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門入道
觀的定義
念佛、數息爲止門爾
止觀的界別
出離才跟證慧相應
不淨觀與慈悲觀
界分別觀
小結
觀門的方法
觀痛初門
把痛客觀化
觀死次門
以直接觀死而封殺妄念
倚天長劍
雖入真空卻非妙有
觀心法門
妄念的分類
真心像虛空
真慧是從體證而契入的
見性即入流
證無作意心才成觀慧
總結
那天在講數息時,大致已把數息從第一個層次到第六個層次─即從所謂「能所交融」而證得一心境界的過程,說明清楚了。我覺得《六妙門》中的數、隨、止,還比較好意會。至于觀門部份,在所見到的文獻資料中說得清楚明白的,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份行人雖努力研習,還真不容易明白『觀門與證慧』間的關系。理會已不可能了,更何況證得?所以今天,乃試圖以我初淺的體驗而闡述之:
觀的定義
甚麼叫觀門呢?在佛法中常提到五停心觀:所謂貪用不淨觀,瞋用慈悲觀,癡用界分別觀,散亂用數息觀,業障重者用念佛觀。
念佛、數息爲止門爾
有一點你不覺得奇怪嗎?在《六妙門》中,開宗明義即把數息認定是止門的初階。我很專心地數息,即使數到「不數而數,數而不數」而能證入一心境界。這從數息而入定的法門,再怎麼講終究是止門,而非觀門也。所以若將數息法,名爲數息觀;便很容易讓人魚目混珠,而理不清楚觀門的真義。
其次,像持名念佛,即使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而證得叁昧境界,那還只是止門,而非觀門。爲甚麼呢?因爲止門是跟定相應,而觀門乃與慧相應。所以,即使從數息而入一心境界,從念佛而證得念佛叁昧,都只是定境而非證慧也。甚至像《般舟叁昧經》所說:能念到剎那間見十方佛。那還只是定境,而非慧證也。
止觀的界別
一般人何以多將止門,說是觀門呢?因爲修止,多是從「集中專注」于某個方法或對象而入手的;所以乃把集中專注的方法或對象,而稱爲觀也。但就定義而言:不管什麼方法或對象,只要是以「集中專注」爲目的者,便皆只是止門,而非觀門也。
于是乎,我們要問:甚麼才是觀門呢?我以爲:乃須與「背舍出離」相應者,才能産生證慧的體驗。這也就說:止爲定門,以集中專注爲目的;觀爲慧門,以背舍出離爲究竟。
出離才跟證慧相應
爲甚麼說:必背舍出離,才跟證慧相應呢?爲背舍出離,主要在舍離我見、我愛也。這我見、我愛,既可以很粗,也可以很細。現粗的,且不談。而細的,乃是指我們很細微的分別意識,其被稱爲「末那識」者。
末那識乃是指我們于分別境界中,而産生的一種對立取舍。比如說「看」,不管看到甚麼,都會覺得是「我」在看─爲有我故,所以能看。或者被風吹了,也會意識到有一個被吹的我。凡夫于分別心中,時時念念都會産生一個「我能作、我能受」的意識,這就是末那識。
如數息,數到心很細,連小妄念都沒有了;卻還意識到我在數息。這「我在」的意識,其實很細。故一個人除非修定,能修到把粗妄念、細妄念都剝除了,才能真見到這更細微而被稱爲末那識的我執。所以除非在修觀當下,能把這個我執意識消除了,才能跟證慧相應。
觀念中的我執,經過佛法的聞思後,還不難厘清。但于面對境界而産生的末那識,除非經過嚴謹的修行,否則是不容易消除的。所以想真證得無我的境界,那可真是任重道遠哩!
所以真正的慧,非僅于聞思而已。其必以「背舍」爲手段,而最後能産生「出離」的體驗。于是我們再回頭,看五停心觀。既念佛或數息,乃以集中專注爲目的;故此便只能稱爲定門,而不能稱爲慧門;只能稱爲止門,而不能稱爲觀門。
不淨觀與慈悲觀
其次,再看不淨觀跟慈悲觀。既不淨觀乃爲對治「貪」也;而貪的成份中,必有一部份是由于我見、我愛所引起的。所以如真能對治貪欲,必能把相關于我見、我愛的部份亦去除掉。但能否完全去除,這就未必了(要完全消除,必透過覺悟的過程)。所以不淨觀與證慧,乃能少分相應也。
或問:在原始佛教中,不是有以修不淨觀而證果的嗎?汝雲何說「不淨觀與證慧,乃能少分相應爾」?
答雲:若在修觀前,已有空慧的基礎;則修不淨觀,猶可證慧也。反之,單單修觀,而無空慧的見地;則只能少分相應爾。
同理慈悲觀也是一樣,既慈悲觀乃爲對治「瞋」也;而瞋的成份中,必有一部份是由于我見、我愛所引起的。所以如真能對治瞋習,必能把相關于我見、我愛的部份亦去除掉。但能否完全去除,這就未必了(要完全去除,必透過覺悟的過程)。所以慈悲觀與證慧,乃能少分相應也。
這也就說,在五停心觀裏:念佛跟數息,全然不與背舍相應。至于不淨觀跟慈悲觀,則少分相應也。
界分別觀
第叁,癡用界分別觀。所謂界分別觀,就是觀這個「我」,乃是由五蘊所假合而成,故無實我、無真我。或者以觀十二入、十八界等,而來破我見、去我執、消我愛。
那界分別觀,是否全與觀法相應呢?我只能說「多分相應」,而不能說「全然相應」。爲甚麼只多分相應,而非全然相應呢?
