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密法 正氣與第叁鼻

  

  正氣與第叁鼻

  修心與調脈

  雙管齊下

  自然呼吸與控製吸呼

  寶瓶氣

  數內息

  等持專注

  內觀法門

  

   四種息相

  從胸息到腹息

  從腹息到胎息

  中氣與邪氣

  中鼻所在

  強迫開通

  小結

  

  

  

  參禅雖以調心爲主,但既身心是互相緣起的;故若身脈調不好,必亦將影向到心智的開發與成熟。因此以下我們也不得不再論修定與調脈的問題。現首先談「正氣與第叁鼻」,凡夫衆生大致而言,不管如何地吸來吐去,都只邪氣而已,于是乎從何而能有「正氣」?又一般衆生也都只以兩個鼻孔來吸呼而已,未曾聽說有「第叁鼻」?以下且待我細細道來。

  修心與調脈

  心結不開,脈障不除:首先講到心對身脈的影向。此心結,最深刻者爲邪見,外道以無緣起的中道見故,絕不可能打通真正的中脈,尤其是「心法的中脈」。心結,其次是煩惱的心態,譬如貪心重者與瞋心重者,在氣脈的通塞與循行部位,就會有很大的差別。男女因個性、體質的差異,氣脈也會不同。心結,又可表現在行爲模式上;故一個攀緣好動者與另個習于淡泊甯靜的脈相,亦必有別。

  

  現傳說有某些的上師或氣功師,能夠以他力的加持幫助病患或修道者打通氣脈上的障礙!你相信嗎?我相信至少在當時會有某些特別的覺受,否則也不可能讓那麼多人深信著迷。但若心結不開,他力的加持,必只是過眼黃花,脈必很快又閉塞起來。

  

  甚至有些人,即使因參加過較長時間的禅坐用功,而能使某些氣脈稍疏通些。但過一段時間後,脈也又閉塞起來。此亦爲若只單純的修定,未必能開通心結;而心結既不開,脈障即不能真正斷除。因此除「正見、正思惟」外,不可能究竟的打通氣脈。

  

  脈障不通,調心困難:其次,論脈對心的影向。很多人一打坐,即碰上「酸痛痲」等問題;其實酸痛痲,不過因氣脈不通而有的覺受。進而說「昏沈與散亂」,也跟脈之不調大有關連。

  

  很多人初學禅坐時,既腰杆能打直,且方法也還用得上。但過一年半載後,反變成腰也打不直、方法更用不上。不是昏沈,便是散亂;甚至昏沈、散亂兼而有之。這未必是愈修愈退步,反是因初用功時,脈障還未顯現出來;而待心漸內攝才逼到脈障處,于是爲脈障現形故,用功不得力。因此如脈障不除,要以參禅或修觀來成就證慧,乃眼高手低而已!

  

  雙管齊下

  所以修行當以身心兼修、雙管齊下,才屬有效。故道家多批評佛教「修性不修命」;但若身心兼修,各修各的,我還不認爲是最高明!必也「在調心的當下,兼具調脈的功能」才是最高明的。因爲此不僅方法更單純,且與原始佛教和禅宗傳統更相應也。既身心是互相影向的,且心爲本,身爲標;則單純從心法出發,必能兼具調脈的功能。于是雖只數息、參禅,亦必有相應的脈相變化。

  

  脈相的變化必是有的(除非你一無長進),但你可以不去理它;尤其以心法而言,更不應執著、沈迷。很多人會以爲:若打通任督二脈、或奇經八脈,脈就能穩定下來。其實,既身心是互爲緣起的;則在心智不斷提升的當下,亦必對應其脈相的變化。因此不只是心智的提升將無止盡,必也脈相的變化亦無止盡。而既無止盡,我們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下面我們即介紹兼具修心與調脈功能的方法。

  

  自然呼吸與控製吸呼

  大致而言,所有調脈的法門,不管是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道家,皆以「控製呼吸」入手─譬如雲何將氣盡可能吸入丹田,以形成腹式呼吸?而修心法門者,唯用「自然呼吸」;但在自然呼吸中,亦有其對應的脈相變化。

  變細:一般人的呼吸,不是風相、便是喘相,皆很粗重。但當數息後,漸能從粗妄想到細妄想時,呼吸則漸變細矣!心粗,氣亦粗,所謂粗裏粗氣者。而既粗裏粗氣,則不能有較深刻的理念也。甚至當一個人剛跑完百米賽跑,氣還很喘時;你若迫不及待問他一些稍需專精思考的問題,他便回答不出來。反之,心專氣亦細,所謂秉氣凝神者。于是雖只修定而不刻意調氣,氣自漸調已!

  

  

  變長:一般人的呼吸,大致是四秒鍾一呼吸。但若數息漸久,則或變成六秒、八秒、十秒鍾一呼吸。而此呼吸之變長,實與氣脈的通調大有關系。

  

  若氣脈已碰著障礙處,則欲再吸入必較費勁也;此譬如皮球若氣漸充滿時,則欲再打氣進去,必需更費力氣。其次,若呼吸間的間隔愈久,乃愈有助于脈的疏通滲透也。此譬如我們用手推一重物,若稍推一下即便放手,物必難動也;必用勁久久推之,物始能動。于是乎,爲脈碰障礙故,呼吸乃變長也。(變細,亦有爲脈障故。)

  

  

  變深:若氣吸至障礙處,故絕止不行,于是便限製了脈道的加深。反之,若能逐漸疏通脈障,則脈路便能逐漸變長加深。于是乎便從「胸息」,變成「腹息」;從「腹息」,變成「胎息」。

