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众生往往疑惧交加、惊喜参半!大有不搞清楚绝不罢休的决心。于是对这些顽固、愚痴的众生,岂是一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能安抚得了。很多信众急于问我一些他们禅坐间所碰到的问题。而其实,我会怎么回答,他们也都心里有数;甚至也明了此问大概免不了一顿痛骂。但他们还是不得不问,为什么呢?放不下,或信不过。所以要明了这原则,倒很简单;但在关键处,是否保握得住?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禅宗「单刀直入,不拘次第」的修法,虽是最简单扼要,却未必使人对自己有信心。这就像要到某城去,如只告诉行人说:「你但直直走去,绝不拐弯便能抵达。」于是行人最初信心十足地上路了,走呀走的!走了好久,还未到达!于是他顿起疑心,我是否走错了?然沿途中又无任何指标,能确认他走的是对还是错?这时,他便很难有信心继续走下去。反之,若告诉他:「你但直直走去,十分钟后将有一石桥,廿分钟后会有一茅舍……」他便边走边确认,若大体相似;则能维持原有的信心而继续直行下去。
甚至忽到了一分叉处:若直行,则羊肠小道,荆棘处处;若旁行山明水秀,柳绿花红。于是行者更将疑惑:「我是继续直行,或转往旁道?」因此「单刀直入,不拘次第」的修法,对有信心的人虽是至简洁不过;但对大部份众生而言,却反成畏途。
于是为信心不足者,激之以「大愤心」。即在疑惑迷乱、业障现形处,抱定「破釜沉舟」「有去无回」的决心。不管前去是虎是狼?反正我只直行不二、愤战至死。然这话说来简单,做来一样困难;因为众生所最放不下者,还不是「得道与否?」而是「安乐与否?」他们宁可放下修道,而不愿放下小命!
直心是道场
所以古来皆谓「直心是道场」,修禅原就只这么一条直路,能安份守己者便能成就祂。反倒是那些一心面既喜欢自作聪明,一方面又无真信心者,才会自乱阵脚,搞得七荤八素。所以佛教界里常有「心机愈单纯者愈好修行」的说法。此就禅修言尤其如此。
因此,学禅当有其相应的性格;否则,口说心不行,再说也是枉然。以心若不直,则脉必纠结;而脉既纠结,气岂能通?因此佛法里常谓「世智辩聪」乃学佛的一大障碍,尤其更是修禅的大障碍。
众生厌走直路
去年,我到东部去;说好听是行脚参方,但其实还旅游作兴的成份居多。然于此过程中,对众生厌走直路的心态乃有了更深切的体认:
在行程中,我发觉走来最有兴致的路段,是一边傍山,一边临水,既弯曲又迂回的路段。因为这既风景较佳,便于流览拍照;也方便找个定点落脚休息一下。于是一二十公里走下来,犹不觉得劳累。反之,若宽敞的大马路,直直看去,一望无尽;两旁又仅是不养眼的村庄茅舍。更不方便找个偏蔽处,好落脚休息。于是半天走下来,便劳累不堪。最初,我们以为直路才好走,尤其大马路更好走;但一趟路走来,才觉悟全然不是这回事。这情况,就像很多人开车走山路,虽崎岖难行,却精神抖擞;反之,若宽敞直行的高速公路,便打盹昏沉。因此在高速公路上出的车祸,还远比山路多。
歧路亡羊
所以众生在本质上,是好走弯路的;以弯路上变化多,能有期许,能有瑽璟!因此参禅本是很单纯的法门,却被很多人形容得天花乱坠,莫明其妙;于是乃令多数行者寻不得其门而入。然究竟是被谁害的呢?真追根究底,还只自己害自己而已!因为你就也是个好稀奇、厌单调者,才会相应于那套繁复的说词。
以寻变化故,寻来寻去,必歧路亡羊而出于正轨。不是吗?很多修行者,都好招惹「境界」。「嘿!你已修成什么境界?」「你可知我新近有什么境界吗?」这么爱惹境界,怎能不「心随境转」而着魔上当呢?
顶轮不通,妄识迷离
这爱惹境界而心随境转的状况,尤其将发生于气已上头轮时。以头轮就气道而言,已是强弩之末─脉道离心脏愈远,则愈容易阻塞不通;故医界中多用脚底按摩而不用手掌按摩。而头轮者,不只位于末梢处,且其脉道更是无比的复杂,既连结五官,又遥控五脏。于是淤塞、交错、盘结、纠缠的情况,乃数倍于其它部位。因此气若至此,则因脉道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妄识迷离,必更甚于从前。
于是既为脉道的纠缠,也为众生的爱惹境界,遂将兑现出种种千奇百怪之幻境,或贪,或瞋,或卑,或慢,不一而足,但都将误导众生更离正道而不能自拔。很多外道和新兴宗教的修行法门,皆是直接修观而将气直导头部,于是乃沾沾自喜于其所现成的境界。但是他们可曾知道:乃为不通故,才有境界!若真畅通,则何有境界?
