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P6

  ..續本文上一頁:不管是孔子、孟子或蘇格拉底,都比較偏向于人文的修養。而自從科技發展以來,有人就覺得這些太落伍了,故聲言:要打倒孔家店,要把線裝書丟到毛坑裏。

  

  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養,全廢棄了;便免不了有前所謂「舍本逐末」的困境産生。讀聖賢書,所爲何事?過去的人乃爲了考狀元而作官去爾!其實,讀聖賢書,乃在于從增長智慧到安心立命也。

  

  以現代人都喜歡求新求變,故認爲這些老生常談者,乃食古不化爾!其實老生常談,從另個角度來看,乃爲是千古不變者。既智慧者,是曆叁世而不移;故老生常談者,終能舊酒裝新瓶,而滿足衆人所需。

  

  宗教的歸依

  宗教未必就是落伍.迷信;也不是拜拜.禁忌或偶像崇拜

  聽說科學園區的人絕口不談宗教。爲什麼呢?因爲從接觸科技以來,便認爲宗教就是迷信,宗教就是落伍。事實上,迷不迷信倒不在于「所信者爲何?」而在于「你從何去信它?」

  

  故雖這個時代迷信宗教的人,已比較少了。但迷信科技者,卻反而增多了。所以不是科技,迷不迷信?而是若不經過理性的抉擇,就來相信它,便是迷信也。至于「落伍」,剛才已講到:既屬本,便無落伍的可能;相反地,愈最尖端者,卻愈容易落伍也。

  

  以很多人認爲:宗教就是崇拜偶像,故拜土地公、拜媽祖、拜玉皇大帝,便是宗教。或者在宗教中,乃到處都有禁忌,于是既不能做這個、也不能弄那個。搞得你全身上下,手不知道該往那裏擺,腳不知道能往那裏踩。信這種宗教,豈非自找苦吃而已!其實我對宗教,乃有另外的體會。

  宗者,心中有主─根本知見;教者,從根本到枝末

  所謂宗教者,宗,以中國字來說,上有寶蓋,乃代表身心的範疇;而下面的示,即謂心中有主也。故在我心中,存有一根本的理念,這即是「宗」也。所以,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時,便心中有「宗」已!

  

  所以「宗」,就是我們心中根本的知見,也就是前所謂「理性者最後之歸宿」。簡單講,這只是一個很崇高的真理,而不必與任何神祇有關連。故宗者,即是本也。

  從根本智到後得智,從自覺到覺他

  故在佛法中有謂「根本智與後得智」,宗者爲根本智。而從根本智中,慢慢演繹爲跟現實生活相關的枝末小節,則稱爲後得智也。而後得智者,亦即是「教」也。因不管是教條、教訓、教誡,乃都是從宗而有的;故合稱爲「宗教」也。

  

  是以每個人,都當有他的宗教。因宗教者,即是我們生命的導航系統;以其能隨時隨地引導我們,去走最正確的路。而無宗教信仰者,卻像睜眼的瞎子一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歸依宗教,卻非偶像崇拜,也非混雜著很多非理性的禁忌。而是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而已!

  

  于是從自覺而覺他,從自度而度人,故這宗教乃終傳播流行,而成爲大衆的宗教,甚至終成爲世界性的宗教。所以人還是當有宗教信仰的,以若無宗教信仰,即和禽獸沒兩樣。

  

  佛法的聞思

  佛者,覺悟也。佛法者,從覺悟者而說的法;或欲覺悟者,所當先聞思的法

  既人必須有宗教信仰,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去作最好的選擇;因此下面才得以有「佛法聞思」的需求。

  

  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這每個人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真正高明的宗教:乃爲能幫助我們,去完成內心之覺悟也。而在諸宗教裏,我認爲最能幫助我們去完成覺悟者,乃佛教而已!

  

  因爲如果我們對佛法稍加了解,就知道:所謂「佛」者,就是覺悟的意思;以釋迦牟尼已在菩提樹下覺悟了,故稱他爲「佛陀」。而從覺悟者所說的法,即謂爲「佛法」也。至于佛法講得合不合理,我們皆可以用生活現象、生活經驗,而去省思、辨別、判斷也。

  

  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任憑你來吸收、消化、融合。只怕不識貨,不怕貨比貨。就這種心胸而言,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高明得太多了。

  前人已說的法,如指;當事人所悟的法,如月

  故如果我們也希望能覺悟,則便有「聞思佛法」的必要。想全靠個人的努力,而自己覺悟,乃將近不可能爾!這就像科技的産品,是幾百年來、幾千萬人共同努力的結晶,而非自己能閉門造車也。