  因此,脈道的加深,是脈障漸除的果而非因。故刻意用「氣沈丹田」的腹式呼吸,來調理氣脈,便是倒果爲因的修法。

  

  寶瓶氣

  在密宗裏有「寶瓶氣」的修法。其曰:一、刻意將氣盡可能吸滿,若一次吸不滿,再小吸第二次。二、吸滿後,即盡可能地任持(即平常所謂的憋氣);以任持愈久,必愈有助于氣脈的滲透也。叁、消滲,消有內消和外消。若有助于脈障的消除,則稱爲內消;反之,如從皮膚毛細孔等消滲出去,則爲外消也。四、張射:在消滲之後,氣雖稍減,但不至減太多;于是待任持至不能繼續時,則先緩緩吐出。而待吐至壓力已抒解時,則用勁快吐而盡。然後再吸滿、任持等,周而複始。

  

  以上不管是吸滿、任持、消滲、張射,皆是用意志去控製的,甚至是用意志去堅持的。雖也有助于氣脈的疏通滲透,但因作意故,仍不免分心與散氣。分心者,爲作意亦是另一種妄想;而既有妄想,即成散氣。

  

  故寶瓶氣者,雖也有助于脈障的疏通,卻與「修定」不相應,尤其與「修慧」不相應。前已再叁說到:證悟,唯以無分別智現前故。而作意呼吸者,乃有功用心,何能與無分別智相應?

  

  數內息

  爲欲兼具修心與調脈的功能,故以下乃介紹叁種方法。首曰:數內息。以數息而言,一般人多從數「外息」入手,即從看待鼻端呼吸的進出,而數數字也。這乃爲初學者,最易入手而已!

  

  然鼻端之呼吸,既較粗重且高浮;而修定者,乃須使氣細微、深沈。故數外息者,雖易入門;卻不易成就。于是待數一段時日,氣漸深沈後,宜改數內息。

  

  所謂內息,即呼吸進出絕止之處。當吸氣時,氣只能吸到某一點而不能更深入!于是此處便似心髒,有伸縮、開翕的覺受。這一點在什麼地方呢?這點會隨我們氣脈的通調而逐漸下降、深沈─即前所謂從胸息而變成腹息、胎息。所以這點確在何處?唯待自己去觀待反省,若反觀很久,仍不知彼在何處?則殆你的呼吸仍很粗淺,故還是回數外息好了。

  

  以內息較細故,非得更專心才能數;故數內息者,必將有助于心力的專注。其次,內息較深沈故,心亦較能穩固。再者,數內息也較不易形成控製呼吸的現象。最後,既內息是呼吸絕止處,而絕止處即是脈障所在;故數內息亦將有助于氣脈之滲透、通調。

  

  等持專注

  專注本是所有修定法門的根本原則,但若爲某些要領掌握不好;則心雖欲專注,未必能真專注也。以數息爲例:數息或單數出息,或單數入息;于是因數與不數,用心專注的程度便有差別。若呼時數、吸時不數;則呼時心較專注,吸時心較散漫。故用心乃呈間隔狀或波浪狀

  

  

  

  

  

  即使我們也知:吸時雖不數,但得將心專注在吸氣的過程中;然因不數故,一般人還是易于散漫懈怠而打妄想。當然這不是會把數字擠掉的大妄想,而只是介乎數字與數字間的小妄想;然因妄想不能斷絕故,心境終不能提升。所以很多人數息數了好幾年,始終不能超越過第四層次。

  

  因此對治之道,我乃用:呼吸皆數,但數同一個數字。如此庶幾能用心平等而近水平狀。當然用心呈間隔狀、波浪狀或水平狀,純靠自己去細心返照才能知。而心若呈水平狀,則近于「定」也。

  

  故「等持」者,即謂此用心平等也。若心能既等持又專注,則非只是修定的方法,亦必有助于脈障的疏通─專注雖非導引,但其實比有心導引更具效果;因爲氣本自會往脈障處去集中、去疏通。而人之造作妄想反將幹擾它。心既能專注,氣亦不外散;于是漸盈而爲疏通脈障的本錢。

  

  故等持專注者,即是兼有修定與調脈的功能。但對初學者而言,一、較消耗體力:本來愈專精,當愈省力才是;然初學者心猿意馬,于是爲克製妄想故,反將會消耗體力。二、若呼吸都數,也會易形成控製呼吸的病態現象。于是如何順著自然的呼吸而等持專注地去數它,便須細加揣摩才能相應。

  

  內觀法門

  內觀法門,前已稍介紹過了;但前面偏說調心部份,在此更補充其調脈的功能。所謂「內觀」,即既向內去剝舍妄識,也向上去參究真心。故在一切妄念起處,首先得從警覺到妄想的存在而剝舍之。因此就內觀法門而言,重點乃在不斷地去剝除妄想,而非期待著心已清淨。很多人往往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我心已很安定或清淨!」的假相;其實既還有覺有受,心豈能真清淨呢?若心真清淨,則必連「我是清淨」的念頭都不生起才是。若真無妄念,則時間只一劃而過,而不會有任何覺受。

  

  于是用內觀法門故,能從大妄想剝成小妄想,從粗妄想剝成細妄想,以至近于無妄想。這初即與修定相應,因若能漸除盡妄想,心即定也。事實上,內觀雖…

《禅悟密法 正氣與第叁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