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公路上塞车一般,而塞车塞得最严重时,乃根本动弹不得。于是在此动弹不得的期间,很多人就就容易打瞌睡了。
就我个人的禅坐经验而言,在最初禅坐的前一两年,根本不会昏沉的;可是后来却也开始昏沉了,且这昏沉大概要捱上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再清醒过来。最后,我才慢慢体会:这昏沉,乃是脉障的关系。
虽昏沉,仍继续坐;不建议下座经行.或拜佛等:既昏沉,乃是脉障的关系,则当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继续禅坐。
或问:还坐在那里,作什么呢?既已不省人事了,方法当然用不上,还坐什么呢?答:虽功夫用不上,但得捱到脉通为止。
有些人虽建议:如昏沉得厉害,则宜下座经行。虽于下座经行时,当就不会再昏沉;可是下座经行,能帮助你舒通这脉结吗?不可能的!因下座经行,气反而散掉了。所以即使下座经行一段时间后,再继续禅坐用功,待气又内摄集中时,便又开始昏沉了。既不能舒通脉结,所以我不建议:下座经行。
有人想:为业障太重才会昏沉,就起来拜佛消业障吧!除非有他力的加持,否则拜佛,也只是散气而已;而散气对于消除脉结,是没有正面的帮助。所以我也不建议下座拜佛。
也不建议用守窍.光明想等:虽有些书上说,如昏沉的话,可以改守上窍,就是把注意力专注在眉心的部位,甚至头顶。因为如导气在上,原则上会比较清醒的。
但导气在上,有助于舒通脉结吗?没有!因此导气在上,也非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同理,光明想等,亦好不到那里去。
虽熬过清醒了,也不即刻下座:因此我的建议,乃是继续坐,坐到脉通清醒为止。甚至说虽清醒了,也不见得要立刻下座。因为即使已脉通而清醒,但这「通」,却只是「渗透」的通。这就像水管里,虽还有泥巴,但水已能渗透过去了,所以勉强算通。但这与泥巴全除掉后的畅通是不一样的。
故即使从全然地不通而昏沉,到能渗透地通而清醒过来,却还不是真通也。故若再坐久一点,则能渗透得更快;而待某一天,也才可能全部畅通。所以虽清醒过来了,如能再继续坐个半小时、一小时,时间愈久愈好。
于是从上座昏沉,到清醒,到下座,这一柱香,至少要两个小时吧!所以若禅坐,只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仅是聊胜于无,对于调身调心,是没什么大帮助的。
所以要坐,就得连坐两个小时;当然这还得看你有没有这样的福报?否则不要说两个小时,能连坐一小时,就已求之不得了。
昏沉兼散乱
以脉塞不通故,昏沉:有时候于禅坐时,却是昏沉兼散乱。虽有妄想,但不是大妄想.粗妄想,而是小妄想、细妄想。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睡觉时,有时候纯睡觉尔,有时候却作梦也。如纯睡觉,则因脉障不通,故昏沉也。
以有小道可旁通故,有细妄想的浮现:至于有时候却如作梦,乃为虽脉障不通,却非完全不通,而是有小道可以旁通。这又像高速公路塞车了,比较聪明的人会先于前之交流道转下,而从其它的小路,再接上去。然因为是小路故,所以只能打小妄想.细妄想。
既昏沉兼散乱,乃为脉结不通尔,故对治的方法还如前所说。
浮躁不安
方法虽还能用,却无味不宁而想下座:有时,于禅坐间,虽方法也还能用,甚至说身体也不痛、不痒。可是就觉得心烦气躁,觉得方法愈用愈乏味,而想下座。这浮躁不安的现象,据我判断,还是跟脉障不通有关系。
唯继续用功,直到切穿它为止:曾有一位居士如此问我:他每次禅坐,坐到心烦了,然后再忍、再忍,于忍无可忍时才下座,一看时间乃五十分钟。而下次再坐,又坐到心烦而忍无可忍时才下座,一看时间,还是五十分钟。好久、好久,他都没办法突破这五十分钟的困境。他问我:该怎么办呢?
我说:你若心太烦而下座时,顶多放腿休息一两分钟,然后便得再盘腿用功。而不可放腿下座,就去忙其它的事。以此,他终于突破五十分钟的困境,而到一个半小时,甚至两小时。为什么会这么建议他呢?因为若不下座,气是不会散的;而只放腿一两分钟,也不致于散得光光的。于是既宽松心情了,便能安心用功而切穿脉结。这也就说,若是脉障的问题,唯继续用功,才是根本之道。反之,用什么偏方,顶多是治标而不能治本也。
现代人的窘况:心绪不宁.无聊.到处逛荡:以上因脉障不通,而浮躁不安,岂非现代人的通病?
现代人既吃得太油腻了,运动量又少,所以易气脉不通,而心绪不宁。书翻没两页,觉得没什么趣味;冰箱搜一搜,却也没什么好吃的;而音乐听没两首,又不胜烦躁。心就跟泼猴一般,到处逛荡,而不能自止。
这时候,他最需要什么呢?乃禅坐也。但是他们绝不会想到该去禅坐。而即使已上座了,还得要有相当的克制力,才能用功下去。不然,坐没两下,又不知道将被甩到那里去?再去找什么无聊事来消遣,却还是遣不了,苦也!苦也!
