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身相的中脉
心法的中脉
身为标,心为本
密的修法
禅的修法
禅密小结
参禅法门
气的反应
参的过程
直心是道场
众生厌走直路
歧路亡羊
顶轮不通,妄识迷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薛西弗斯的神话
智论:射箭的比喻
古德的承诺
小结
透顶与开悟
歇即菩提
明心见性
苦集灭道
开悟的条件
下次上课的主题
在前一堂课中,我们曾再三强调:欲得开悟,必使气先摄入中脉。但如果各位就此以为,我将教一些气功导引的方法,以助各位将气摄入中脉,那还是错了!因为中脉有身相的中脉与心法的中脉。现首先谈:
身相的中脉
若从觉受而体验到的中脉,则称为身相的中脉。一般人于禅坐间,多少会有一些与气脉有关的觉受,比如酸痛、闷胀、冷暖、通塞、升沉等,只是未必把它解释为气脉的现象而已!
若中脉者,位于身体前后左右的中心位置,下起会阴,上达梵穴。而在从下往上的行径中,却非如水银柱般地等速上滑,而是类似于「跳跃上进」。为什么是以跳跃的形式上进呢?这牵涉到中脉上有脉轮的存在。所谓「脉轮」,即众脉汇集之处(现代有人称之为神经丛,我认为不妥,因为脉未限指神经而已!)以众脉汇集纠结故,要通行较费时日。这就如同现代的高速公路,若经收费站、交流道等必减速缓行;而待离远后,始可全速前行。
其实不只中脉的气是以跳跃的形式前进,在全身各处的脉气也都以跳跃的形式前进。这乃为全身的脉道,有的部位较通畅,有的穴位较淤塞。通畅处,气虽在行而浑然不觉;淤塞处,则气将近,便有种种觉受。于是有觉受处,即中医所谓的「穴位」─经常用来针灸治病处。我用此方法,便能查出经脉的走向与穴位之所在。若对照中医典籍,既有很多类同者,也不乏某些极相异处。对于这些体验,我希望能将之整理,以供医界作参考。
心法的中脉
上次已说过,若以自我中心而分别、造作、取舍;则有中故,中脉不通。故为开通心法的中脉,反要用「无分别智」的心法,才能开通。以无分别智故,反而当舍除一切身体的觉受、气脉的觉受。
故各位不要为我引用「中脉」的名相故,便在身体、气脉、觉受上瞎费功夫。因为即使用气功的方法、用瑜伽的方法,而能打通身相的中脉,还不成开悟的境界。因为既觉受、分别还在,岂与「悟境」相应。
身为标,心为本
以上,身相的中脉与心法的中脉,其实是互相影向的。若身相的脉障严重纠结,则要修成心法的中脉,便难上加难;或即使如盲龟碰着浮木般地顿悟于一时,也终不能保任。反之,若能心法得力;虽未着意于脉的通调,其自将渐渐通调矣!
然心法与脉相,虽互相影向;但以佛法之要,当以身为标,心为本。苟能以心修心,直得无上菩提,斯为上上根也。若先修身脉,再修心法,斯为次根也。如只在身脉上打转而不知回头是岸,斯乃下根,甚至外道也。
密的修法
我们虽对密宗详细的修行方法不很了解,但其大致是以「四灌顶」的次第而修习的。而前三灌顶所修的气脉明点,大致也以开通身相的中脉为主要目的。待身相的中脉已开通顺畅了,上师才授以第四灌顶─大手印。大手印乃类似禅宗的心法:安于当下、默照禅与无分别智的境界。必等大手印相应娴习了,才是真正的成就者。
因此我前所谓「必摄气入中脉,才能开悟」,其实有很大的语病。因为即使身相的中脉打通了,还不成开悟;必待大手印也成就了,才算开悟。(前之方便语,乃为导引入「无分别智」故。)
密宗以从气脉明点入手故,次第非常严谨、繁复。因我们气脉的变化,本就已很繁复了;更且因每个人善根业障的差异,还将不同。故不是成百上千的人,皆能套用同一公式去修。又这法修成就了(是否成就?必有其相应的瑞相与觉受,以为证明。)下当接何法?只有过来人才能断定。
因此密宗绝不可能自己找范本来修,也不当一个上师对成百人,共传一法。严格说来,今天台湾到处有上师在传「大法」,其实只「非法」而已,这还不出前所谓「狗肉禅」与「淘金禅」的本质。
以密宗的修法,乃随时须有高明上师的督促、诃护,而时至今日,这样的因缘,谈何容易─不管真上师,还是假上师,每个都像空中飞人,去来无踪;即使你再有心,也追赶不上。且从本质来看,密从气脉入手,方法已较迂回也。因此密宗人谓禅,乃密中之大密也。故以下次谈:
禅的修法
即使我们对禅的修法也不很清楚,但禅宗「直修心法,不管脉相」的大原则,却是我们一向所熟悉的。因此,禅的典籍里对脉象的描述,非常的少;或即使有,也都讲得隐隐约约的─怕人看懂了,反而执着。
其次,禅的修法「单刀直入,不拘次第」─用「参话头」的方法,即可一竿打到底,直到开悟成佛为止。而不须像修密一般,时时疑惑,是否转辙,另修高法?或必得紧依着上师。在禅宗的公案里,很多行者都是抱定方法后,便深山幽居,独自用功。直至开悟,才找人印证。(依我的看法,真开悟还不用印证;假开悟,才须印证。印证什么?证未开悟或得少为足。)
禅密小结
以上,略述了禅密的修法后,我们得作个小结。身心虽互相影向,但还以直修心法最为单纯、直接、俐落。
或问:如脉障严重,心法用不上力,是否兼用标法?
