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密法 正气与第三鼻▪P2

  ..续本文上一页非「守一」法门,但就去除妄想的效果而言,反比守一的修定法更直接俐落。然为凡夫众生皆习于「有」故,对初习定者乃先介绍守一法门。

  

  内观法门,其次与观慧和参话头相应。以妄识者,即是种种枝末的问题;故必剥尽枝末,才能寻得根本。故能以内观法门剥舍妄识者,真心自得现前。故曰:内观者,即是参禅法门。至于观慧,且以「四念处」为例说明: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非要我们去执着不净、苦、无常、无我等相。而是要我们能从常乐我净等的执着中超脱出来,因此四念处的重点亦在剥舍妄识而已!否则乐是一边,苦是一边,皆非中道也。

  

  内观法门者,乃更与调理气脉相应。因要调理气脉,唯从将气内摄作起。而众生以心向外攀缘故,气皆浮躁;于是愈内层之脉即愈不调也。而内观法门者,因内观故气即内摄,而内摄即有助于气的通调也。又正剥除妄识者,亦即是兼除脉障也。

  

  所以内观者,即是逆流还灭之道;故与守一的外道定绝不相同。其次,内观者即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乃可从因和果来探讨;参禅得悟的无分别智,乃是就果而言。而此内观法门的无分别智,则是就因而说。以必用内观法门剥尽分别妄习,才使无分别智的证果现前。至于以调脉而言,用内观法门,能直接摄气入中脉,且是心法的中脉。故更与其它作意导引的调脉法天渊之别。

  

  四种息相

  以上所介绍数内息、等持专注和内观法门,皆能既调心又调脉。然数内息和等持专注,乃偏于修定的调心;而内观法门者,则兼具调脉、修定与证慧的功效。然不管用何种方法调脉,必待脉渐舒通后,气才能渐渐深沉。于是从气深沉的程度,乃有胸息、腹息、胎息与龟息的差异。

  

  胸息:如一般成人,乃以胸部的起伏而造成呼吸的进出。

  

  腹息:如初生的婴儿,呼吸时唯有腹部的起伏。

  

  胎息:以用全身的毛细孔呼吸故,无有鼻息的觉受。

  

  龟息:似乌龟冬眠,全止于出入息。

  

  从胸息到腹息

  很多人皆误以为腹息者,乃为气愈来愈深沉,故能渗透过「横膈膜」,而形成腹息的现象。但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并非如此。它乃是经历过如图所示的管道,才到达小腹的。

  

  

  气从鼻端吸入后,首先经过眼眶的上下侧;然后循太阳穴,到耳朵上部。然后从耳朵下循,经过颈左右侧、腋下、到髂骨后,再折向前而到达俗称「丹田」的部位。

  

  从腹息到胎息

  胎息既是以毛细孔呼吸,那如何才能形成毛细孔呼吸呢?这也跟气脉的通调程度相应尔。脉其实非只单纯地一条,譬如血管从主脉到支脉,从支脉到更微细的脉,从更微细的脉到毛细孔,就如纲状相连。故欲形成毛细孔呼吸者,必从主脉通调到支脉、细脉及毛细孔的脉,才有可能。以下略示其次第与途径:

  

  

  

  

  

  图示为身体横断面的前后左右侧。既前已谓:若调理气脉,乃从左右侧之脉先调理起;故将左右侧之脉标示为1。必待1之脉调理好,才调理2之脉。此2之脉,乃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必待2之脉调理好,才调理3之脉。彼3之脉,亦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3然后4,4然后5。5唯有二脉,即通称之前任、后督也。

  

  在调每组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共形成一组。)的过程中;并非四条具下,同时调理;而是有前后参差的差别。每个人因体质的差异,或从左前先始,或从右后先始。于是乎有些人在禅坐时,身体或头部便会不自觉地向某一边倾斜;但这皆只一时的过程,待这组已舒通竟,便又恢复原状。

  

  在从1至5的脉中,234三组,即是中医所谓的十二正经。每组皆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故,共十二条脉。至于1与5,则属奇经范围。若已全打通此五组脉的主脉、支脉、细脉和毛细孔,则能形成胎息也。事实上,胎息是渐渐形成的;且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取代鼻孔的呼吸。至于胎息能否全取代鼻息?那就全看功夫的程度而已!

