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密法 正氣與第叁鼻▪P2

  ..續本文上一頁非「守一」法門,但就去除妄想的效果而言,反比守一的修定法更直接俐落。然爲凡夫衆生皆習于「有」故,對初習定者乃先介紹守一法門。

  

  內觀法門,其次與觀慧和參話頭相應。以妄識者,即是種種枝末的問題;故必剝盡枝末,才能尋得根本。故能以內觀法門剝舍妄識者,真心自得現前。故曰:內觀者,即是參禅法門。至于觀慧,且以「四念處」爲例說明: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非要我們去執著不淨、苦、無常、無我等相。而是要我們能從常樂我淨等的執著中超脫出來,因此四念處的重點亦在剝舍妄識而已!否則樂是一邊,苦是一邊,皆非中道也。

  

  內觀法門者,乃更與調理氣脈相應。因要調理氣脈,唯從將氣內攝作起。而衆生以心向外攀緣故,氣皆浮躁;于是愈內層之脈即愈不調也。而內觀法門者,因內觀故氣即內攝,而內攝即有助于氣的通調也。又正剝除妄識者,亦即是兼除脈障也。

  

  所以內觀者,即是逆流還滅之道;故與守一的外道定絕不相同。其次,內觀者即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乃可從因和果來探討;參禅得悟的無分別智,乃是就果而言。而此內觀法門的無分別智,則是就因而說。以必用內觀法門剝盡分別妄習,才使無分別智的證果現前。至于以調脈而言,用內觀法門,能直接攝氣入中脈,且是心法的中脈。故更與其它作意導引的調脈法天淵之別。

  

  四種息相

  以上所介紹數內息、等持專注和內觀法門,皆能既調心又調脈。然數內息和等持專注,乃偏于修定的調心;而內觀法門者,則兼具調脈、修定與證慧的功效。然不管用何種方法調脈,必待脈漸舒通後,氣才能漸漸深沈。于是從氣深沈的程度,乃有胸息、腹息、胎息與龜息的差異。

  

  胸息:如一般成人,乃以胸部的起伏而造成呼吸的進出。

  

  腹息:如初生的嬰兒,呼吸時唯有腹部的起伏。

  

  胎息:以用全身的毛細孔呼吸故,無有鼻息的覺受。

  

  龜息:似烏龜冬眠,全止于出入息。

  

  從胸息到腹息

  很多人皆誤以爲腹息者,乃爲氣愈來愈深沈,故能滲透過「橫膈膜」,而形成腹息的現象。但若以我禅坐的體驗,其實並非如此。它乃是經曆過如圖所示的管道,才到達小腹的。

  

  

  氣從鼻端吸入後,首先經過眼眶的上下側;然後循太陽穴,到耳朵上部。然後從耳朵下循,經過頸左右側、腋下、到髂骨後,再折向前而到達俗稱「丹田」的部位。

  

  從腹息到胎息

  胎息既是以毛細孔呼吸,那如何才能形成毛細孔呼吸呢?這也跟氣脈的通調程度相應爾。脈其實非只單純地一條,譬如血管從主脈到支脈,從支脈到更微細的脈,從更微細的脈到毛細孔,就如綱狀相連。故欲形成毛細孔呼吸者,必從主脈通調到支脈、細脈及毛細孔的脈,才有可能。以下略示其次第與途徑:

  

  

  

  

  

  圖示爲身體橫斷面的前後左右側。既前已謂:若調理氣脈,乃從左右側之脈先調理起;故將左右側之脈標示爲1。必待1之脈調理好,才調理2之脈。此2之脈,乃有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四條。必待2之脈調理好,才調理3之脈。彼3之脈,亦有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四條。3然後4,4然後5。5唯有二脈,即通稱之前任、後督也。

  

  在調每組脈(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四條,共形成一組。)的過程中;並非四條具下,同時調理;而是有前後參差的差別。每個人因體質的差異,或從左前先始,或從右後先始。于是乎有些人在禅坐時,身體或頭部便會不自覺地向某一邊傾斜;但這皆只一時的過程,待這組已舒通竟,便又恢複原狀。

  

  在從1至5的脈中,234叁組,即是中醫所謂的十二正經。每組皆有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四條故,共十二條脈。至于1與5,則屬奇經範圍。若已全打通此五組脈的主脈、支脈、細脈和毛細孔,則能形成胎息也。事實上,胎息是漸漸形成的;且在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取代鼻孔的呼吸。至于胎息能否全取代鼻息?那就全看功夫的程度而已!

