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密法 正气与第三鼻

  

  正气与第三鼻

  修心与调脉

  双管齐下

  自然呼吸与控制吸呼

  宝瓶气

  数内息

  等持专注

  内观法门

  

   四种息相

  从胸息到腹息

  从腹息到胎息

  中气与邪气

  中鼻所在

  强迫开通

  小结

  

  

  

  参禅虽以调心为主,但既身心是互相缘起的;故若身脉调不好,必亦将影向到心智的开发与成熟。因此以下我们也不得不再论修定与调脉的问题。现首先谈「正气与第三鼻」,凡夫众生大致而言,不管如何地吸来吐去,都只邪气而已,于是乎从何而能有「正气」?又一般众生也都只以两个鼻孔来吸呼而已,未曾听说有「第三鼻」?以下且待我细细道来。

  修心与调脉

  心结不开,脉障不除:首先讲到心对身脉的影向。此心结,最深刻者为邪见,外道以无缘起的中道见故,绝不可能打通真正的中脉,尤其是「心法的中脉」。心结,其次是烦恼的心态,譬如贪心重者与瞋心重者,在气脉的通塞与循行部位,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男女因个性、体质的差异,气脉也会不同。心结,又可表现在行为模式上;故一个攀缘好动者与另个习于淡泊宁静的脉相,亦必有别。

  

  现传说有某些的上师或气功师,能够以他力的加持帮助病患或修道者打通气脉上的障碍!你相信吗?我相信至少在当时会有某些特别的觉受,否则也不可能让那么多人深信着迷。但若心结不开,他力的加持,必只是过眼黄花,脉必很快又闭塞起来。

  

  甚至有些人,即使因参加过较长时间的禅坐用功,而能使某些气脉稍疏通些。但过一段时间后,脉也又闭塞起来。此亦为若只单纯的修定,未必能开通心结;而心结既不开,脉障即不能真正断除。因此除「正见、正思惟」外,不可能究竟的打通气脉。

  

  脉障不通,调心困难:其次,论脉对心的影向。很多人一打坐,即碰上「酸痛痲」等问题;其实酸痛痲,不过因气脉不通而有的觉受。进而说「昏沉与散乱」,也跟脉之不调大有关连。

  

  很多人初学禅坐时,既腰杆能打直,且方法也还用得上。但过一年半载后,反变成腰也打不直、方法更用不上。不是昏沉,便是散乱;甚至昏沉、散乱兼而有之。这未必是愈修愈退步,反是因初用功时,脉障还未显现出来;而待心渐内摄才逼到脉障处,于是为脉障现形故,用功不得力。因此如脉障不除,要以参禅或修观来成就证慧,乃眼高手低而已!

  

  双管齐下

  所以修行当以身心兼修、双管齐下,才属有效。故道家多批评佛教「修性不修命」;但若身心兼修,各修各的,我还不认为是最高明!必也「在调心的当下,兼具调脉的功能」才是最高明的。因为此不仅方法更单纯,且与原始佛教和禅宗传统更相应也。既身心是互相影向的,且心为本,身为标;则单纯从心法出发,必能兼具调脉的功能。于是虽只数息、参禅,亦必有相应的脉相变化。

  

  脉相的变化必是有的(除非你一无长进),但你可以不去理它;尤其以心法而言,更不应执着、沉迷。很多人会以为:若打通任督二脉、或奇经八脉,脉就能稳定下来。其实,既身心是互为缘起的;则在心智不断提升的当下,亦必对应其脉相的变化。因此不只是心智的提升将无止尽,必也脉相的变化亦无止尽。而既无止尽,我们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下面我们即介绍兼具修心与调脉功能的方法。

  

  自然呼吸与控制吸呼

  大致而言,所有调脉的法门,不管是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道家,皆以「控制呼吸」入手─譬如云何将气尽可能吸入丹田,以形成腹式呼吸?而修心法门者,唯用「自然呼吸」;但在自然呼吸中,亦有其对应的脉相变化。

  变细:一般人的呼吸,不是风相、便是喘相,皆很粗重。但当数息后,渐能从粗妄想到细妄想时,呼吸则渐变细矣!心粗,气亦粗,所谓粗里粗气者。而既粗里粗气,则不能有较深刻的理念也。甚至当一个人刚跑完百米赛跑,气还很喘时;你若迫不及待问他一些稍需专精思考的问题,他便回答不出来。反之,心专气亦细,所谓秉气凝神者。于是虽只修定而不刻意调气,气自渐调已!

