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息到內觀
從數息到內觀
從數息修起
數息的殊勝
數息要略
取相與似相
數息關卡
覺照力不足
妄念的變化
對治方便
叁輪不空
無功用心
一念萬年
出入之間
小結一
從定發慧
從數息到隨息
脈障的現起
散亂妄想
昏沈健忘
昏沈兼散亂
浮躁不安
悶脹刺痛
治病方便
冷熱動搖
惆怅抑郁
淫欲色情
瞋怒驕慢
正知安忍
從正經到奇經
脈的表裏
不淨觀
修行的進度
偏方與正道
鳥窠道林禅師
小結二
從數息到內觀
在上次的課程中,已講到一個觀念:修定的專注或集中,乃非爲了入定,而是爲了消除業障。而消除業障,大致是通過勘破.切穿.放下的程序。然上次所講,還只是一些觀念,故還待講些更具體的方法和過程。所以今天先講的主題是「從數息到內觀」。
我從開始學靜坐,到目前爲止,已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裏,我一方面看書─看得並不是很多;也一方面實習─亦不算精進。但在茫然摸索一段時間後,卻慢慢形成一種模式:即從漸修到參禅頓悟的模式。
此模式大致可分四個程序:第一是數息;其次是在數息的過程中,順便調脈。第叁.而在調脈的當下,即可修內觀法門。第四.待內觀法門修到某種程度,也就是那個階段的業障已消除了;故欲使心境作進一步提升時,便自然會産生疑情。于是順著疑情去參,即成爲頓悟的參禅法門也。
這模式我准備花兩次的課程來說明。而今天講的是前半段:從數息到內觀。故今天所講,乃偏于數息的方法跟調脈的過程。事實上這些內容,對很多人而言,都已是耳悉能詳的。但是在整個架構上,我還得將之重述一番。否則,勞駕各位從遠道來,卻只聽些老生常談的舊調,多不好意思!所以各位如已聽過的,那就當作「溫故而知新」吧!
從數息修起
止觀之初階:其實若就廣義的修行而言,我們平日的聽經聞法,或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基本的戒律,都算是修行。但如就較專心刻意的修行,還是得從修定著手。爲什麼呢?因爲傳統上說到精進的修行法門,不外乎「止觀」。而止者,即修定;觀者,乃證慧。但對一般人而言,還是先有定的基礎,再來修觀,才比較容易入門。所以專精的修行,還是以修定著手較爲方便。因此在南傳所教的內觀法門裏,乃少直接教授觀門的,大部份還是從奢摩它的修定法門入手,再轉到毗婆舍那,即觀法的部份。
除非煩惱.疑情很濃烈,否則還以修定入門較爲方便:然也有的人,欲從修定入門,卻不容易。這或因爲他的煩惱太多、妄想太多。如煩惱很重,也許可用聞思的佛法,先作初步的降伏;然後再來學禅坐。否則如果煩惱很重,卻勉強用修定方法來壓抑,則不但辛苦,或將反彈得更厲害。
也有的人,先天上疑情就比他人濃烈;故更容易于修定的過程中,再現起很強烈的疑情。于是這疑情,就很快地把他抓住了,使他不能安心于修定的方法上。若是疑情很濃烈,那不妨就直接參禅吧!(不過,還得有正知見的基礎;否則便如外道雖有疑情,卻不開悟。)
尤其是于當代人心混亂之際:從修定著手,會有比較大的方便;這尤其對現代人而言,更是如此。現代我們雖發明了很多機器,能代勞省事;可是很奇怪,現代人卻反而更忙了。尤其在資訊時代中,每天不得不接受太多資訊的沖擊,因此心根本不容易安定下來。
而如果心不能夠安定下來,不要說入定,連要聞思佛法都有困難。比如看經典,才看沒一兩頁,心就不知道轉到那裏去了。即使正聽經聞法,雖一面聽,也一面打妄想。說十句,漏聽了八句;而回家後,更剩下不到一句!所以在這個時代,因爲觀念接觸多了;再多聽一些,卻沒有太大的效益。反倒是修定,較有「對治」的功效。
數息的殊勝
最自然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很多,我們爲什麼建議采用數息的方法呢?首先它是最自然的。人從生下來就有呼吸,且這呼吸一直延續到死亡爲止,所以是最現成而穩定的。它不像某些方法,比如聽聲音,既聲音不會經常有,也聲音不是很穩定。或者用視覺的方法「觀佛像」,也不見得方便。至于大乘的觀門:妄盡還源觀.一心叁觀.五重唯識觀,觀法雖很多,卻是太抽象了。你說念佛,佛在西方,感覺還是遙遠了些。故以數息,才是最直接而現成的─因爲在我們活著的當下,就有呼吸。既不需要去找呼吸,也不需要刻意才能呼吸。
最安全的方法:其次,如遵行數息的方法去用功,是不會有什麼身心的後遺症。而其它的方法,則不然。所以這是最自然,且安全可靠的方法。
于是因屬最自然的方法,所以不需要「作意」,就能數。事實上,所有的方法,也都是妄念。而作意愈少的方法,即是愈小的妄念。必要用「作意愈少的方法」,我們的心才能愈安定。
