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密法 從參禅、入中脈、透頂到開悟

  從參禅、入中脈、透頂到開悟

  

  身相的中脈

  心法的中脈

  身爲標,心爲本

  密的修法

  禅的修法

  禅密小結

  參禅法門

  氣的反應

  參的過程

  直心是道場

  衆生厭走直路

  歧路亡羊

  

   頂輪不通,妄識迷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薛西弗斯的神話

  智論:射箭的比喻

  古德的承諾

  小結

  透頂與開悟

  歇即菩提

  明心見性

  苦集滅道

  開悟的條件

  下次上課的主題

  

  

  

  在前一堂課中,我們曾再叁強調:欲得開悟,必使氣先攝入中脈。但如果各位就此以爲,我將教一些氣功導引的方法,以助各位將氣攝入中脈,那還是錯了!因爲中脈有身相的中脈與心法的中脈。現首先談:

  身相的中脈

  若從覺受而體驗到的中脈,則稱爲身相的中脈。一般人于禅坐間,多少會有一些與氣脈有關的覺受,比如酸痛、悶脹、冷暖、通塞、升沈等,只是未必把它解釋爲氣脈的現象而已!

  

  若中脈者,位于身體前後左右的中心位置,下起會陰,上達梵穴。而在從下往上的行徑中,卻非如水銀柱般地等速上滑,而是類似于「跳躍上進」。爲什麼是以跳躍的形式上進呢?這牽涉到中脈上有脈輪的存在。所謂「脈輪」,即衆脈彙集之處(現代有人稱之爲神經叢,我認爲不妥,因爲脈未限指神經而已!)以衆脈彙集糾結故,要通行較費時日。這就如同現代的高速公路,若經收費站、交流道等必減速緩行;而待離遠後,始可全速前行。

  

  其實不只中脈的氣是以跳躍的形式前進,在全身各處的脈氣也都以跳躍的形式前進。這乃爲全身的脈道,有的部位較通暢,有的穴位較淤塞。通暢處,氣雖在行而渾然不覺;淤塞處,則氣將近,便有種種覺受。于是有覺受處,即中醫所謂的「穴位」─經常用來針灸治病處。我用此方法,便能查出經脈的走向與穴位之所在。若對照中醫典籍,既有很多類同者,也不乏某些極相異處。對于這些體驗,我希望能將之整理,以供醫界作參考。

  

  心法的中脈

  上次已說過,若以自我中心而分別、造作、取舍;則有中故,中脈不通。故爲開通心法的中脈,反要用「無分別智」的心法,才能開通。以無分別智故,反而當舍除一切身體的覺受、氣脈的覺受。

  

  故各位不要爲我引用「中脈」的名相故,便在身體、氣脈、覺受上瞎費功夫。因爲即使用氣功的方法、用瑜伽的方法,而能打通身相的中脈,還不成開悟的境界。因爲既覺受、分別還在,豈與「悟境」相應。

  

  身爲標,心爲本

  以上,身相的中脈與心法的中脈,其實是互相影向的。若身相的脈障嚴重糾結,則要修成心法的中脈,便難上加難;或即使如盲龜碰著浮木般地頓悟于一時,也終不能保任。反之,若能心法得力;雖未著意于脈的通調,其自將漸漸通調矣!

  

  然心法與脈相,雖互相影向;但以佛法之要,當以身爲標,心爲本。苟能以心修心,直得無上菩提,斯爲上上根也。若先修身脈,再修心法,斯爲次根也。如只在身脈上打轉而不知回頭是岸,斯乃下根,甚至外道也。

  

  密的修法

  我們雖對密宗詳細的修行方法不很了解,但其大致是以「四灌頂」的次第而修習的。而前叁灌頂所修的氣脈明點,大致也以開通身相的中脈爲主要目的。待身相的中脈已開通順暢了,上師才授以第四灌頂─大手印。大手印乃類似禅宗的心法:安于當下、默照禅與無分別智的境界。必等大手印相應娴習了,才是真正的成就者。

  

  因此我前所謂「必攝氣入中脈,才能開悟」,其實有很大的語病。因爲即使身相的中脈打通了,還不成開悟;必待大手印也成就了,才算開悟。(前之方便語,乃爲導引入「無分別智」故。)

  

  密宗以從氣脈明點入手故,次第非常嚴謹、繁複。因我們氣脈的變化,本就已很繁複了;更且因每個人善根業障的差異,還將不同。故不是成百上千的人,皆能套用同一公式去修。又這法修成就了(是否成就?必有其相應的瑞相與覺受,以爲證明。)下當接何法?只有過來人才能斷定。

  

  因此密宗絕不可能自己找範本來修,也不當一個上師對成百人,共傳一法。嚴格說來,今天臺灣到處有上師在傳「大法」,其實只「非法」而已,這還不出前所謂「狗肉禅」與「淘金禅」的本質。

  

  以密宗的修法,乃隨時須有高明上師的督促、诃護,而時至今日,這樣的因緣,談何容易─不管真上師,還是假上師,每個都像空中飛人,去來無蹤;即使你再有心,也追趕不上。且從本質來看,密從氣脈入手,方法已較迂回也。因此密宗人謂禅,乃密中之大密也。故以下次談:

  