  

  

  变长:一般人的呼吸,大致是四秒钟一呼吸。但若数息渐久,则或变成六秒、八秒、十秒钟一呼吸。而此呼吸之变长,实与气脉的通调大有关系。

  

  若气脉已碰着障碍处,则欲再吸入必较费劲也;此譬如皮球若气渐充满时,则欲再打气进去,必需更费力气。其次,若呼吸间的间隔愈久,乃愈有助于脉的疏通渗透也。此譬如我们用手推一重物,若稍推一下即便放手,物必难动也;必用劲久久推之,物始能动。于是乎,为脉碰障碍故,呼吸乃变长也。(变细,亦有为脉障故。)

  

  

  变深:若气吸至障碍处,故绝止不行,于是便限制了脉道的加深。反之,若能逐渐疏通脉障,则脉路便能逐渐变长加深。于是乎便从「胸息」,变成「腹息」;从「腹息」,变成「胎息」。

  因此,脉道的加深,是脉障渐除的果而非因。故刻意用「气沈丹田」的腹式呼吸,来调理气脉,便是倒果为因的修法。

  

  宝瓶气

  在密宗里有「宝瓶气」的修法。其曰:一、刻意将气尽可能吸满,若一次吸不满,再小吸第二次。二、吸满后,即尽可能地任持(即平常所谓的憋气);以任持愈久,必愈有助于气脉的渗透也。三、消渗,消有内消和外消。若有助于脉障的消除,则称为内消;反之,如从皮肤毛细孔等消渗出去,则为外消也。四、张射:在消渗之后,气虽稍减,但不至减太多;于是待任持至不能继续时,则先缓缓吐出。而待吐至压力已抒解时,则用劲快吐而尽。然后再吸满、任持等,周而复始。

  

  以上不管是吸满、任持、消渗、张射,皆是用意志去控制的,甚至是用意志去坚持的。虽也有助于气脉的疏通渗透,但因作意故,仍不免分心与散气。分心者,为作意亦是另一种妄想;而既有妄想,即成散气。

  

  故宝瓶气者,虽也有助于脉障的疏通,却与「修定」不相应,尤其与「修慧」不相应。前已再三说到:证悟,唯以无分别智现前故。而作意呼吸者,乃有功用心,何能与无分别智相应?

  

  数内息

  为欲兼具修心与调脉的功能,故以下乃介绍三种方法。首曰:数内息。以数息而言,一般人多从数「外息」入手,即从看待鼻端呼吸的进出,而数数字也。这乃为初学者,最易入手而已!

  

  然鼻端之呼吸,既较粗重且高浮;而修定者,乃须使气细微、深沉。故数外息者,虽易入门;却不易成就。于是待数一段时日,气渐深沉后,宜改数内息。

  

  所谓内息,即呼吸进出绝止之处。当吸气时,气只能吸到某一点而不能更深入!于是此处便似心脏,有伸缩、开翕的觉受。这一点在什么地方呢?这点会随我们气脉的通调而逐渐下降、深沉─即前所谓从胸息而变成腹息、胎息。所以这点确在何处?唯待自己去观待反省,若反观很久,仍不知彼在何处?则殆你的呼吸仍很粗浅,故还是回数外息好了。

  

  以内息较细故,非得更专心才能数;故数内息者,必将有助于心力的专注。其次,内息较深沉故,心亦较能稳固。再者,数内息也较不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现象。最后,既内息是呼吸绝止处,而绝止处即是脉障所在;故数内息亦将有助于气脉之渗透、通调。

  

  等持专注

  专注本是所有修定法门的根本原则,但若为某些要领掌握不好;则心虽欲专注,未必能真专注也。以数息为例:数息或单数出息,或单数入息;于是因数与不数,用心专注的程度便有差别。若呼时数、吸时不数;则呼时心较专注,吸时心较散漫。故用心乃呈间隔状或波浪状

  

  

  

  

  

  即使我们也知:吸时虽不数,但得将心专注在吸气的过程中;然因不数故,一般人还是易于散漫懈怠而打妄想。当然这不是会把数字挤掉的大妄想,而只是介乎数字与数字间的小妄想;然因妄想不能断绝故,心境终不能提升。所以很多人数息数了好几年,始终不能超越过第四层次。

  

  因此对治之道,我乃用:呼吸皆数,但数同一个数字。如此庶几能用心平等而近水平状。当然用心呈间隔状、波浪状或水平状,纯靠自己去细心返照才能知。而心若呈水平状,则近于「定」也。

  

  故「等持」者,即谓此用心平等也。若心能既等持又专注,则非只是修定的方法,亦必有助于脉障的疏通─专注虽非导引,但其实比有心导引更具效果;因为气本自会往脉障处去集中、去疏通。而人之造作妄想反将干扰它。心既能专注,气亦不外散;于是渐盈而为疏通脉障的本钱。

  

  故等持专注者,即是兼有修定与调脉的功能。但对初学者而言,一、较消耗体力:本来愈专精,当愈省力才是;然初学者心猿意马,于是为克制妄想故,反将会消耗体力。二、若呼吸都数,也会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病态现象。于是如何顺着自然的呼吸而等持专注地去数它,便须细加揣摩才能相应。

  

  内观法门

  内观法门,前已稍介绍过了;但前面偏说调心部份,在此更补充其调脉的功能。所谓「内观」,即既向内去剥舍妄识,也向上去参究真心。故在一切妄念起处,首先得从警觉到妄想的存在而剥舍之。因此就内观法门而言,重点乃在不断地去剥除妄想,而非期待着心已清净。很多人往往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我心已很安定或清净!」的假相;其实既还有觉有受,心岂能真清净呢?若心真清净,则必连「我是清净」的念头都不生起才是。若真无妄念,则时间只一划而过,而不会有任何觉受。

  

  于是用内观法门故,能从大妄想剥成小妄想,从粗妄想剥成细妄想,以至近于无妄想。这初即与修定相应,因若能渐除尽妄想,心即定也。事实上,内观虽…

《禅悟密法 正气与第三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