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公路上塞車一般,而塞車塞得最嚴重時,乃根本動彈不得。于是在此動彈不得的期間,很多人就就容易打瞌睡了。

  

  就我個人的禅坐經驗而言,在最初禅坐的前一兩年,根本不會昏沈的;可是後來卻也開始昏沈了,且這昏沈大概要捱上將近一個小時,才能再清醒過來。最後,我才慢慢體會:這昏沈,乃是脈障的關系。

  

  雖昏沈,仍繼續坐;不建議下座經行.或拜佛等:既昏沈,乃是脈障的關系,則當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繼續禅坐。

  

  或問:還坐在那裏,作什麼呢?既已不省人事了,方法當然用不上,還坐什麼呢?答:雖功夫用不上,但得捱到脈通爲止。

  

  有些人雖建議:如昏沈得厲害,則宜下座經行。雖于下座經行時,當就不會再昏沈;可是下座經行,能幫助你舒通這脈結嗎?不可能的!因下座經行,氣反而散掉了。所以即使下座經行一段時間後,再繼續禅坐用功,待氣又內攝集中時,便又開始昏沈了。既不能舒通脈結,所以我不建議:下座經行。

  

  有人想:爲業障太重才會昏沈,就起來拜佛消業障吧!除非有他力的加持,否則拜佛,也只是散氣而已;而散氣對于消除脈結,是沒有正面的幫助。所以我也不建議下座拜佛。

  

  也不建議用守竅.光明想等:雖有些書上說,如昏沈的話,可以改守上竅,就是把注意力專注在眉心的部位,甚至頭頂。因爲如導氣在上,原則上會比較清醒的。

  

  但導氣在上,有助于舒通脈結嗎?沒有!因此導氣在上,也非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同理,光明想等,亦好不到那裏去。

  

  雖熬過清醒了,也不即刻下座:因此我的建議,乃是繼續坐,坐到脈通清醒爲止。甚至說雖清醒了,也不見得要立刻下座。因爲即使已脈通而清醒,但這「通」,卻只是「滲透」的通。這就像水管裏,雖還有泥巴,但水已能滲透過去了,所以勉強算通。但這與泥巴全除掉後的暢通是不一樣的。

  

  故即使從全然地不通而昏沈,到能滲透地通而清醒過來,卻還不是真通也。故若再坐久一點,則能滲透得更快;而待某一天,也才可能全部暢通。所以雖清醒過來了,如能再繼續坐個半小時、一小時,時間愈久愈好。

  

  于是從上座昏沈,到清醒,到下座,這一柱香,至少要兩個小時吧!所以若禅坐,只坐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僅是聊勝于無,對于調身調心,是沒什麼大幫助的。

  

  所以要坐,就得連坐兩個小時;當然這還得看你有沒有這樣的福報?否則不要說兩個小時,能連坐一小時,就已求之不得了。

  

  昏沈兼散亂

  以脈塞不通故,昏沈:有時候于禅坐時,卻是昏沈兼散亂。雖有妄想,但不是大妄想.粗妄想,而是小妄想、細妄想。這種情況就像我們睡覺時,有時候純睡覺爾,有時候卻作夢也。如純睡覺,則因脈障不通,故昏沈也。

  

  以有小道可旁通故,有細妄想的浮現:至于有時候卻如作夢,乃爲雖脈障不通,卻非完全不通,而是有小道可以旁通。這又像高速公路塞車了,比較聰明的人會先于前之交流道轉下,而從其它的小路,再接上去。然因爲是小路故,所以只能打小妄想.細妄想。

  

  既昏沈兼散亂,乃爲脈結不通爾,故對治的方法還如前所說。

  

  浮躁不安

  方法雖還能用,卻無味不甯而想下座:有時,于禅坐間,雖方法也還能用,甚至說身體也不痛、不癢。可是就覺得心煩氣躁,覺得方法愈用愈乏味,而想下座。這浮躁不安的現象,據我判斷,還是跟脈障不通有關系。

  

  唯繼續用功,直到切穿它爲止:曾有一位居士如此問我:他每次禅坐,坐到心煩了,然後再忍、再忍,于忍無可忍時才下座,一看時間乃五十分鍾。而下次再坐,又坐到心煩而忍無可忍時才下座,一看時間,還是五十分鍾。好久、好久,他都沒辦法突破這五十分鍾的困境。他問我:該怎麼辦呢?

  

  我說:你若心太煩而下座時,頂多放腿休息一兩分鍾,然後便得再盤腿用功。而不可放腿下座,就去忙其它的事。以此,他終于突破五十分鍾的困境,而到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小時。爲什麼會這麼建議他呢?因爲若不下座,氣是不會散的;而只放腿一兩分鍾,也不致于散得光光的。于是既寬松心情了,便能安心用功而切穿脈結。這也就說,若是脈障的問題,唯繼續用功,才是根本之道。反之,用什麼偏方,頂多是治標而不能治本也。

  

  現代人的窘況:心緒不甯.無聊.到處逛蕩:以上因脈障不通,而浮躁不安,豈非現代人的通病?

  

  現代人既吃得太油膩了,運動量又少,所以易氣脈不通,而心緒不甯。書翻沒兩頁,覺得沒什麼趣味;冰箱搜一搜,卻也沒什麼好吃的;而音樂聽沒兩首,又不勝煩躁。心就跟潑猴一般,到處逛蕩,而不能自止。

  

  這時候,他最需要什麼呢?乃禅坐也。但是他們絕不會想到該去禅坐。而即使已上座了,還得要有相當的克製力,才能用功下去。不然,坐沒兩下,又不知道將被甩到那裏去?再去找什麼無聊事來消遣,卻還是遣不了,苦也!苦也!

