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衆生往往疑懼交加、驚喜參半!大有不搞清楚絕不罷休的決心。于是對這些頑固、愚癡的衆生,豈是一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能安撫得了。很多信衆急于問我一些他們禅坐間所碰到的問題。而其實,我會怎麼回答,他們也都心裏有數;甚至也明了此問大概免不了一頓痛罵。但他們還是不得不問,爲什麼呢?放不下,或信不過。所以要明了這原則,倒很簡單;但在關鍵處,是否保握得住?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禅宗「單刀直入,不拘次第」的修法,雖是最簡單扼要,卻未必使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就像要到某城去,如只告訴行人說:「你但直直走去,絕不拐彎便能抵達。」于是行人最初信心十足地上路了,走呀走的!走了好久,還未到達!于是他頓起疑心,我是否走錯了?然沿途中又無任何指標,能確認他走的是對還是錯?這時,他便很難有信心繼續走下去。反之,若告訴他:「你但直直走去,十分鍾後將有一石橋,廿分鍾後會有一茅舍……」他便邊走邊確認,若大體相似;則能維持原有的信心而繼續直行下去。
甚至忽到了一分叉處:若直行,則羊腸小道,荊棘處處;若旁行山明水秀,柳綠花紅。于是行者更將疑惑:「我是繼續直行,或轉往旁道?」因此「單刀直入,不拘次第」的修法,對有信心的人雖是至簡潔不過;但對大部份衆生而言,卻反成畏途。
于是爲信心不足者,激之以「大憤心」。即在疑惑迷亂、業障現形處,抱定「破釜沈舟」「有去無回」的決心。不管前去是虎是狼?反正我只直行不二、憤戰至死。然這話說來簡單,做來一樣困難;因爲衆生所最放不下者,還不是「得道與否?」而是「安樂與否?」他們甯可放下修道,而不願放下小命!
直心是道場
所以古來皆謂「直心是道場」,修禅原就只這麼一條直路,能安份守己者便能成就祂。反倒是那些一心面既喜歡自作聰明,一方面又無真信心者,才會自亂陣腳,搞得七葷八素。所以佛教界裏常有「心機愈單純者愈好修行」的說法。此就禅修言尤其如此。
因此,學禅當有其相應的性格;否則,口說心不行,再說也是枉然。以心若不直,則脈必糾結;而脈既糾結,氣豈能通?因此佛法裏常謂「世智辯聰」乃學佛的一大障礙,尤其更是修禅的大障礙。
衆生厭走直路
去年,我到東部去;說好聽是行腳參方,但其實還旅遊作興的成份居多。然于此過程中,對衆生厭走直路的心態乃有了更深切的體認:
在行程中,我發覺走來最有興致的路段,是一邊傍山,一邊臨水,既彎曲又迂回的路段。因爲這既風景較佳,便于流覽拍照;也方便找個定點落腳休息一下。于是一二十公裏走下來,猶不覺得勞累。反之,若寬敞的大馬路,直直看去,一望無盡;兩旁又僅是不養眼的村莊茅舍。更不方便找個偏蔽處,好落腳休息。于是半天走下來,便勞累不堪。最初,我們以爲直路才好走,尤其大馬路更好走;但一趟路走來,才覺悟全然不是這回事。這情況,就像很多人開車走山路,雖崎岖難行,卻精神抖擻;反之,若寬敞直行的高速公路,便打盹昏沈。因此在高速公路上出的車禍,還遠比山路多。
歧路亡羊
所以衆生在本質上,是好走彎路的;以彎路上變化多,能有期許,能有瑽璟!因此參禅本是很單純的法門,卻被很多人形容得天花亂墜,莫明其妙;于是乃令多數行者尋不得其門而入。然究竟是被誰害的呢?真追根究底,還只自己害自己而已!因爲你就也是個好稀奇、厭單調者,才會相應于那套繁複的說詞。
以尋變化故,尋來尋去,必歧路亡羊而出于正軌。不是嗎?很多修行者,都好招惹「境界」。「嘿!你已修成什麼境界?」「你可知我新近有什麼境界嗎?」這麼愛惹境界,怎能不「心隨境轉」而著魔上當呢?
頂輪不通,妄識迷離
這愛惹境界而心隨境轉的狀況,尤其將發生于氣已上頭輪時。以頭輪就氣道而言,已是強弩之末─脈道離心髒愈遠,則愈容易阻塞不通;故醫界中多用腳底按摩而不用手掌按摩。而頭輪者,不只位于末梢處,且其脈道更是無比的複雜,既連結五官,又遙控五髒。于是淤塞、交錯、盤結、糾纏的情況,乃數倍于其它部位。因此氣若至此,則因脈道糾纏不清而産生的妄識迷離,必更甚于從前。
于是既爲脈道的糾纏,也爲衆生的愛惹境界,遂將兌現出種種千奇百怪之幻境,或貪,或瞋,或卑,或慢,不一而足,但都將誤導衆生更離正道而不能自拔。很多外道和新興宗教的修行法門,皆是直接修觀而將氣直導頭部,于是乃沾沾自喜于其所現成的境界。但是他們可曾知道:乃爲不通故,才有境界!若真暢通,則何有境界?
