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P6

  ..续本文上一页:不管是孔子、孟子或苏格拉底,都比较偏向于人文的修养。而自从科技发展以来,有人就觉得这些太落伍了,故声言:要打倒孔家店,要把线装书丢到毛坑里。

  

  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养,全废弃了;便免不了有前所谓「舍本逐末」的困境产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过去的人乃为了考状元而作官去尔!其实,读圣贤书,乃在于从增长智慧到安心立命也。

  

  以现代人都喜欢求新求变,故认为这些老生常谈者,乃食古不化尔!其实老生常谈,从另个角度来看,乃为是千古不变者。既智慧者,是历三世而不移;故老生常谈者,终能旧酒装新瓶,而满足众人所需。

  

  宗教的归依

  宗教未必就是落伍.迷信;也不是拜拜.禁忌或偶像崇拜

  听说科学园区的人绝口不谈宗教。为什么呢?因为从接触科技以来,便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宗教就是落伍。事实上,迷不迷信倒不在于「所信者为何?」而在于「你从何去信它?」

  

  故虽这个时代迷信宗教的人,已比较少了。但迷信科技者,却反而增多了。所以不是科技,迷不迷信?而是若不经过理性的抉择,就来相信它,便是迷信也。至于「落伍」,刚才已讲到:既属本,便无落伍的可能;相反地,愈最尖端者,却愈容易落伍也。

  

  以很多人认为:宗教就是崇拜偶像,故拜土地公、拜妈祖、拜玉皇大帝,便是宗教。或者在宗教中,乃到处都有禁忌,于是既不能做这个、也不能弄那个。搞得你全身上下,手不知道该往那里摆,脚不知道能往那里踩。信这种宗教,岂非自找苦吃而已!其实我对宗教,乃有另外的体会。

  宗者,心中有主─根本知见;教者,从根本到枝末

  所谓宗教者,宗,以中国字来说,上有宝盖,乃代表身心的范畴;而下面的示,即谓心中有主也。故在我心中,存有一根本的理念,这即是「宗」也。所以,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时,便心中有「宗」已!

  

  所以「宗」,就是我们心中根本的知见,也就是前所谓「理性者最后之归宿」。简单讲,这只是一个很崇高的真理,而不必与任何神祇有关连。故宗者,即是本也。

  从根本智到后得智,从自觉到觉他

  故在佛法中有谓「根本智与后得智」,宗者为根本智。而从根本智中,慢慢演绎为跟现实生活相关的枝末小节,则称为后得智也。而后得智者,亦即是「教」也。因不管是教条、教训、教诫,乃都是从宗而有的;故合称为「宗教」也。

  

  是以每个人,都当有他的宗教。因宗教者,即是我们生命的导航系统;以其能随时随地引导我们,去走最正确的路。而无宗教信仰者,却像睁眼的瞎子一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归依宗教,却非偶像崇拜,也非混杂着很多非理性的禁忌。而是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而已!

  

  于是从自觉而觉他,从自度而度人,故这宗教乃终传播流行,而成为大众的宗教,甚至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所以人还是当有宗教信仰的,以若无宗教信仰,即和禽兽没两样。

  

  佛法的闻思

  佛者,觉悟也。佛法者,从觉悟者而说的法;或欲觉悟者,所当先闻思的法

  既人必须有宗教信仰,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去作最好的选择;因此下面才得以有「佛法闻思」的需求。

  

  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这每个人当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真正高明的宗教:乃为能帮助我们,去完成内心之觉悟也。而在诸宗教里,我认为最能帮助我们去完成觉悟者,乃佛教而已!