答云:以我这么多年来的经验,深感调气脉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它」。你不管它,他自调得比你好─身体自有它调理的次第与原则,你只要耐心地等候便行(能全然地不管它而继续用心法,当然更高明。)否则,用一知半解的成见去调理它,充其量只是帮「倒忙」而已!气脉给你弄得更混乱而难以收拾。因此,即使能有高明的上师指导,我还宁可「谢了」!(为我如此顽固不灵、抱残守缺故,我能日渐灵敏。)
参禅法门
很多人一提到参禅开悟的法门,便直认为唯「参话头或公案」。但以我的体验,最切要的还是此「无分别智」的大原则─以若参话头而离此原则,斯将成「话尾」矣!
关于「无分别智」,前已说得很清楚了。以无自我中心的分别故,中脉才能开通,悟境才得现前。而无分别者,即是不分别尘境、觉受、妄想与幻境。不分别,不是为相无故,而是虽有而不着意。譬如六尘境界,即使禅坐用功时,眼能不看,但耳未必能不听。至于身体的觉受、心里的妄想,更非想去即得去,欲除即除尽。其经常是剪不断、理还乱,而不可能变无。因此,无分别者,即是任其自起自落,而皆与我不相关也。譬如古诗云「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时时于内外尘想中,保持超然的觉醒。
所以「无分别智」,即是参禅法门。以一般人不可能说不分别,就不分别,所以才「以楔出楔」,启用数息法、念佛法等来顶替分别作意。因此参话头时,唯一心一意守住话头,而不当分心更作其它分别。(关于话头的定义,待下堂课再详细解说。)
气的反应
以一心一意、单提话头,就能打通中脉吗?这跟气脉反应的原理有关。如一般凡夫,以心习于向外攀缘故;气皆浮散于表,故离中脉愈远矣!反之,心离一切作意分别,内守幽寂,便将使气渐摄于中。于是摄之又摄,便得开通中脉。
因此,正参禅时,不得有「将心待悟」之意。因若有待不待、悟非悟的分别意识,心气便不入中脉矣!同理,正参禅时,亦不得以先入为主的成见作「自我暗示」。因此,多看禅宗的公案,虽可激发后学;但也可能造成错误的自我暗示,自己骗自己而成「增上慢人」。总之,一切心机用处,皆与悟境南辕北辙也!
其次,因用参禅的法门故,气乃上提;以上提故,得透顶而出于梵穴。参禅与修定,在气息的反应上,有绝然的不同。修定如数息法者,乃使气先慢慢下沉;以下沉故,身心能安稳不动有如泰山。修定必待气下沉至极点,才能往上回升。而参禅者,却使气一方面内摄,一方面上提;于是因气上提故,很多人往往一参禅便情绪激动,甚至涕泗纵横。(其实,这也可说是因参禅故,将业障逼出来了。)参禅以径将气往上提故,在慧解的反应自比修定俐落;然若脉障严重,便提不上去,中道崩阻。
所以「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参禅法门的大原则,其实只这两句话:一、以离分别作意故,心气内摄至中;二、以参禅故,气能上提而透顶于梵穴。然而原则说来轻松,过程却非这么容易!
参的过程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禅宗对一切参禅过程中的诸般现象,只有一个铁则,便将打杀干净了,此便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般人即使认定内摄无作意分别的大原则,但于实修过程中,总免不了有诸多的觉受、妄想、幻境。故唯有抱定此「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无上慧剑,才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修禅而言,无所谓佛境或瑞相;有相皆妄,有境乃魔。但此「斩」字,亦非对一切魔妄,必去之而后快。斩者,唯任其自起落而不关我心而已!
大信心与大愤心:以上已大致说明参禅的方法与原则,竟就是这么简单扼要而已!然对这么简单扼要的法门,却未必使人皆对祂有信心、有兴趣。众生很颠倒,如将某事讲得愈神秘、愈复杂;则即使很多人仍莫明其妙,却会不由自主地将它视为尊贵、堂皇而趋之若骛。反之,如将一切讲得扼要明白,则反将使大众失却对其之兴趣与幻想。
尤其,在参禅过程间因于心气的内摄,必使业障习性现前,而转现出各式各样的觉受与幻境。而对这些真伪莫辨的境…
《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