這爲氣脈不通才現形的境界,若對一個已有正見者,乃用平常心視之而已。能以「不管它」而繼續用禅的內觀法,則氣的主流還能循中脈而上。反之若知見不正,心態不正,不只將歧路亡羊而迷失正道,甚至可能引致外魔的纏身,到時候才知「迎神容易,送神難」就悔之已晚!
參禅容易著魔,這是衆所皆知的事;故很多人紛紛按圖索冀,以去辨明「五陰魔」的別相。但其實重點不在魔有幾類,而是「著」爲何義?以執著故才會有魔;反之,若一切不著,則衆魔于我何有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我從不告訴人應如何去降魔,因爲當你動心欲去降伏它時,你才正著魔哩!若明知一切幻境,乃脈障的現形,乃業障的現形,則唯安忍以繼續用功,自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所以我們也不必像淨土宗的行者,一心巴望佛菩薩庇佑加持,以期一切祥和安樂。其實,就禅的修行而言,順境並非超升處;反道是逆境才是轉機處。故我們且將以大信心和大憤心,來逢迎一切逆障的到來
各位一聽,哇!參禅真有這麼可怕嗎?其實,可怕不可怕,全在轉念間。但至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欲得開悟證果、解脫出世,豈能以輕心、散心、妄心而汙蔑之。古人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至少應有大承擔者才能膺此重任。于是在此凡聖通關的轉折處,真是生死未蔔啊!
薛西弗斯的神話
這是希臘傳說中的神話,細節我已記不很清楚。然大致是:人間本來無火,而天上有火。故天神中有位神祇,以憐憫人間無火,乃將天上的火偷至人間。然此事被天主宇斯知道後,便欲處罰此神祇。天主乃要此神祇,從山腳下推一石頭上山,若能推至山頂,便能赦免其過。于是此神便奮勇其力推石上山,然每次將至山頂時便有一禿鷹來搗蛋,或啄他的手,或抓他的頭。于是此神以分心于禿鷹故,此石頭便又滑落山底。于是一而再,再而叁,屢戰屢敗;故至今此神祇還在那裏推石頭。
這神話如對照于從參禅、攝氣入中脈到透頂的過程,是蠻有啓發性的。人間本來無火,即喻衆生本來無明。而推石頭上山,即喻欲攝氣入中脈直到透頂。這初修行,還無業障;而愈修至關鍵處,業障愈現形的厲害。這禿鷹還非外魔,多只自己八識田中所現起的幻影而已。然爲于幻不能安忍故,心又散落谷底,而須一切從來。故一切衆生至今皆仍未覺悟。
智論:射箭的比喻
在《大智度論》中仍有另個比喻也可資用:就像仰箭上射于虛空。一般而言,不管這人力氣有多大,能將箭射得多高,都將有折回而掉落地面之時。然而若射箭高手,卻能于前箭未折回掉落前,即再發箭,且能正中其末稍。于是前箭乃不只不將折回掉下,且將繼續向前挺進。如此一而再、再而叁地發箭。故能使一排箭皆繼續挺進而不掉落地面上。
各位想想,這真談何容易!因爲後箭皆要射中前箭末稍,就已很不容易;更且要皆能頂住前上百的箭而繼續向前。故若有少許的疏忽、失手,即上百的箭一時散落地面而前功盡棄。
所以參禅的法門說來容易,以無分別智一單純的直路繼續往前就是;但聽到這兒,卻不禁手腳發軟,壯志全消。于是我們且聽:古德的承諾。
古德的承諾
在禅宗史上有位大德,曾這般承諾:若汝七日七夜,以單提話頭的方式精進用功;而不開悟者,可取老僧頭。你想他活得不耐煩了嗎?爲何須作如此的承諾呢?或者開悟真有這麼容易嗎?只七日七夜,單提話頭、精進用功。他會這麼承諾,當然不只有他個人的體驗,並且從理論上他也肯定必然如此。如以我的經驗而言,即使未有這麼容易,但也非太難;尤其若不奢求非大悟徹底不可,而只欲在禅法中得到初步的受用,應更容易才是!
小結
所以從理論或方法上來看參禅法門,其實都不難。而難的是衆生心猿意馬、歧路亡羊。前述七日七夜、精進用功;並非像現代人所打的禅七一樣,坐一、二支香後,便放腿休息,或按摩,或經行,甚至吃東西。中午有午休,晚上有安板,而是日夜不息地持續用功。因爲禅法的用功,就像煮開水一樣,必須一次煮沸;如中間怠失,則水便又冷了。
尤其當更以大信心、大憤心而堅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大原則,直路殺到黃龍府。否則,稍一著相、失心,這石頭便又滑落谷底去矣!