这为气脉不通才现形的境界,若对一个已有正见者,乃用平常心视之而已。能以「不管它」而继续用禅的内观法,则气的主流还能循中脉而上。反之若知见不正,心态不正,不只将歧路亡羊而迷失正道,甚至可能引致外魔的缠身,到时候才知「迎神容易,送神难」就悔之已晚!
参禅容易着魔,这是众所皆知的事;故很多人纷纷按图索冀,以去辨明「五阴魔」的别相。但其实重点不在魔有几类,而是「着」为何义?以执着故才会有魔;反之,若一切不着,则众魔于我何有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我从不告诉人应如何去降魔,因为当你动心欲去降伏它时,你才正着魔哩!若明知一切幻境,乃脉障的现形,乃业障的现形,则唯安忍以继续用功,自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所以我们也不必像净土宗的行者,一心巴望佛菩萨庇佑加持,以期一切祥和安乐。其实,就禅的修行而言,顺境并非超升处;反道是逆境才是转机处。故我们且将以大信心和大愤心,来逢迎一切逆障的到来
各位一听,哇!参禅真有这么可怕吗?其实,可怕不可怕,全在转念间。但至少「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欲得开悟证果、解脱出世,岂能以轻心、散心、妄心而污蔑之。古人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至少应有大承担者才能膺此重任。于是在此凡圣通关的转折处,真是生死未卜啊!
薛西弗斯的神话
这是希腊传说中的神话,细节我已记不很清楚。然大致是:人间本来无火,而天上有火。故天神中有位神祇,以怜悯人间无火,乃将天上的火偷至人间。然此事被天主宇斯知道后,便欲处罚此神祇。天主乃要此神祇,从山脚下推一石头上山,若能推至山顶,便能赦免其过。于是此神便奋勇其力推石上山,然每次将至山顶时便有一秃鹰来捣蛋,或啄他的手,或抓他的头。于是此神以分心于秃鹰故,此石头便又滑落山底。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屡战屡败;故至今此神祇还在那里推石头。
这神话如对照于从参禅、摄气入中脉到透顶的过程,是蛮有启发性的。人间本来无火,即喻众生本来无明。而推石头上山,即喻欲摄气入中脉直到透顶。这初修行,还无业障;而愈修至关键处,业障愈现形的厉害。这秃鹰还非外魔,多只自己八识田中所现起的幻影而已。然为于幻不能安忍故,心又散落谷底,而须一切从来。故一切众生至今皆仍未觉悟。
智论:射箭的比喻
在《大智度论》中仍有另个比喻也可资用:就像仰箭上射于虚空。一般而言,不管这人力气有多大,能将箭射得多高,都将有折回而掉落地面之时。然而若射箭高手,却能于前箭未折回掉落前,即再发箭,且能正中其末稍。于是前箭乃不只不将折回掉下,且将继续向前挺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箭。故能使一排箭皆继续挺进而不掉落地面上。
各位想想,这真谈何容易!因为后箭皆要射中前箭末稍,就已很不容易;更且要皆能顶住前上百的箭而继续向前。故若有少许的疏忽、失手,即上百的箭一时散落地面而前功尽弃。
所以参禅的法门说来容易,以无分别智一单纯的直路继续往前就是;但听到这儿,却不禁手脚发软,壮志全消。于是我们且听:古德的承诺。
古德的承诺
在禅宗史上有位大德,曾这般承诺:若汝七日七夜,以单提话头的方式精进用功;而不开悟者,可取老僧头。你想他活得不耐烦了吗?为何须作如此的承诺呢?或者开悟真有这么容易吗?只七日七夜,单提话头、精进用功。他会这么承诺,当然不只有他个人的体验,并且从理论上他也肯定必然如此。如以我的经验而言,即使未有这么容易,但也非太难;尤其若不奢求非大悟彻底不可,而只欲在禅法中得到初步的受用,应更容易才是!
小结
所以从理论或方法上来看参禅法门,其实都不难。而难的是众生心猿意马、歧路亡羊。前述七日七夜、精进用功;并非像现代人所打的禅七一样,坐一、二支香后,便放腿休息,或按摩,或经行,甚至吃东西。中午有午休,晚上有安板,而是日夜不息地持续用功。因为禅法的用功,就像煮开水一样,必须一次煮沸;如中间怠失,则水便又冷了。
尤其当更以大信心、大愤心而坚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大原则,直路杀到黄龙府。否则,稍一着相、失心,这石头便又滑落谷底去矣!
