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密法 总结:中道与法身

  总结:中道与法身

  疑情

  凡夫的生命型态

  圣贤的抉择

  内观

  

   小结

  中道与法身

  法身

  

  

  

  在这次的课程中,我似乎已讲了很多。但主要的重点乃在:疑情、内观、中道和法身而已。疑情、内观,前几次中已讲得较详尽;而中道和法身,则发挥得较有限,故此将于本次中详细剖析。但我们还是从疑情处带过来说吧!

  疑情

  就修学而言,首要明辨修学的动机。以动机乃一切修学的首因,若因地不真,则果必迂曲。曾有人这么问:「我们为何须打坐参禅呢?」老法师答言:「为了开悟成佛!」「那开悟成佛又是为了什么?」老法师再答曰:「为了弘法度众生!」

  

  各位看看这样的修学动机,到底有没有问题?我说:问题才大呢!因为这一切都是「向外求的」嘛!本来未有悟,现去求个悟;本来无能力说法度众生,现去求此说法度众的能力。于是乎,既一切都是向外求,则亦外道而已!与凡夫俗子的求名求利,就本质上看还只半斤八两而已!但这样的思考方式,却普遍流行于佛教界中,岂不怪哉?

  

  然何者才能真相应于内学的修学动机?答言:唯「疑情」也!而疑情又须从何而起?答曰:乃为明白生命的本质而已!

  

  凡夫的生命型态

  如何探讨生命的本质?我们首就动物来看,一般的动物从生下来,首先得学会「觅食」和「保謢自己」;而渐成长之后,乃需求偶、交配、繁殖。若等老之后,则唯待「病死」而已!在生命的过程中,它们也须不断去作调整:肚子饿了,得找食物充饥;身体冷了,快找个洞钻。但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末期,它们可曾明白:如此辛苦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然它们绝不可能明白,甚至根本从未动心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一切动物从来都是「安于当下」的:肚子饿了,急去找食物充饥;身体冷了,快去找个洞钻。而等事情过后,便什么也都「放下」了。至于未来,更非它们所能悬念。因此尽管动物于地球上,已曾历经几十亿年的生命时光,而本质上却从未提升过。因此禅宗的「安于当下」,既是修证的最高境界,也是众生被制约于「轮回锁炼中」的原始状态。

  

  一切的动物以唯用「本能」过活故,便不可能明白生命的本质!但人呢?从某些方面来看,人确已比一般的动物高明甚多─这我不说因为人能直立而行,或人能制造工具而已。人之比所有动物高明者,乃为人能「思考」故。有些动物似也有思考能力,但还不出本能反应而已,故不能从量的增衍到质的突破。

  

  而人以能思考故,不只能制造工具,更且能创造制度。于是乎,人虽在地球的生命史上,只短短几十万年的生命历程;而一切成就早已凌驾万物之上。尤其近两三百年来的科技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万物莫挡。

  

  但我还觉得:即使科技再怎么发展,却难对明了生命的本质有所助益。因为科技的思考型态,基本上是「向前冲」的典型;而「向前冲」的生命型态,是不可能明白生命本质的!

  

  所谓「向前冲」的生命型态:即如一般人初于求学阶段,次于婚姻阶段,后于事业阶段。既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故我们都得或于事前或于当下,去规划、去面对、去调适。而这种规划、面对、调适的生命课题,即使到生命将终了时,还无一刻喘息的机会。而科技者,也只是在种种规划、面对、调适的生命历程间,所用的工具而已!怎可能有助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呢?所以以科技为导向的生命型态,事实上跟一般的动物,还是差不多的!

  

  分歧与取舍:然而即使说凡俗众生皆只「向前冲」,但过程间却也不可能这么单纯!因为我们都将不断地面临生命的分歧点。比如说上小学,你要就读于公立小学,还是私立小学?于高中分组时,你要选择理工科,还是文史科?或毕业后,将从事于那一行业?在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必面临许多生命的分歧点。于是乎不管你怎么取舍?都将展现出和已往不同的生命型态来!

  

  阻逆与转折:有时候,虽事前也曾仔细规划,三思而行。但于当下,才发觉全然不是那个样子。于是乎,竟遭逢困厄危逆而走不下去了!但即使走不下去,却也不能回头!于是就只能僵在那儿而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有人却侧目一瞄,才发现旁边竟还有条小路。于是奋不顾身,转折而出。然即使能转折出来,却也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矣!

  

  偏狭与枝末:所以即使谓「凡俗的生命型态皆是向前冲」,却非一条光明坦荡的道路,让你直达彼岸。而是在不断地分歧、取舍和阻逆、转折后,已离生命的原点愈来愈远,甚至完全地迷失了自己─说迷失,其实还太正经了;因为大都份人,本来就没有先具的生命蓝图,所以从来就是走到那算到那,反一点也不曾迷失过。

  

  但不管其是否意识到「迷失」的问题?就凡俗的生命历程来看,皆是愈走愈枝末,愈寻愈偏端。就以求学而言,小学或中学,反而面才广;而大学的科系却只偏端,至于「硕士、博士」却更枝末而已!以此偏端、枝末直到生命的终了,却只老死而已!至于死后,乃更相续于「向前冲」的窠臼里!