透頂與開悟
前面我曾說過:氣如透頂,便能開悟。但那只是爲導引入參禅、無分別智而作的方便說;故再此宜作補充與修正。如以修氣功或密宗的方法,而打通身體的中脈,甚至有滿頭霧水的覺受,卻未必與心法的開悟有關。各位應知道有一種動物,從來都是「滿頭霧水」的,但我們從不相值它曾開悟。這是什麼動物呢?鯨魚!當然我們對鯨魚的脈相不很了解,但至少不會有人相信它已開悟了。故開悟除須有中脈的透頂外,還須有其它的體驗才行。
歇即菩提
開悟的體驗,如用禅宗最常形容的乃:放下,如釋百斤重擔。本來身負重擔,蜿轉崎曲行于生死的道途中。現在乃能一時全拋下;于是身心乃疏暢、寬泰、安然、自在。或禅宗又有一形容,曰「歇即菩提」,而歇亦即放下也。
但如只用「歇」或「放下」來形容開悟的體驗,就能讓人更明白了嗎?也未必也。于是我們乃再形容:
明心見性
禅宗又有以開悟爲「明心見性」也。何謂「明心」?明真心與妄心之別。前已謂:若以自我中心爲分別取舍,即是妄心。反之,能不以自我中心而默觀鑒照,即是真心。何謂「見性」?現證空性、無我性、超越性與圓滿性。我們即使從佛學知于空無我的道理,但還不能有親身的體驗,唯有在證悟的當下,乃能確切地體驗到空性、無我性、超越性與圓滿性。所謂「超越性」,乃超然于萬物之外。而「圓滿性」,即是理的真知與事的無礙。
苦集滅道
其次,我們再以「苦集滅道」,來綜合前述「放下」與「明心見性」的說法。首先乃爲能放下故而得自在,以四聖谛而言,自在爲滅谛,以滅者乃爲息滅諸煩惱故而得自在。次放下者,乃相當于四聖谛中的道谛。何以故?欲得解脫,至重要者乃放下而已!
這從放下故而得自在,如單從氣脈的覺受來看,似也言之有物。因爲氣既上頭部,以脈障多,故壓力大。但在透頂的剎那,卻可一下子霍然開通、煙霧全消。于是身心乃可頓時從放下而得自在。故很多人以此,惑以爲他開悟了。其實,連悟個什麼也不知道!怎算開悟呢?然真開悟的「道」,爲何須放下?或須放下什麼?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所謂「放下」者,乃爲從看破而放下。很多學佛人滿口放下、放下;然若未能真從看破而放下者,說放下(或忍辱)其實皆只是逃避或壓抑而已。此「看破」者,以四聖谛而言,乃屬「集」谛。何以故?集謂苦之因,然若真參出苦的原因,唯虛妄的執著而已!于是乎,以看破執著本虛妄故,而能放下,以放下故而得自在。
最後,苦是什麼?苦者從煩惱、迷惑而起疑情。所謂「看破」,須先有對象讓你去參,你才能看破。而所參者,即疑情也。故從疑情而看破,從看破而放下,從放下而自在,即苦集滅道也。
故我曾說過:所謂「開悟」,卻非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竟知問題本身即是錯的。既衆生者,即不能不有疑情;然疑情亦爲從無明妄見而生,故一旦覺悟問題本身即是錯的,即不再有問題,而能當下徹底的解決問題。所謂「所作皆辦」者是,否則若問題是對的,且也找到對治的辦法,則還有得讓你忙的。以空性故,以無我故,而得息滅一切疑情與煩惱。
所以開悟絕不只是氣的透頂而已!其必從疑情而參禅,從參禅而使氣入中脈,以入中脈故漸提升至透頂的時刻;且于透頂的時刻而覺悟到疑情的虛妄性。于是乎從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而證悟空性。因此「見性」者,即謂現證空性、無我性,或真如性。而明心者,即明真心與妄心之別。
所以開悟,至重要者乃見性也,而非只身心中有放下的覺受而已!覺受但是「相」爾,豈是「性」也!因此欲真開悟,乃須有祂特別的因緣。
開悟的條件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禅宗而言,疑情的存在乃開悟的先決條件。其次,須有聞思的基礎。外道亦有疑情及透頂的體驗,但他們何以不能覺悟呢?爲受先入爲主的邪見所蒙蔽故。因此以聞思正法,而建立正見,絕是參禅前必先打好的基礎。若謂文字皆葛藤,則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四十九年不辭辛苦地講經說法呢?
最後,欲證悟須有透頂的體驗。佛法的正見,我們也都有了,但爲何不能有切身的體驗呢?爲你中脈不通,自我中心的執著還在故;爲你氣未透頂,一切的負擔壓力全都梗梗于懷故。所以須從建立知見後,更以「無分別智」的參禅法,而疏通中脈而透頂放下,才能有切身的體驗。
下次上課的主題
以上,我們已將參禅法門的主要過程說明清楚了。但還有一些細節仍待澄清:比如參禅須有疑情,但疑情從那裏來呢?很多人的疑情就是「爲何我至今還不開悟而已?」若未有疑情,則禅便無從參起;于是乎很多人便找些不相幹的假疑情猛參,而參了老半天,還不著邊際。其實,真疑情豈遠乎哉?祂于我們學佛之初,即早已昭然存在,只是很多人卻瞠而不見而已!下次我們且將還其盧山真面目。
《禅悟密法 從參禅、入中脈、透頂到開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