  

  放眼周遭!不是很多人,都是這麼在過日子嗎?豈不可憐!故如他們以浮躁不安,而不知道要幹什麼好?則可再叁奉告:唯禅坐最好。

  

  悶脹刺痛

  脈欲通,故痛;陳年舊病:下面再論悶脹刺痛的現象。身體會酸痛,這是禅坐者,最普遍的覺受。然酸痛又是怎麼回事呢?大致而言,氣脈從不通,到舒通的過程中,便會有悶脹刺痛等現象。

  

  首先說脈爲何不通呢?因爲有邪氣滯留!而在舒通前,就得先把那些邪氣逼出來。于是在逼出的過程中,因正邪氣交戰,所以會悶脹刺痛。而這悶脹刺痛,尤其將發生在曾經受傷的部位或曾經生病的部位。此乃因爲這些傷病,其實還未完全複原也,也就是脈障還在呀!所以只要碰到一些不順的情況,便又脈結而複病也。而痛,即是消障除病的過程。

  

  最初僅是悶脹不順,終成刺痛難忍:而這類的痛,于最初時多是從感覺到身體有某個部位,悶悶的不太舒暢。而後這悶脹的部位,便愈來愈凸顯,愈來愈集中。以至最後集中于一點,而成爲刺痛難忍,其就像拿著錐在刺一般。

  

  觀痛:報冤行,從認知.接受而安忍:在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論》裏有「報冤行」。故于身體正刺痛難忍時,且觀報冤行。痛,其實也可說是消除業障的過程。所以如能在觀念上,先認知痛的本末因緣;而確定「痛」,其實是對身體有幫助的。則心裏才能更坦然一些,而不必擔心:這樣一直痛下去,會不會死掉?

  

  痛時,心卻不會打太多的妄想:或謂:即使痛,對身體是有幫助的;可是正痛時,妄想紛飛,就不能安心于方法上。事實上正痛時,卻也不會打太多的妄想,因爲除了痛之外,你還能打其它的妄想嗎?

  

  將痛觀成逆增上緣,舒泰享樂反易沈淪:所以痛,其實是一種逆增上緣。因爲痛,反使我們的心力更集中.更堅強。所謂「集中」,乃非沒有妄念,而是因痛處,即是氣所集中處,亦是念所專注者,雖然它是以痛的形式出現。所以很堅強的心力,即是從克服這些逆障中,而訓練出來的。

  

  然因爲大部分人,對痛的直覺就是負面的,就是有害的,所以就不容易接受痛。而認爲舒服享受,才是人性之所求、本能之所需。事實上,舒服享樂反而讓我們散氣,而氣散了就更沈淪也!

  

  這也是很多人對禅坐,一種蠻錯誤的心態:以爲既禅坐,乃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才代表我進步了。其實在禅悅.法喜的當下,心反而是沈淪的。

  

  苦因心裏的矛盾而生,身見與臭皮囊:很多時候,我們常將痛與苦,連成一體,而曰「痛苦」。但事實上,痛是身痛,苦是心苦。身痛未必心苦也。

  

  心苦,其實是從「求不得」而産生的;如怕痛,避痛,卻又不得不痛,這就苦也。反之,雖痛而能從正知中接受安忍,則不苦也。然衆生多以「若痛即苦」,而此唯從怕痛、避痛的身見而起。簡單說,只因爲太珍惜這個臭皮囊所致。

  

  所以如能于痛的過程中,返照痛與苦的互動關系,返照身見與煩惱的對應關系。則于觀痛的過程中,智慧是可以成長的。這詳細,乃待「內觀法門」中再述也。

  

  不建議觀足心或守命門等方法:有些人說,如果疼痛難忍,就可把注意力集中于腳底湧泉穴處,或守命門穴也。這有效嗎?沒錯,正用時當即比較不痛!因爲這時氣已因導引而挪開痛點了;尤其是觀腳底湧泉穴,更是將氣泄掉;但這些偏方,對于舒通那脈結,卻也沒有什麼幫助。

  

  所以這些都不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還是很多人在教,很多人在用。爲什麼呢?怕痛啊!如果你怕痛,就去用這種方法吧!

  

  待脈通氣暢,即從痛苦到痛快:所以對于痛,我只能建議:還是忍痛吧!待忍到脈通氣順,自能從痛苦,而變成痛快。至于什麼是痛快呢?等到你痛過了,便知道也。

  

  治病方便

  問:如《小止觀》所示治病方便雲何?以上既講到:病痛與脈通。則天臺智者大師于《小止觀》中,不是有一章,特別講到治病的方便嗎?

  

  然于《小止觀》中,要治病,首先得判斷是生什麼病?是四大不調的病,或五髒六腑的病。既病症不同,則對治亦異,有所謂上行氣、下行氣…方法很多。

  

  但一般的人,即使要判斷是生什麼病,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不用說:能如實運用,而成功效。所以用《小止觀》的治病方法,理論上即使可行,而事實上卻不容易。

  

  答:安心靜坐,即能治病。而依我以上所說的理論,其實根本不須用那麼多方法。因爲既生病的現象,乃由于脈的不通;則單純地靜坐,坐到脈通了,病也就好了。

  

  身體比心智更靈敏:問:如身體的病很多,到處皆脈不通,則當從何處先治療呢?依我禅坐的經驗,卻道是:身體,其實比心…

《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