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中道與法身
疑情
凡夫的生命型態
聖賢的抉擇
內觀
小結
中道與法身
法身
在這次的課程中,我似乎已講了很多。但主要的重點乃在:疑情、內觀、中道和法身而已。疑情、內觀,前幾次中已講得較詳盡;而中道和法身,則發揮得較有限,故此將于本次中詳細剖析。但我們還是從疑情處帶過來說吧!
疑情
就修學而言,首要明辨修學的動機。以動機乃一切修學的首因,若因地不真,則果必迂曲。曾有人這麼問:「我們爲何須打坐參禅呢?」老法師答言:「爲了開悟成佛!」「那開悟成佛又是爲了什麼?」老法師再答曰:「爲了弘法度衆生!」
各位看看這樣的修學動機,到底有沒有問題?我說:問題才大呢!因爲這一切都是「向外求的」嘛!本來未有悟,現去求個悟;本來無能力說法度衆生,現去求此說法度衆的能力。于是乎,既一切都是向外求,則亦外道而已!與凡夫俗子的求名求利,就本質上看還只半斤八兩而已!但這樣的思考方式,卻普遍流行于佛教界中,豈不怪哉?
然何者才能真相應于內學的修學動機?答言:唯「疑情」也!而疑情又須從何而起?答曰:乃爲明白生命的本質而已!
凡夫的生命型態
如何探討生命的本質?我們首就動物來看,一般的動物從生下來,首先得學會「覓食」和「保謢自己」;而漸成長之後,乃需求偶、交配、繁殖。若等老之後,則唯待「病死」而已!在生命的過程中,它們也須不斷去作調整:肚子餓了,得找食物充饑;身體冷了,快找個洞鑽。但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末期,它們可曾明白:如此辛苦活著,究竟是爲了什麼?
當然它們絕不可能明白,甚至根本從未動心去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爲一切動物從來都是「安于當下」的:肚子餓了,急去找食物充饑;身體冷了,快去找個洞鑽。而等事情過後,便什麼也都「放下」了。至于未來,更非它們所能懸念。因此盡管動物于地球上,已曾曆經幾十億年的生命時光,而本質上卻從未提升過。因此禅宗的「安于當下」,既是修證的最高境界,也是衆生被製約于「輪回鎖煉中」的原始狀態。
一切的動物以唯用「本能」過活故,便不可能明白生命的本質!但人呢?從某些方面來看,人確已比一般的動物高明甚多─這我不說因爲人能直立而行,或人能製造工具而已。人之比所有動物高明者,乃爲人能「思考」故。有些動物似也有思考能力,但還不出本能反應而已,故不能從量的增衍到質的突破。
而人以能思考故,不只能製造工具,更且能創造製度。于是乎,人雖在地球的生命史上,只短短幾十萬年的生命曆程;而一切成就早已淩駕萬物之上。尤其近兩叁百年來的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裏,萬物莫擋。
但我還覺得:即使科技再怎麼發展,卻難對明了生命的本質有所助益。因爲科技的思考型態,基本上是「向前沖」的典型;而「向前沖」的生命型態,是不可能明白生命本質的!
所謂「向前沖」的生命型態:即如一般人初于求學階段,次于婚姻階段,後于事業階段。既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故我們都得或于事前或于當下,去規劃、去面對、去調適。而這種規劃、面對、調適的生命課題,即使到生命將終了時,還無一刻喘息的機會。而科技者,也只是在種種規劃、面對、調適的生命曆程間,所用的工具而已!怎可能有助于了解生命的本質呢?所以以科技爲導向的生命型態,事實上跟一般的動物,還是差不多的!
分歧與取舍:然而即使說凡俗衆生皆只「向前沖」,但過程間卻也不可能這麼單純!因爲我們都將不斷地面臨生命的分歧點。比如說上小學,你要就讀于公立小學,還是私立小學?于高中分組時,你要選擇理工科,還是文史科?或畢業後,將從事于那一行業?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地必面臨許多生命的分歧點。于是乎不管你怎麼取舍?都將展現出和已往不同的生命型態來!
阻逆與轉折:有時候,雖事前也曾仔細規劃,叁思而行。但于當下,才發覺全然不是那個樣子。于是乎,竟遭逢困厄危逆而走不下去了!但即使走不下去,卻也不能回頭!于是就只能僵在那兒而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有人卻側目一瞄,才發現旁邊竟還有條小路。于是奮不顧身,轉折而出。然即使能轉折出來,卻也已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矣!
