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與遍布
專注與遍布
散心的功德
法界真心
定爲有漏
轉成無漏
從定發慧
禅修者的困境
修定的作用
業障的消除
業障的現行
置心一處
對守竅的異議
修觀與參禅
學佛.修禅是減法,而非加法
遍布之心
彈性空間
伸縮自如
小結
專注與遍布
今天講的主題,乃爲處理我們禅坐時,有關修定的觀念、心態,甚至方法的問題。
禅坐的目的是爲集中.專注或分散.遍布呢?首先我們來省思:不管禅坐時,你是用什麼方法來修定;然修定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心力集中.專注,或分散.遍布呢?
以置心一處故,似爲集中.專注。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定:乃集中.專注也。因爲在最初學方法時,一定是從把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在方法上而著手的。如用數息法的話,就得把注意力全放在呼吸上,甚至只放在數字上。萬緣放下,置心一處;所以修定乃是從集中.專注而入門的。因此很多人,再叁強調:打坐能夠集中心力。而這麼說,當也有其應驗的事實。
集中.專注未必就是智慧。可是,如進一步去觀察,就會發現有其它的問題:若禅修者,只偏向集中與專注;則集中與專注,是否即成爲鑽牛角尖呢?有某些人,因坐得愈久,故視野愈狹小,反應愈遲鈍;真是愈坐愈呆,何來智慧呢?
散心的功德
散心就不好嗎?以禅坐者,多會認爲:散心不好,散心就是過失。但我卻覺得:散心還是有其可宜處哩!記得初住進農禅寺時,師父常看守著我們,而不希望我們請假外出。如請假的話,他就說:「喔!你們又要出去散心了!」我想:如果能將貪心、瞋心、慢心,全散掉的話,豈不是更好嗎?你以爲:專心就一定是好事嗎?卻不見得!
專心若無智慧,乃更可怕也!像我們想賺錢時,不也可以想得很專心嗎─比參話頭還專心!好色之徒,想念異性時,還不專心嗎?或如那個人得罪了我,我心存報複,一連想方法,想了幾天幾夜,真比參禅還用功。這種專心,難道不可怕嗎?所以沒有智慧的人,還是散心比較不會偏端;至少不會隨著妄想而去造業。
衆生的觀念難免偏于一邊,若偏于專注集中,就認爲散心遍布是錯的;反之,習慣于散心雜念,也不覺得「集中專注」有何可貴?所以今天講的題目,即如何于專注與遍布間,取得平衡?或修成圓滿!
法界真心
既真心遍法界,何以須集中.專注呢?我們常說:真心遍法界。既遍法界,則無所不是、無所不在。那我們爲什麼卻要把它,硬框在某個局限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像《金剛經》也一再提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無所住,則不應集中專注。若集中專注,反倒是有所住也。所以再叁修習集中.專注,卻只成就妄心,而非真心也。
定爲有漏
修定.入定不能見性解脫。所以即使我們能夠練方法,練到心非常專注,所以能跟方法完全統一而入定了,但這卻還不是真心。所以修定即使成就了,卻不能解脫。此乃爲還脫不出妄心的掌控中。
如以石壓草:至于對很多根本入不了定的人而言─包括我也是這個樣子。修定更只是以石壓草,把問題暫時封住了、隱藏了。但等從修定的方法而退回現實時,那就一切又複原了。所以修定,像什麼呢?像一場夢吧!故即使于修定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覺受。那也不過像夢境一場,等你夢醒了,便一切不存在矣!
故有些人去參加較精進的禅修活動,一坐叁天、五天,甚至七天,雖也能使身心清淨些,但回家便一下子就破功了;或者于面對現實的境界時,反更不能適應。總之,清淨的身心都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待下次再進禅堂,再精進幾天,心又稍定矣!而下座.回家又散了。像這樣持續叁年、五年,還總是依然故我。
如以火煮水,熄火後水複涼矣!這情況就像煮開水一般,雖加火時,水熱了.水沸了。但禅修的期限一到,便關火出堂;于是既關火,水便涼矣!所以很多人學打坐就是這個樣子,剛開始還覺得頗相應,但過一段時間後就心力不繼矣!因爲老是在煮了又涼,涼了又煮的輪回中。
轉成無漏
水煮沸時,用之煮熟食物;水涼時,熟食不會複原成生食也。因此如何轉修定成無漏呢?我們還是用煮水來作比喻吧!如果于水已煮開時,便用這水來煮熟食物;于是即使退火水涼,而食物還是熟的,不可能又變成生食也。
從定發慧
修觀與參禅!所以修定,雖是有漏的;但若能從修定的基礎上,更去修觀或參禅,則能轉有漏成無漏。這也就說:必由定發慧,才能轉有漏成無漏。可是這又有新的問題:修觀,你要修那種觀門呢?所謂五停心觀:貪者用不淨觀,瞋者用慈悲觀,……甚至大乘佛法裏,還有許多的觀法。我到底當修何種觀法呢?若這種觀一觀,那種試一試,好象都有些相應,卻不能真正的得力。
既不能確認,又不易得力;故還成有漏法爾!于是既當修那一種觀法,都不能確認;則也免不了修修停停,轉轍多途。所以還似煮水一般,煮了又涼,涼了又煮。至于參話頭亦然,有那麼多話頭,我到底當參那個話頭呢?于是爲不確認故,在還未參得力時,便轉轍它途矣!
