打坐多年了,对是否有气脉的障碍,还是不知不觉的。而有的人,因对身体的敏感度比较大,所以对这方面的感受乃比较深。

  

  而我个人殆属于后者,所以有关气脉的觉受与体验,乃比其他人多多。而也因为如此,才能于这过程中,慢慢理解气脉通塞的本末因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逆增上缘」吧!

  

  散乱妄想

  以脉不平顺故,有妄想杂念:打坐时,会有很多妄想,这就初学禅坐者而言,乃家常便饭尔;然这乃与气脉的不平顺有关系。如前所说,修定是心内摄的过程,而心内摄的过程亦即是气内摄的过程也。故于内摄的过程中,如遇到脉不顺处,就会产生妄想杂念。

  

  喻如山区道路:这情况我们首先用开车作比喻,车如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则因高速公路又宽.又平.又直,所以即使速度开得很快,也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久了就会打瞌睡,因为缺少刺激也。

  

  反之,若是行驶在山区的道路上,则道路既狭窄.弯曲,又颠簸上下,这时身心就不免会受到很多冲击。

  

  故如我们的气脉,又宽.又平.又直,则虽禅坐内摄,还是不会有妄念的。反之,妄想杂念就很多矣!而在禅坐的过程中,会把这种蜿蜒颠簸的气脉,慢慢调整成既宽又直的大道。

  

  又如唱针与唱盘:其次,我们又可用「唱针与唱盘」作比喻,唱机之所以有声音,乃为唱针沿着唱盘的沟纹滑行故。而唱盘上的沟纹,因有上下.曲直等变化,所以声音不同也。

  

  这唱盘即比喻我们的脉,而唱针却比喻我们的气。故气通过脉时,会有妄想杂念的现行;其正如唱针滑过唱盘时,会有声音的震动。

  

  又唱盘,为什么会有沟呢?是人录进去的。同理,气脉为什么会有这些蜿蜒的变化呢?也是以前熏习进去的。过去以妄想杂念,故使气脉易形;而现在禅坐,当气通到那里时,妄想便现行了。

  

  有妄想是正常的,用平常心看待它即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打坐时有妄想,乃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脉不可能完全平顺也。故有妄想,用平常心看待它,而继续用方法,即可矣!

  

  而不需要觉得很气馁,以继续内摄,则妄念反会现行得愈多。反之,如只将心专注在某定点上,则气既不动了,当没有妄想,这是可理解的;但不动的僵止,却非进步也。

  

  觉即回向到方法:所以我的修行理念,乃不求假相的僵止;而宁可于内摄的过程中,现行为妄想杂念。因为真正的成就,却不在有妄想或没妄想尔;而在于看我们的心,能内摄到什么地步?

  

  然虽有妄想是正常的,但我们还得训练灵敏的觉照能力;故于觉照到正打妄想时,便得立刻回向到方法去。

  

  定非于避风港内安泊下锚,而是能于大风浪中,保持正向航进:这也就说,我认为:定,非定在某处,如船安泊下锚于避风港内。以这种定,跟身心的调伏没有对应关系。

  

  而真正的定,乃必于身心的业障现前时,还能保持着正知正念。这即如船虽航行于大风大浪中,而犹能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故用求避的心态,以找到避风港的修行方法,乃与真正的禅法不相应。以禅法必祈直接去找到困难逆障处,而去突破.提升也。

  

  昏沉健忘

  上座一段时间后,便昏沉。待好久后,才再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是昏沉与健忘。很多人于打坐时,虽身体也不觉得很累,也非因睡眠不足;但上座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昏沉。这时间约略是在上座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后,便开始昏沉。而且会昏沉得很厉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昏沉,也根本忘了我是谁?

  

  所以如要昏沉者,自举手而请香板;而这根本忘了人在那里的昏沉者,还能期待他举手请香板吗?不可能的!然虽昏沉时,像昏迷般地不省人事;但过一段时间后,却似春回大地,又清醒过来也。

  

  以脉塞不通故,昏沉健忘:这是什么现象呢?以脉塞不通故,昏沉健忘。以初上座时,气还未内摄,故障碍还未显现出来,而犹能清醒也。而待坐一段时间后,这气便由于内摄而渐集中于脉障处。于是以脉塞不通故,而昏沉也。

  

  这脉塞不通,如于平日,乃显现为「健忘」─未刻意去记忆者,皆马上就忘掉了。所以于禅坐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既上座时特别昏沉,也平日间特别健忘,好象愈坐功夫愈退了。

  

  喻如高速公路上塞车:这因脉塞而昏沉的现象,即如高速…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