  

  中气与邪气

  所以1之脉因位于左右两侧,故为邪中之邪者;而自234以降,脉才渐趋于中正。至于5,似已中正;但还只于表层之中尔。脉既偏,气乃邪,而心如何能正呢?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便仅有邪气而已!其必待将脉渐调于中正,始有正气可言。

  

  以上必将表层的五组脉疏通后,气才内摄;而内摄后,亦有五组脉。于是再从边邪之1脉疏通起,顺次而2345,以疏通第二层次的脉。然后,更内摄为第三层次的脉。下以图略示:

  

  

  

  

  

  这也就说气脉的调里,大致遵照两个原则:一、从左右侧向中央;二、从表层向里层。于是乎以愈向中央、愈向里层故,气便愈趋向于中脉。至于到底要经历多少层次,才能真打通中脉呢?我还是说:真修行,不管是就心法或身脉而言,都是没有底限的。事实上要用调气脉的方法来打通中脉,必是遥遥无期─不如内观的心法直接俐落。

  

  中鼻所在

  气能从表向里,乃透过渗透与疏通而完成的;故在任督脉中,有些穴位,譬如梵穴、人中、心轮等,乃能与中脉直接相通,此即我所谓的『中鼻』也(密宗之修中脉者,多从此等穴位着手;然我虽知而不用。)为从中鼻吸入故,纯为中正、智慧之气。

  

  事实上,我们除用两鼻孔呼吸外;全身还有很多气道可呼吸,譬如全身的毛细孔。然毛细孔非中鼻故,进出还非智慧之气。所以凡俗众生,既中鼻不开,中脉不通;故即使满腹经论,犹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所以欲成就真正的智慧,唯有从禅法入手,才能更直接方便的打通中脉。而待觉悟后,再悟后启修,以顺通内外诸脉。故必待内外诸脉皆通后,才能保任住悟时的境界。否则即使在禅堂正用功时,还有一点模样,但下座后多无影无踪去矣!因为下座后,既散盘作务,又分别取舍,故中脉和较内层的脉必很快又闭塞了。

  

  强迫开通

  除非修到像佛一样,二六时中,皆在定中;否则下座后,身心能不退转者,难矣!但我发现有一妙方可很快疏通,曾开通后又再闭塞的脉(当然再闭塞后的时间,也不能相隔太久。)此妙方便是:一方面闭气,一方面内观。

  

  此闭气者,首先不以鼻孔呼吸;其次用观想的方法,亦尽可能不用毛细孔呼吸。于是为气不足故,乃类于垂死状态;而人将死时,气是往内摄的。若此更顺乎气内摄的趋势而用内观法门,必能加速打通已闭塞的脉。当然这只能短时间用之,否则谁闭得了那么久的气?气闭了好久,脉犹未通;只好呼吸去也。

  

  若功夫好者,或可在一口气间打通中脉;而中脉既打通已,乃成定慧两足也。这是真的吗?以下的公案也许可做参考。

  憨山大师的定功:在《憨山大师年谱》中有谓:上座后,垂目矣,即入定也。

  

  

  虚云老和尚于云门事变:在云门事变时,红卫兵将以乱棒痛打老和尚;然而一棒未下,他已到兜率天去了。

  

  

  金钵锋的故事:当阎王使者,欲摛拿他时;他一看苗头不对,于是霎时又入定去也。

  以上不管时间有多短,或状况有多危急;若欲待调身、调息、调心而入定,皆已远水不救近火。然他们都能逢凶化吉者,似乎都已找到一个开关,故只要这开关一按,即可于定中出入自在。这开关,是什么?在何处?当然非我所知,但以我一些浅显的体验,还宁可信其有!在禅宗里,有些禅师能生死自在,来去自如;在翻个跟斗间,就往生去矣!似乎也有个开关?但究竟是什么,我还不明了!

  

  小结

  用有为法调脉,有如前所谓的种种层次,是既辛苦又漫长。故不如径用内观法、参禅法直接俐落。先打通心法的中脉,然后顺流而下,从内到外,从本到标,以疏通内外诸脉。

  

  以我而言,今天种种对气脉的了解,主要还是靠自己坐出来的。而我之所以未曾在气脉的乱云中迷失自己,还是靠我先前已在禅法中得到初步的受用。尔后,虽未刻意调整气脉,而气脉自有它调理的次第与规律。所以这几年来,虽还是辛苦而漫长;但也自觉得比别人庆幸一些。

  

  总之,虽这一节的主题是调气脉,但我还不主张用任何密宗或道家的方法来调理气脉。

  

《禅悟密法 正气与第三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