偏狹與枝末:所以即使謂「凡俗的生命型態皆是向前沖」,卻非一條光明坦蕩的道路,讓你直達彼岸。而是在不斷地分歧、取舍和阻逆、轉折後,已離生命的原點愈來愈遠,甚至完全地迷失了自己─說迷失,其實還太正經了;因爲大都份人,本來就沒有先具的生命藍圖,所以從來就是走到那算到那,反一點也不曾迷失過。
但不管其是否意識到「迷失」的問題?就凡俗的生命曆程來看,皆是愈走愈枝末,愈尋愈偏端。就以求學而言,小學或中學,反而面才廣;而大學的科系卻只偏端,至于「碩士、博士」卻更枝末而已!以此偏端、枝末直到生命的終了,卻只老死而已!至于死後,乃更相續于「向前沖」的窠臼裏!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看動物,既生命的本質不曾覺悟,不能提升,則雖生猶死。而若從更高層次來看凡俗衆生,豈不也是既生命的本質不曾覺悟,不能提升,亦雖生猶死。
命格與隨緣:雖然凡俗衆生皆不知自己曾從那裏來?將往那裏去?但在茫然一生中,猶帶有因前世造業所形成的「命格」。于是有的人盡管也十分庸碌,一生卻還過得平順;也有的人雖一直奮發有爲,命運卻還十分坎坷。于是因爲此隨業形成的命格,故算命者乃可算凡俗衆生一生的命運。
但命格只是大趨勢而非定數,故還將受「非常際遇」緣的影向。譬如能因某些特別的緣而大富大貴、飛黃騰達。以上不管是受命格的拘謹或受異緣的推使,而或富或貴、或貧或賤,凡俗衆生還不出盲然生死的本質。
盲目的意志:西方曾有個哲學家,名叫「叔本華」,他以受到南傳佛教的影向,故寫了一本《盲目意志與表象世界》的書。內中說到:一切萬物包括有情衆生與無情器世,皆受于盲目意志的推使而不斷向前沖。譬如水雖不知前途有什麼?但它卻必「後浪推前浪」地直往前沖。同理,人即使不明白其活著是爲什麼?卻也必貪生怕死、奮發有爲。
所以有人曾形容人一生的際遇,就如同懸行于霧夜中的吊橋,以霧夜故,前也茫茫,後也茫茫;以吊橋故,上也空空,下也空空。四維上下,皆茫無邊際。
生也茫茫,死也盲盲:所以人如不能參透生命的本質,則只能隨波逐流而茫然過一生。這即使是曆史上所謂的英雄豪傑,能皆竿而起萬衆揮應,亦不過如此。所謂「時勢造英雄」或稱爲「英雄造時勢」也吧,其實還不是一樣。故不管是國王將相或坤士明流,如未能參透生命的本質者,皆可說是生也茫茫,死也盲盲,都只空來人間走一趟而交白卷爾!
聖賢的抉擇
所以人爲什麼須要修行呢?只爲欲覺了生命的本質。譬如將出遠門,你是要邊走邊問路好?還是得事先准備好完整的路圖才上路呢?我相信聰明人皆欲先准備好路圖才上路。而欲規劃生命的藍圖,這唯有曾覺悟得生命的本質者,才作得到。
而「覺悟」將從何生?從「疑情」生也。所以聖賢者,得對生命的本質先産生疑情:人活著究竟是爲什麼?一切生命的流轉,竟有何意義?于是以産生疑情故,他生命的型態便已非向前沖的典型矣!
所以對此生命本質的懷疑與探討,並非只爲求免于人生中有許多的痛苦和煩惱而已!如只爲遭逢逆障才來學佛,這種「困而學之」豈是最高明者?古來有很多國王將相發心學佛、甚至出家,豈是爲已遭逢到什麼大困逆才來修學的?
此因于生命的疑情而發心修學佛法者,乃真與「菩提心」相應。否則若爲求免于痛苦與煩惱,則只要覓得一極樂之國,即可免矣!所以淨土宗者不求覺悟,乃是從發心學佛時,就已非發菩提心也。
明達生命的本質有這麼重要嗎?有!爲明達後,才能善巧規劃生命的藍圖。現代人都很忙,但都在忙些什麼呢?忙著作秀,忙著搶鋒頭!但從年頭忙到年尾,從生前秀到死後,究竟能給自己或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呢?這倒是這些忙人思議所不及處,所以既忙忙,也茫茫,更盲盲,皆是「一窩蜂」而已!
所以即使不談出世解脫,就算只在人世間待人處事,都還必從疑情而起思惟、觀照、抉擇。否則放眼世間,皆只是「奴才」而已!而這等「奴才」,辛苦了一生,還不知主在何處?所以修行究竟是爲了什麼?我簡單說:爲了成爲一個「明主」─從明達生命的本質而能自主于生命的造化。于是爲不明故,乃先自起疑情。以上已辨明修學的動機。其次:
內觀
動機雖有,其次要有方法才能進展;而內觀者,爲此之不二法門也。關于內觀,我們且先從最廣泛的內觀說起:
從向前而返照:首先我們得從盲目向前沖的生命型態,轉型爲向內返照的功夫。所謂返照,即是從最初淺的「反省」作起。在一事件過後,我們能否從反省而增長智慧。很多人雖也能夠返顧,但只能記取很多雜七雜八的記憶,卻不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增長智慧。所以道「有經驗而無體驗」。世上很多人常一錯再錯,即是不能從經驗而學習者。
因此要成長,就要能從經驗中去返照學習。經驗,當然不必限指自己的經驗;有時候能善巧吸收別人的經驗,乃能事半而功倍。甚至往昔聖賢所遺下的教訓,更是一本萬利;若不善加吸收,豈非與自己過意不去?
故人若只依「向前沖」的生命型態來過活,則他在量上或許面能很廣,但在質上絕難能提升。因爲返照,乃提升的基本前提。
從外張而內攝:凡夫因于「我見、我…
《禅悟密法 總結:中道與法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