  

  中氣與邪氣

  所以1之脈因位于左右兩側,故爲邪中之邪者;而自234以降,脈才漸趨于中正。至于5,似已中正;但還只于表層之中爾。脈既偏,氣乃邪,而心如何能正呢?因此對初學者而言,便僅有邪氣而已!其必待將脈漸調于中正,始有正氣可言。

  

  以上必將表層的五組脈疏通後,氣才內攝;而內攝後,亦有五組脈。于是再從邊邪之1脈疏通起,順次而2345,以疏通第二層次的脈。然後,更內攝爲第叁層次的脈。下以圖略示:

  

  

  

  

  

  這也就說氣脈的調裏,大致遵照兩個原則:一、從左右側向中央;二、從表層向裏層。于是乎以愈向中央、愈向裏層故,氣便愈趨向于中脈。至于到底要經曆多少層次,才能真打通中脈呢?我還是說:真修行,不管是就心法或身脈而言,都是沒有底限的。事實上要用調氣脈的方法來打通中脈,必是遙遙無期─不如內觀的心法直接俐落。

  

  中鼻所在

  氣能從表向裏,乃透過滲透與疏通而完成的;故在任督脈中,有些穴位,譬如梵穴、人中、心輪等,乃能與中脈直接相通,此即我所謂的『中鼻』也(密宗之修中脈者,多從此等穴位著手;然我雖知而不用。)爲從中鼻吸入故,純爲中正、智慧之氣。

  

  事實上,我們除用兩鼻孔呼吸外;全身還有很多氣道可呼吸,譬如全身的毛細孔。然毛細孔非中鼻故,進出還非智慧之氣。所以凡俗衆生,既中鼻不開,中脈不通;故即使滿腹經論,猶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所以欲成就真正的智慧,唯有從禅法入手,才能更直接方便的打通中脈。而待覺悟後,再悟後啓修,以順通內外諸脈。故必待內外諸脈皆通後,才能保任住悟時的境界。否則即使在禅堂正用功時,還有一點模樣,但下座後多無影無蹤去矣!因爲下座後,既散盤作務,又分別取舍,故中脈和較內層的脈必很快又閉塞了。

  

  強迫開通

  除非修到像佛一樣,二六時中,皆在定中;否則下座後,身心能不退轉者,難矣!但我發現有一妙方可很快疏通,曾開通後又再閉塞的脈(當然再閉塞後的時間,也不能相隔太久。)此妙方便是:一方面閉氣,一方面內觀。

  

  此閉氣者,首先不以鼻孔呼吸;其次用觀想的方法,亦盡可能不用毛細孔呼吸。于是爲氣不足故,乃類于垂死狀態;而人將死時,氣是往內攝的。若此更順乎氣內攝的趨勢而用內觀法門,必能加速打通已閉塞的脈。當然這只能短時間用之,否則誰閉得了那麼久的氣?氣閉了好久,脈猶未通;只好呼吸去也。

  

  若功夫好者,或可在一口氣間打通中脈;而中脈既打通已,乃成定慧兩足也。這是真的嗎?以下的公案也許可做參考。

  憨山大師的定功:在《憨山大師年譜》中有謂:上座後,垂目矣,即入定也。

  

  

  虛雲老和尚于雲門事變:在雲門事變時,紅衛兵將以亂棒痛打老和尚;然而一棒未下,他已到兜率天去了。

  

  

  金缽鋒的故事:當閻王使者,欲摛拿他時;他一看苗頭不對,于是霎時又入定去也。

  以上不管時間有多短,或狀況有多危急;若欲待調身、調息、調心而入定,皆已遠水不救近火。然他們都能逢凶化吉者,似乎都已找到一個開關,故只要這開關一按,即可于定中出入自在。這開關,是什麼?在何處?當然非我所知,但以我一些淺顯的體驗,還甯可信其有!在禅宗裏,有些禅師能生死自在,來去自如;在翻個跟鬥間,就往生去矣!似乎也有個開關?但究竟是什麼,我還不明了!

  

  小結

  用有爲法調脈,有如前所謂的種種層次,是既辛苦又漫長。故不如徑用內觀法、參禅法直接俐落。先打通心法的中脈,然後順流而下,從內到外,從本到標,以疏通內外諸脈。

  

  以我而言,今天種種對氣脈的了解,主要還是靠自己坐出來的。而我之所以未曾在氣脈的亂雲中迷失自己,還是靠我先前已在禅法中得到初步的受用。爾後,雖未刻意調整氣脈,而氣脈自有它調理的次第與規律。所以這幾年來,雖還是辛苦而漫長;但也自覺得比別人慶幸一些。

  

  總之,雖這一節的主題是調氣脈,但我還不主張用任何密宗或道家的方法來調理氣脈。

  

《禅悟密法 正氣與第叁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