  禅的修法

  即使我們對禅的修法也不很清楚,但禅宗「直修心法,不管脈相」的大原則,卻是我們一向所熟悉的。因此,禅的典籍裏對脈象的描述,非常的少;或即使有,也都講得隱隱約約的─怕人看懂了,反而執著。

  

  其次,禅的修法「單刀直入,不拘次第」─用「參話頭」的方法,即可一竿打到底,直到開悟成佛爲止。而不須像修密一般,時時疑惑,是否轉轍,另修高法?或必得緊依著上師。在禅宗的公案裏,很多行者都是抱定方法後,便深山幽居,獨自用功。直至開悟,才找人印證。(依我的看法,真開悟還不用印證;假開悟,才須印證。印證什麼?證未開悟或得少爲足。)

  

  禅密小結

  以上,略述了禅密的修法後,我們得作個小結。身心雖互相影向,但還以直修心法最爲單純、直接、俐落。

  

  或問:如脈障嚴重,心法用不上力,是否兼用標法?

  

  答雲:以我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深感調氣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它」。你不管它,他自調得比你好─身體自有它調理的次第與原則,你只要耐心地等候便行(能全然地不管它而繼續用心法,當然更高明。)否則,用一知半解的成見去調理它,充其量只是幫「倒忙」而已!氣脈給你弄得更混亂而難以收拾。因此,即使能有高明的上師指導,我還甯可「謝了」!(爲我如此頑固不靈、抱殘守缺故,我能日漸靈敏。)

  

  參禅法門

  很多人一提到參禅開悟的法門,便直認爲唯「參話頭或公案」。但以我的體驗,最切要的還是此「無分別智」的大原則─以若參話頭而離此原則,斯將成「話尾」矣!

  

  關于「無分別智」,前已說得很清楚了。以無自我中心的分別故,中脈才能開通,悟境才得現前。而無分別者,即是不分別塵境、覺受、妄想與幻境。不分別,不是爲相無故,而是雖有而不著意。譬如六塵境界,即使禅坐用功時,眼能不看,但耳未必能不聽。至于身體的覺受、心裏的妄想,更非想去即得去,欲除即除盡。其經常是剪不斷、理還亂,而不可能變無。因此,無分別者,即是任其自起自落,而皆與我不相關也。譬如古詩雲「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時時于內外塵想中,保持超然的覺醒。

  

  所以「無分別智」,即是參禅法門。以一般人不可能說不分別,就不分別,所以才「以楔出楔」,啓用數息法、念佛法等來頂替分別作意。因此參話頭時,唯一心一意守住話頭,而不當分心更作其它分別。(關于話頭的定義,待下堂課再詳細解說。)

  

  氣的反應

  以一心一意、單提話頭,就能打通中脈嗎?這跟氣脈反應的原理有關。如一般凡夫,以心習于向外攀緣故;氣皆浮散于表,故離中脈愈遠矣!反之,心離一切作意分別,內守幽寂,便將使氣漸攝于中。于是攝之又攝,便得開通中脈。

  

  因此,正參禅時,不得有「將心待悟」之意。因若有待不待、悟非悟的分別意識,心氣便不入中脈矣!同理,正參禅時,亦不得以先入爲主的成見作「自我暗示」。因此,多看禅宗的公案,雖可激發後學;但也可能造成錯誤的自我暗示,自己騙自己而成「增上慢人」。總之,一切心機用處,皆與悟境南轅北轍也!

  

  其次,因用參禅的法門故,氣乃上提;以上提故,得透頂而出于梵穴。參禅與修定,在氣息的反應上,有絕然的不同。修定如數息法者,乃使氣先慢慢下沈;以下沈故,身心能安穩不動有如泰山。修定必待氣下沈至極點,才能往上回升。而參禅者,卻使氣一方面內攝,一方面上提;于是因氣上提故,很多人往往一參禅便情緒激動,甚至涕泗縱橫。(其實,這也可說是因參禅故,將業障逼出來了。)參禅以徑將氣往上提故,在慧解的反應自比修定俐落;然若脈障嚴重,便提不上去,中道崩阻。

  

  所以「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參禅法門的大原則,其實只這兩句話:一、以離分別作意故,心氣內攝至中;二、以參禅故,氣能上提而透頂于梵穴。然而原則說來輕松,過程卻非這麼容易!

  

  參的過程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禅宗對一切參禅過程中的諸般現象,只有一個鐵則,便將打殺幹淨了,此便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般人即使認定內攝無作意分別的大原則,但于實修過程中,總免不了有諸多的覺受、妄想、幻境。故唯有抱定此「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無上慧劍,才能「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修禅而言,無所謂佛境或瑞相;有相皆妄,有境乃魔。但此「斬」字,亦非對一切魔妄,必去之而後快。斬者,唯任其自起落而不關我心而已!

  

  

  大信心與大憤心:以上已大致說明參禅的方法與原則,竟就是這麼簡單扼要而已!然對這麼簡單扼要的法門,卻未必使人皆對祂有信心、有興趣。衆生很顛倒,如將某事講得愈神秘、愈複雜;則即使很多人仍莫明其妙,卻會不由自主地將它視爲尊貴、堂皇而趨之若骛。反之,如將一切講得扼要明白,則反將使大衆失卻對其之興趣與幻想。

  尤其,在參禅過程間因于心氣的內攝,必使業障習性現前,而轉現出各式各樣的覺受與幻境。而對這些真僞莫辨的境…

《禅悟密法 從參禅、入中脈、透頂到開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