放眼周遭!不是很多人,都是这么在过日子吗?岂不可怜!故如他们以浮躁不安,而不知道要干什么好?则可再三奉告:唯禅坐最好。
闷胀刺痛
脉欲通,故痛;陈年旧病:下面再论闷胀刺痛的现象。身体会酸痛,这是禅坐者,最普遍的觉受。然酸痛又是怎么回事呢?大致而言,气脉从不通,到舒通的过程中,便会有闷胀刺痛等现象。
首先说脉为何不通呢?因为有邪气滞留!而在舒通前,就得先把那些邪气逼出来。于是在逼出的过程中,因正邪气交战,所以会闷胀刺痛。而这闷胀刺痛,尤其将发生在曾经受伤的部位或曾经生病的部位。此乃因为这些伤病,其实还未完全复原也,也就是脉障还在呀!所以只要碰到一些不顺的情况,便又脉结而复病也。而痛,即是消障除病的过程。
最初仅是闷胀不顺,终成刺痛难忍:而这类的痛,于最初时多是从感觉到身体有某个部位,闷闷的不太舒畅。而后这闷胀的部位,便愈来愈凸显,愈来愈集中。以至最后集中于一点,而成为刺痛难忍,其就像拿着锥在刺一般。
观痛:报冤行,从认知.接受而安忍:在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里有「报冤行」。故于身体正刺痛难忍时,且观报冤行。痛,其实也可说是消除业障的过程。所以如能在观念上,先认知痛的本末因缘;而确定「痛」,其实是对身体有帮助的。则心里才能更坦然一些,而不必担心:这样一直痛下去,会不会死掉?
痛时,心却不会打太多的妄想:或谓:即使痛,对身体是有帮助的;可是正痛时,妄想纷飞,就不能安心于方法上。事实上正痛时,却也不会打太多的妄想,因为除了痛之外,你还能打其它的妄想吗?
将痛观成逆增上缘,舒泰享乐反易沉沦:所以痛,其实是一种逆增上缘。因为痛,反使我们的心力更集中.更坚强。所谓「集中」,乃非没有妄念,而是因痛处,即是气所集中处,亦是念所专注者,虽然它是以痛的形式出现。所以很坚强的心力,即是从克服这些逆障中,而训练出来的。
然因为大部分人,对痛的直觉就是负面的,就是有害的,所以就不容易接受痛。而认为舒服享受,才是人性之所求、本能之所需。事实上,舒服享乐反而让我们散气,而气散了就更沉沦也!
这也是很多人对禅坐,一种蛮错误的心态:以为既禅坐,乃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才代表我进步了。其实在禅悦.法喜的当下,心反而是沉沦的。
苦因心里的矛盾而生,身见与臭皮囊:很多时候,我们常将痛与苦,连成一体,而曰「痛苦」。但事实上,痛是身痛,苦是心苦。身痛未必心苦也。
心苦,其实是从「求不得」而产生的;如怕痛,避痛,却又不得不痛,这就苦也。反之,虽痛而能从正知中接受安忍,则不苦也。然众生多以「若痛即苦」,而此唯从怕痛、避痛的身见而起。简单说,只因为太珍惜这个臭皮囊所致。
所以如能于痛的过程中,返照痛与苦的互动关系,返照身见与烦恼的对应关系。则于观痛的过程中,智慧是可以成长的。这详细,乃待「内观法门」中再述也。
不建议观足心或守命门等方法:有些人说,如果疼痛难忍,就可把注意力集中于脚底涌泉穴处,或守命门穴也。这有效吗?没错,正用时当即比较不痛!因为这时气已因导引而挪开痛点了;尤其是观脚底涌泉穴,更是将气泄掉;但这些偏方,对于舒通那脉结,却也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这些都不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还是很多人在教,很多人在用。为什么呢?怕痛啊!如果你怕痛,就去用这种方法吧!
待脉通气畅,即从痛苦到痛快:所以对于痛,我只能建议:还是忍痛吧!待忍到脉通气顺,自能从痛苦,而变成痛快。至于什么是痛快呢?等到你痛过了,便知道也。
治病方便
问:如《小止观》所示治病方便云何?以上既讲到:病痛与脉通。则天台智者大师于《小止观》中,不是有一章,特别讲到治病的方便吗?
然于《小止观》中,要治病,首先得判断是生什么病?是四大不调的病,或五脏六腑的病。既病症不同,则对治亦异,有所谓上行气、下行气…方法很多。
但一般的人,即使要判断是生什么病,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不用说:能如实运用,而成功效。所以用《小止观》的治病方法,理论上即使可行,而事实上却不容易。
答:安心静坐,即能治病。而依我以上所说的理论,其实根本不须用那么多方法。因为既生病的现象,乃由于脉的不通;则单纯地静坐,坐到脉通了,病也就好了。
身体比心智更灵敏:问:如身体的病很多,到处皆脉不通,则当从何处先治疗呢?依我禅坐的经验,却道是:身体,其实比心…
《涟珠甘露 从数息到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