  

  因为如果我们对佛法稍加了解,就知道:所谓「佛」者,就是觉悟的意思;以释迦牟尼已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故称他为「佛陀」。而从觉悟者所说的法,即谓为「佛法」也。至于佛法讲得合不合理,我们皆可以用生活现象、生活经验,而去省思、辨别、判断也。

  

  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任凭你来吸收、消化、融合。只怕不识货,不怕货比货。就这种心胸而言,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高明得太多了。

  前人已说的法,如指;当事人所悟的法,如月

  故如果我们也希望能觉悟,则便有「闻思佛法」的必要。想全靠个人的努力,而自己觉悟,乃将近不可能尔!这就像科技的产品,是几百年来、几千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晶,而非自己能闭门造车也。

  

  是以在佛法中,有一种比喻:前人说的法像指,而所觉悟者如月。故必由指以见月,才能事半而功倍也。因此对一个求觉的人而言,必闻思佛法,才能立竿见影、鞭辟入里。

  

  禅坐的功夫

  非别求异乎寻常的觉受

  而是从静默.沉淀.澄清,到觉悟之路

  听说在科学园区中,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团体。但是我在此,要申明的却是:打坐,乃非为寻求某些超乎寻常的觉受。因为即使有了觉受,它就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时空非常狭隘。故你一离开蒲团,那些觉受就消失了。

  

  然而对科技人士而言,却很容易陷入这种陷阱中,因为有些人会认为:既能有切身的体验,就很真实也。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是不能让我们安心立命的。

  

  而真正的禅坐,是要我们能从静默中,去沉淀、去结晶。故像一盆滚滚黄沙的水,我们且把它拿到静处。于是一段时间后,那些滚滚黄沙就自然会慢慢沉淀。沉淀到最后,便能内外透澈,而成就觉悟之道。

  

  因此,禅坐的心要,却非去追求什么。反是要将「向外追求的心」收摄回来。以收摄后,才可能达成真正的静默和沉淀。而沉淀后,再回头看,便能眼界宽广,心态平和。这时便能或觉今是而昨非,或能找到更多的转换点。

  

  因此,静坐不只对真理的觉悟,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对突破技术、开发商品,都会有异乎寻常的效果。以过去思想被钻牛角尖所局限住了,而现在且反其道而行之:教我们先退出来,而退出来即视野开拓,灵感涌现也。

  

  因此,要回末归本,这一方面要由解门,就是思想上的启发;另方面要由行门,就是从禅坐中,而能去芜存菁,而能转业成智。

  

  正见与证见

  佛法最后还是要体证的;其与科学的实验,有何差别呢?

  以佛法乃有「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故很多人乃谓:佛法乃跟科学一样,都是须要实验证明的。但我说:佛法的修证与科学的实验,却大不一样也!何以故?

  

  科学的实验,都在很局限的条件下完成;故属末端尔!乃与生命.生活,隔得很远

  

  我们知道:科学的实验,多半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而实验室中还得有特殊的配备才行。甚至有的实验,还得带到外太空去实验。故这些实验,即使成功了;却无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跟生命相距非常遥远也。

  日用而不离,可离者非道也

  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必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必这地方如此,也那处所如此。不管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乃都离不开这原则也。故禅宗乃说: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既早上醒来,就跟这真理共事,也晚上睡觉时,与这真理共眠。

  

  故必日用而不离,才能谓为真理也。而须在特殊条件中,才能呈现者,便是个案而已!故真理,虽有待于觉悟,却不须要刻意去证明也。因为它既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何必再去证明呢?只为迷而不觉,而非作而后有。

  

  本末兼得

  全方位的无限

  无限.无段的焦距;有充裕的弹性空间

  

  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当很明白,我今天所讲的重点,其实只有「本末」而已!而本末者,既不可舍本逐末,也不止于回末归本而已!而是要从本演末,以至于本末兼得也。

  

  这时,生命的境界乃成为「全方位的无限」,既可以抽离得很远,作一个出世的旁观者,就像最初所用白莲花的象征一样。也可以和光同尘,作一个入世的修行人,就像最初所用台北街头的象征一样。

  

  这全方位的无限,视野既可以很深,也可以很广。就像摄影机中无限.无段的焦距一般,故能随心所欲,而变现出最完美的画面来。

  

  圣者:不用时,依然自在。若用时,更得圆满

  

  凡俗:不用时,不得自在。若用时,不得圆满

  

  在资讯社会中,云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一切事相,若不用时,能依然自在;而如果用了,倍增圆满也。反之,若不用时,不得自在;而用了,却依然不得圆满!那就没完没了也。

  

  这个讲题,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最后且用一张照片,来祝福各位「安心立命、吉祥如意」。这张照片是佛像的照片,我们看他抱着腿无所事事的样子,岂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如意呢!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悟密法 引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