因爲如果仍用第六意識去思惟,則不管結論如何?終究是『作意分別的心還在』。還覺得我在想;還覺得我比從前清楚多了。這左想右想,能想所想,何能翻出末那識的掌心外呢?所以再怎麼分析,四大皆空,五蘊非我。無能、無所,非作、非受。都只能說是觀慧的前方便,而不是觀慧也。
所以有人說「觀是思惟修」。其實思惟,頂多只是聞慧或思慧,連修慧都不是,更何況證慧呢?于是乎,既修止不是觀,也思惟不是觀,那什麼才是觀呢?更如何才能證呢?
其實,我前面已說過了:必以「背舍」爲手段,而最後産生「出離」的體驗,才與證慧相應。這也就說:初以消除末那的分別意識爲入道方便,而最後以證得「無作意心」或「無功用心」,才爲究竟。
小結
然而修觀,不管修那一種觀法,最初都必從「作意」而起觀─因爲如果不作意,我們就不能起觀。其次,在修觀的過程中,乃必以觀法而漸降伏此作意之心。若待作意之心全然降伏了,即能保任于觀法中而不再迷離。這即稱爲無功用心,也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觀門的方法
前之定義,似太抽象了,而難以意會。故以下我且舉幾種觀門來說明之。這些觀門,是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慢慢整理出來的;故說法可能與別人有很大的差異。
觀痛初門
首先用大家最熟悉的對象來觀,比如打坐時身體有某個部位在痛。一般人在痛的當下,就直覺地認定『痛者就是我,我者正在痛』。把痛跟我糾成一團,難分難舍。甚至會覺得:我快痛死了!其實打坐時,再怎麼痛也不會死的;但我們就是習慣把痛跟我、跟死,連想在一起。
好!現在開始修觀,觀什麼呢?乃直接觀痛去也。觀痛首先就得直接去面對痛而不求回避。既不可爲怕痛而拼命數息,也不可念佛持咒而求苟安。對于「痛」,我們只是清楚而冷靜地去觀待「它」。
把痛客觀化
這時還覺得痛嗎?當然還覺得痛!但是在觀的過程中,卻要練習把「我在痛、我怕痛」的心理,慢慢去除掉。這慢慢去除「我在痛、我怕痛」的心理,即是前所謂:以「背舍」爲手段。
這以「背舍」爲手段的練習方式是:如前念不覺而現起「我在痛」的妄念時;則後念既警覺起,馬上對治曰:「不!不是我在痛,而是它在痛!」于是既是它在痛,便與我沒什麼相幹也。過一段時間後,如「我在痛」的妄念又現起了;則既警覺起,又馬上對治。
于是乎,練習既久,這「我在痛」的妄念,就能慢慢減少以至于不起。這時,即已把痛完全客觀化:痛就是痛,而非我在痛也。
既痛就是痛,而非我在痛;則雖痛而不必苦也!一般人的苦,乃爲求不得,故苦─心求避免于痛,而不得避免。現既不求避免于痛,則已「出離」于求不得之苦也。這乃謂從背舍而出離矣!
這從觀痛而背舍的出離法門,雖不能完全降伏我愛、我慢,但至少能出離部份的執著與煩惱,故與解脫道乃能少分相應。
觀死次門
以上已說明觀痛初門,其次再說明「無常觀」。我在學佛後不久,有位老師(乃居士也)教我們無常觀。他的觀法是:先觀一個人死掉了,躺在地上,動彈不得。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我自己。我不只死掉了,並且過一段時間後身體開始慢慢變黑,變爛,變臭。觀法次第類似所謂的「不淨觀」。
我雖也很努力地去練習,結果成效很差。因爲即使把那個人觀成躺下去了,可是他卻不安份,死不了。過一段時間後,他又翻身爬起來了。我雖警覺到,馬上跟他說:「躺下去!躺下去!你已死掉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後,他又爬起來了。我雖反複練習,總不能置他于死地。我個人用觀相法門,從來沒有成功過。
以直接觀死而封殺妄念
後來在跟我師父學禅一段時間後,我卻用上另一種比這更直接的觀法。現在不用觀人死掉而躺在地上,而是在意識中直接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
但這觀法,因不是集中專注的修定法門,所以不必像念佛、持咒般地須反複念誦著它。而是當:若返觀我們有其它妄念時,才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而加以對治。比如當修觀時,卻不覺而現起:「我下個星期要去怡保!」于是既覺察到妄念之起,馬上對治曰:「既已死掉了,還去怡保幹嘛?」爲此妄想乃被對治而消除。若過一段時間後,卻起另個妄想:「我現在身體很癢哩!」「你早就死掉了,還癢甚麼!」…
《法雲灌頂 觀門入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