所以理論上講很容易:欲由定發慧,即得修觀或參禅。可是事實上,要確認:修什麼觀門?參那個話頭?便很難也。今天即使有個很出名的禅師,直跟你說:「你就參這個話頭吧!」你就能完全相信嗎?恐怕參不了幾天,便又開始懷疑了!
禅修者的困境
既修定不得力,也觀慧不成就。即使已確認了方法,卻未必能用得上力。因爲現代的人不能像古代的行者,一進禅堂或住山閉關,便能在很甯靜的環境裏繼續用功個叁年、五年,八年、十年,參到開悟爲止。現代的人能夠打個禅七,就已很難得了;而七天的用功,就禅法而言,何止于大海中的一粒沙而已。所以既修定不得力,也修觀或參禅,皆不易成就。有的人參禅參到疑情稍起時,禅七便已結束了;而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即沒辦法繼續用功。而待下一次,又一切重頭。所以還是像煮開水一樣,還未煮開時,便已退火散功矣!所以今天的禅修者,心裏其實是蠻懊惱的:因爲既修定不得力,也觀慧不成就。欲安心而無可安。
或退轉而更墮落:于是很多人于精進用功一段時間後,就松懈了。既不再用功,也提不起道心。大致而言,現代人的善根本就較浮淺,故如在善根現行,而努力用功,卻不得突破;則過了那個階段,便再激將,也難使死灰複燃。既善根愈來愈浮淺,而修行的機緣又愈來愈渺茫;則能夠成就的希望,當就愈來愈稀微。
而如修習用功一段時間後,就不修而回到他原來的生活方式;則或將更爲墮落。爲什麼呢?因爲以前還有道心,所以還有顧慮及節製。故某些習氣.業障,且被壓抑住了,而未曾現行。現在既一放松,便整個爆發出來。所以修行後的退轉,會比不修行時,還墮落多了。
或堅持而山窮水盡:也有的人雖用功不得力,但還堅持原來的方式而繼續用功。可是心裏頭,其實是非常的茫然─因爲根本看不到前景;終覺得老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或轉轍而輪回他途:也有的人這法門用功不得力,便改學其它法門。而在很多法門間,轉來轉去,其實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豈非也是另一種輪回的現象呢?
修定的作用
不是爲了入定:因此今天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爲檢討我們于修定與證慧上的一些觀念。如果以上的問題,沒辦法從認清而突破,那這一生再怎麼用功,終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首先我要說:修定不是爲了入定。因爲前面已經說過了,入定其實沒有什麼功德,頂多像睡了覺.作了夢。待夢醒後,還是依然故我。
也不是爲了以楔出楔:過去曾說「修定是爲了以楔出楔」。我們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個方法上,故能以這方法而取代所有的妄想。而待妄想皆已消除了,再把方法也放下,那心就平靜了。
理論上講,雖沒錯;但事實上,對很多人而言,要把心集中在這方法而來取代所有的妄想,便很困難。而即使能以方法來取代所有的妄想;但不繼續用方法時,妄想又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矣!于是又落入「煮開水」的困境中矣!
所以這時代,卻有很多人標榜著「彌勒法門」:不修深定、不斷煩惱。其實要修深定,那有這麼容易;這時代即使是淺定,都修不了,更何況是深定?所以不必以標榜「彌勒法門」而自謂清高,大家心知肚明。
而是爲了消除業障:所以最後我要說:修定乃爲消除業障爾。以衆生從來爲向外攀緣,所以造業。而修定既是內攝法門,故從反其道中,以消業。所以我們且不要把目標看得太大、放得太遠,這樣或反讓我們失卻信心。而從近邊的目標著手,卻能讓我們漸漸培養信心。
業障的消除
修定能逼使業障現行:因修定是內攝法門,既心不斷地向內攝,也氣不斷地向內攝。故于內攝的過程中,即將逼使身心的業障現行。
這也是我的修行觀念,跟別人不同處。有的人認爲:愈修行當愈有感應。而所謂感應:瑞相浮現,吉祥安樂。其實「瑞相浮現,吉祥安樂」只是對那些未具足信心者的鼓勵.勸慰。若時時刻刻皆瑞相浮現,吉祥安樂;而業障無明未根本消除。則吉祥安樂卻成爲自己騙自己的麻醉藥─因爲我們根本忘了,修行乃爲出世解脫也。
而業障愈現行得快,倒愈提醒我們:叁界唯苦,涅槃寂靜。順境或逆境,不能用世俗的觀點來衡量,而當用法、用道,來檢點。
從現行中去對治消除:故逆境,反倒是修行的轉機。于是對一個真正有道心者,他卻非期勉「諸佛菩…
《漣珠甘露 專注與遍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