而較複雜的方法,其實就是較大的妄念;故當我們妄想很多時,用較複雜的方法似乎有效。但其實也只是用這妄念,去蓋住其它的妄念爾。然而以較複雜的方法,沒辦法檢查出更細微的妄念,所以用之修定,心便不可能真定。而數息法,因是最自然.最單純的方法,所以只是很細微的妄念。因此能夠檢查出更細微的妄想,而使心更容易定。所以就修定而言,數息乃比念佛、隨息、誦經、持咒等,都更有效。
從止而觀,不必轉轍:很多人修行,今天用這種方法,明天改那個方法,方法經常轉來轉去。但如用數息法,既數息即可修止,也可在數息的當下,更修觀門。這能從止而觀,不必轉轍。對未有師承的現代行者,會有更大的方便。
數息要略
注意鼻端.看守呼吸而數數字:下面即講數息的方法,但我只說大原則。我們最初數息時,一定得從注意鼻端,看著呼吸而數數字開始的。因爲一般人對鼻端的呼吸進出,才較敏感。故這時的層次,乃既有身體─即鼻端也,有呼吸,有數字。
看守呼吸而數數字:如這方法用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可不去意識到鼻端的存在,而只順著呼吸的進出,去數數字。事實上,在禅坐的過程裏,對呼吸的觸覺最敏感的部位,不一定老是在鼻端。如呼吸已愈來愈深,愈來愈細時;這最敏感的部位,即非鼻端矣!然我們還能順著呼吸的進出,而數數字。這時既不注意到身體的存在,故只有呼吸和數字。
唯著意于數字:如這方法用得更純熟了,我們就自然能順著呼吸的節奏而數數字。于是這時,乃能不分心于呼吸的進出,而唯著意于數字。
故從這叁層次來看,便知當心愈來愈細時,方法也必愈來愈單純;或當方法愈來愈單純時,心才可能真安定。而如還要注意到鼻端,還能意識到呼吸的進出,其實還是有很多細微妄念的。故唯著意于數字,這心才能真正安定下來。
取相與似相
不著意于身體的某處:這也就說,最後我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字上;這一點我的看法,乃與目前流行的內觀法門不一樣。在內觀法門中,修奢摩它時,大部份會把注意力安置在身體的某一部位,有的安置在鼻端,有的安置在心輪,有的安置在肚臍,或稱爲丹田的部位。我認爲把注意力安置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有問題的。
因爲這時,乃將導引氣往那部位去集中,而若氣集中在上部,則變成上實下虛;若集中在下部,則變成下實上虛。因此有人說:打坐太久,會使身體的健康變壞。最初我是難以相信的,但如以著意于身體的某個部位,而長期造成氣脈的偏差;則使身體變得不健康,便可以理解矣!
在某書中,說到從注意鼻端,而使呼吸變得愈來愈短促。我不太清楚,這是教的人,說錯了;還是學的人,聽錯了。事實上正常的禅坐,應使呼吸愈來愈深,愈來愈長才是。那又爲什麼會愈來愈短促呢?若以氣集中于鼻端,而不能下沈,故使呼吸變得愈來愈短促,卻是有可能的。然呼吸變得愈來愈短促,對于修定其實是有妨害的。要使呼吸愈來愈細、愈來愈沈,心才能安定。
所以如用著意于身體的某個部位來修定,必非真定。我想對于調脈、證慧,都會有妨礙的。而在南傳的奢摩它裏,卻從專注于一點而産生「取相」或「似相」。比如見到像煙霧一般的光景,或像星光一般的亮點;總之,待有一種特別的相出現,即將注意力再移轉到這個相上,而稱爲取相或似相。
事實上,這相何非因氣集中于某點而産生的幻覺呢?尤其若將注意力安置在鼻端.頭部上,則因氣集中于頭部,乃更容易産生各式各樣的幻覺,倒是生理之本然。而這與心定不定,卻未必有因果的關系。
我初學禅坐時,只要把舌頭頂至上颚,便眼前一片亮光。這乃爲舌頭既頂上颚,便使頭上的脈與舌下的脈能接通,故會産生光明的現象。而這現象卻與心定不定,完全沒關系。
從取數字而定心:然何以謂「若修定,乃須置心一處也」?此處,乃非關身體的任何部位,或由之而産生的任何幻相。就數息法而言,此處即指數字爾。這也就說:既從數息法入門,即將注意力安置在數字上,而不必再去尋求別相,這才是更直接而單純的。反之,如果還得另去找個相,那心裏反將因期待,甚至自我暗示而不安定矣!所以如說非「取相」不可,那就直接取「數字」的相吧!
數字非動也非靜:以數字,只是從一到十,循行不已;所以既非動者,亦非靜者。如純是動者,心乃不容易安定。而若是靜者,心或將昏沈無記矣!尤其所謂修行的「行」,卻非靜態而是動態。
如凡夫也在行,然凡夫的行卻是從向外攀緣而造業。而修行的行也是行,但這行卻是內攝的過程。「回」向外攀緣,成向內收心…
《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