  

  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看动物,既生命的本质不曾觉悟,不能提升,则虽生犹死。而若从更高层次来看凡俗众生,岂不也是既生命的本质不曾觉悟,不能提升,亦虽生犹死。

  

  命格与随缘:虽然凡俗众生皆不知自己曾从那里来?将往那里去?但在茫然一生中,犹带有因前世造业所形成的「命格」。于是有的人尽管也十分庸碌,一生却还过得平顺;也有的人虽一直奋发有为,命运却还十分坎坷。于是因为此随业形成的命格,故算命者乃可算凡俗众生一生的命运。

  

  但命格只是大趋势而非定数,故还将受「非常际遇」缘的影向。譬如能因某些特别的缘而大富大贵、飞黄腾达。以上不管是受命格的拘谨或受异缘的推使,而或富或贵、或贫或贱,凡俗众生还不出盲然生死的本质。

  

  盲目的意志:西方曾有个哲学家,名叫「叔本华」,他以受到南传佛教的影向,故写了一本《盲目意志与表象世界》的书。内中说到:一切万物包括有情众生与无情器世,皆受于盲目意志的推使而不断向前冲。譬如水虽不知前途有什么?但它却必「后浪推前浪」地直往前冲。同理,人即使不明白其活着是为什么?却也必贪生怕死、奋发有为。

  

  所以有人曾形容人一生的际遇,就如同悬行于雾夜中的吊桥,以雾夜故,前也茫茫,后也茫茫;以吊桥故,上也空空,下也空空。四维上下,皆茫无边际。

  

  生也茫茫,死也盲盲:所以人如不能参透生命的本质,则只能随波逐流而茫然过一生。这即使是历史上所谓的英雄豪杰,能皆竿而起万众挥应,亦不过如此。所谓「时势造英雄」或称为「英雄造时势」也吧,其实还不是一样。故不管是国王将相或坤士明流,如未能参透生命的本质者,皆可说是生也茫茫,死也盲盲,都只空来人间走一趟而交白卷尔!

  

  圣贤的抉择

  所以人为什么须要修行呢?只为欲觉了生命的本质。譬如将出远门,你是要边走边问路好?还是得事先准备好完整的路图才上路呢?我相信聪明人皆欲先准备好路图才上路。而欲规划生命的蓝图,这唯有曾觉悟得生命的本质者,才作得到。

  

  而「觉悟」将从何生?从「疑情」生也。所以圣贤者,得对生命的本质先产生疑情: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一切生命的流转,竟有何意义?于是以产生疑情故,他生命的型态便已非向前冲的典型矣!

  

  所以对此生命本质的怀疑与探讨,并非只为求免于人生中有许多的痛苦和烦恼而已!如只为遭逢逆障才来学佛,这种「困而学之」岂是最高明者?古来有很多国王将相发心学佛、甚至出家,岂是为已遭逢到什么大困逆才来修学的?

  

  此因于生命的疑情而发心修学佛法者,乃真与「菩提心」相应。否则若为求免于痛苦与烦恼,则只要觅得一极乐之国,即可免矣!所以净土宗者不求觉悟,乃是从发心学佛时,就已非发菩提心也。

  

  明达生命的本质有这么重要吗?有!为明达后,才能善巧规划生命的蓝图。现代人都很忙,但都在忙些什么呢?忙着作秀,忙着抢锋头!但从年头忙到年尾,从生前秀到死后,究竟能给自己或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呢?这倒是这些忙人思议所不及处,所以既忙忙,也茫茫,更盲盲,皆是「一窝蜂」而已!

  

  所以即使不谈出世解脱,就算只在人世间待人处事,都还必从疑情而起思惟、观照、抉择。否则放眼世间,皆只是「奴才」而已!而这等「奴才」,辛苦了一生,还不知主在何处?所以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简单说:为了成为一个「明主」─从明达生命的本质而能自主于生命的造化。于是为不明故,乃先自起疑情。以上已辨明修学的动机。其次:

  

  内观

  动机虽有,其次要有方法才能进展;而内观者,为此之不二法门也。关于内观,我们且先从最广泛的内观说起:

  

  从向前而返照:首先我们得从盲目向前冲的生命型态,转型为向内返照的功夫。所谓返照,即是从最初浅的「反省」作起。在一事件过后,我们能否从反省而增长智慧。很多人虽也能够返顾,但只能记取很多杂七杂八的记忆,却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增长智慧。所以道「有经验而无体验」。世上很多人常一错再错,即是不能从经验而学习者。

  

  因此要成长,就要能从经验中去返照学习。经验,当然不必限指自己的经验;有时候能善巧吸收别人的经验,乃能事半而功倍。甚至往昔圣贤所遗下的教训,更是一本万利;若不善加吸收,岂非与自己过意不去?

  

  故人若只依「向前冲」的生命型态来过活,则他在量上或许面能很广,但在质上绝难能提升。因为返照,乃提升的基本前提。

  

  从外张而内摄:凡夫因于「我见、我…

《禅悟密法 总结:中道与法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