  

  是以在佛法中,有一種比喻:前人說的法像指,而所覺悟者如月。故必由指以見月,才能事半而功倍也。因此對一個求覺的人而言,必聞思佛法,才能立竿見影、鞭辟入裏。

  

  禅坐的功夫

  非別求異乎尋常的覺受

  而是從靜默.沈澱.澄清,到覺悟之路

  聽說在科學園區中,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團體。但是我在此,要申明的卻是:打坐,乃非爲尋求某些超乎尋常的覺受。因爲即使有了覺受,它就像尖端的科技産品一樣,時空非常狹隘。故你一離開蒲團,那些覺受就消失了。

  

  然而對科技人士而言,卻很容易陷入這種陷阱中,因爲有些人會認爲:既能有切身的體驗,就很真實也。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産品一樣,是不能讓我們安心立命的。

  

  而真正的禅坐,是要我們能從靜默中,去沈澱、去結晶。故像一盆滾滾黃沙的水,我們且把它拿到靜處。于是一段時間後,那些滾滾黃沙就自然會慢慢沈澱。沈澱到最後,便能內外透澈,而成就覺悟之道。

  

  因此,禅坐的心要,卻非去追求什麼。反是要將「向外追求的心」收攝回來。以收攝後,才可能達成真正的靜默和沈澱。而沈澱後,再回頭看,便能眼界寬廣,心態平和。這時便能或覺今是而昨非,或能找到更多的轉換點。

  

  因此,靜坐不只對真理的覺悟,有非常大的幫助。甚至對突破技術、開發商品,都會有異乎尋常的效果。以過去思想被鑽牛角尖所局限住了,而現在且反其道而行之:教我們先退出來,而退出來即視野開拓,靈感湧現也。

  

  因此,要回末歸本,這一方面要由解門,就是思想上的啓發;另方面要由行門,就是從禅坐中,而能去蕪存菁,而能轉業成智。

  

  正見與證見

  佛法最後還是要體證的;其與科學的實驗,有何差別呢?

  以佛法乃有「信、解、行、證」的修學次第,故很多人乃謂:佛法乃跟科學一樣,都是須要實驗證明的。但我說:佛法的修證與科學的實驗,卻大不一樣也!何以故?

  

  科學的實驗,都在很局限的條件下完成;故屬末端爾!乃與生命.生活,隔得很遠

  

  我們知道:科學的實驗,多半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而實驗室中還得有特殊的配備才行。甚至有的實驗,還得帶到外太空去實驗。故這些實驗,即使成功了;卻無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跟生命相距非常遙遠也。

  日用而不離,可離者非道也

  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必既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也未來如此;必這地方如此,也那處所如此。不管行住坐臥、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乃都離不開這原則也。故禅宗乃說: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既早上醒來,就跟這真理共事,也晚上睡覺時,與這真理共眠。

  

  故必日用而不離,才能謂爲真理也。而須在特殊條件中,才能呈現者,便是個案而已!故真理,雖有待于覺悟,卻不須要刻意去證明也。因爲它既無所不是、無所不在,何必再去證明呢?只爲迷而不覺,而非作而後有。

  

  本末兼得

  全方位的無限

  無限.無段的焦距;有充裕的彈性空間

  

  相信各位聽到這裏,當很明白,我今天所講的重點,其實只有「本末」而已!而本末者,既不可舍本逐末,也不止于回末歸本而已!而是要從本演末,以至于本末兼得也。

  

  這時,生命的境界乃成爲「全方位的無限」,既可以抽離得很遠,作一個出世的旁觀者,就像最初所用白蓮花的象征一樣。也可以和光同塵,作一個入世的修行人,就像最初所用臺北街頭的象征一樣。

  

  這全方位的無限,視野既可以很深,也可以很廣。就像攝影機中無限.無段的焦距一般,故能隨心所欲,而變現出最完美的畫面來。

  

  聖者:不用時,依然自在。若用時,更得圓滿

  

  凡俗:不用時,不得自在。若用時,不得圓滿

  

  在資訊社會中,雲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一切事相,若不用時,能依然自在;而如果用了,倍增圓滿也。反之,若不用時,不得自在;而用了,卻依然不得圓滿!那就沒完沒了也。

  

  這個講題,我今天就講到這裏爲止。最後且用一張照片,來祝福各位「安心立命、吉祥如意」。這張照片是佛像的照片,我們看他抱著腿無所事事的樣子,豈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如意呢!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悟密法 引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