透顶与开悟
前面我曾说过:气如透顶,便能开悟。但那只是为导引入参禅、无分别智而作的方便说;故再此宜作补充与修正。如以修气功或密宗的方法,而打通身体的中脉,甚至有满头雾水的觉受,却未必与心法的开悟有关。各位应知道有一种动物,从来都是「满头雾水」的,但我们从不相值它曾开悟。这是什么动物呢?鲸鱼!当然我们对鲸鱼的脉相不很了解,但至少不会有人相信它已开悟了。故开悟除须有中脉的透顶外,还须有其它的体验才行。
歇即菩提
开悟的体验,如用禅宗最常形容的乃:放下,如释百斤重担。本来身负重担,蜿转崎曲行于生死的道途中。现在乃能一时全拋下;于是身心乃疏畅、宽泰、安然、自在。或禅宗又有一形容,曰「歇即菩提」,而歇亦即放下也。
但如只用「歇」或「放下」来形容开悟的体验,就能让人更明白了吗?也未必也。于是我们乃再形容:
明心见性
禅宗又有以开悟为「明心见性」也。何谓「明心」?明真心与妄心之别。前已谓:若以自我中心为分别取舍,即是妄心。反之,能不以自我中心而默观鉴照,即是真心。何谓「见性」?现证空性、无我性、超越性与圆满性。我们即使从佛学知于空无我的道理,但还不能有亲身的体验,唯有在证悟的当下,乃能确切地体验到空性、无我性、超越性与圆满性。所谓「超越性」,乃超然于万物之外。而「圆满性」,即是理的真知与事的无碍。
苦集灭道
其次,我们再以「苦集灭道」,来综合前述「放下」与「明心见性」的说法。首先乃为能放下故而得自在,以四圣谛而言,自在为灭谛,以灭者乃为息灭诸烦恼故而得自在。次放下者,乃相当于四圣谛中的道谛。何以故?欲得解脱,至重要者乃放下而已!
这从放下故而得自在,如单从气脉的觉受来看,似也言之有物。因为气既上头部,以脉障多,故压力大。但在透顶的剎那,却可一下子霍然开通、烟雾全消。于是身心乃可顿时从放下而得自在。故很多人以此,惑以为他开悟了。其实,连悟个什么也不知道!怎算开悟呢?然真开悟的「道」,为何须放下?或须放下什么?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所谓「放下」者,乃为从看破而放下。很多学佛人满口放下、放下;然若未能真从看破而放下者,说放下(或忍辱)其实皆只是逃避或压抑而已。此「看破」者,以四圣谛而言,乃属「集」谛。何以故?集谓苦之因,然若真参出苦的原因,唯虚妄的执着而已!于是乎,以看破执着本虚妄故,而能放下,以放下故而得自在。
最后,苦是什么?苦者从烦恼、迷惑而起疑情。所谓「看破」,须先有对象让你去参,你才能看破。而所参者,即疑情也。故从疑情而看破,从看破而放下,从放下而自在,即苦集灭道也。
故我曾说过:所谓「开悟」,却非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竟知问题本身即是错的。既众生者,即不能不有疑情;然疑情亦为从无明妄见而生,故一旦觉悟问题本身即是错的,即不再有问题,而能当下彻底的解决问题。所谓「所作皆办」者是,否则若问题是对的,且也找到对治的办法,则还有得让你忙的。以空性故,以无我故,而得息灭一切疑情与烦恼。
所以开悟绝不只是气的透顶而已!其必从疑情而参禅,从参禅而使气入中脉,以入中脉故渐提升至透顶的时刻;且于透顶的时刻而觉悟到疑情的虚妄性。于是乎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而证悟空性。因此「见性」者,即谓现证空性、无我性,或真如性。而明心者,即明真心与妄心之别。
所以开悟,至重要者乃见性也,而非只身心中有放下的觉受而已!觉受但是「相」尔,岂是「性」也!因此欲真开悟,乃须有祂特别的因缘。
开悟的条件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禅宗而言,疑情的存在乃开悟的先决条件。其次,须有闻思的基础。外道亦有疑情及透顶的体验,但他们何以不能觉悟呢?为受先入为主的邪见所蒙蔽故。因此以闻思正法,而建立正见,绝是参禅前必先打好的基础。若谓文字皆葛藤,则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四十九年不辞辛苦地讲经说法呢?
最后,欲证悟须有透顶的体验。佛法的正见,我们也都有了,但为何不能有切身的体验呢?为你中脉不通,自我中心的执着还在故;为你气未透顶,一切的负担压力全都梗梗于怀故。所以须从建立知见后,更以「无分别智」的参禅法,而疏通中脉而透顶放下,才能有切身的体验。
下次上课的主题
以上,我们已将参禅法门的主要过程说明清楚了。但还有一些细节仍待澄清:比如参禅须有疑情,但疑情从那里来呢?很多人的疑情就是「为何我至今还不开悟而已?」若未有疑情,则禅便无从参起;于是乎很多人便找些不相干的假疑情猛参,而参了老半天,还不着边际。其实,真疑情岂远乎哉?祂于我们学佛之初,即早已昭然存在,只是很多人却瞠而不见而已!下次我们且将还其卢山真面目。
《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