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觀門入道▪P2

  ..續本文上一頁

  

  這也就說,因爲我們活著,所以才有這麼多妄想好打。反之,若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則一切妄想皆雲消霧散矣!

  

  倚天長劍

  這「我已死掉」的正念,就像倚天長劍一般,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到處追殺。最後一切妄想心,一切攀緣心,一切作意心,都將被殲滅無余。這就是前所謂的「從背舍而出離」也。

  

  這觀法如用得上,在一支香裏就能把跟『我活著』有關的妄想雜念,全消除得幹幹淨淨,而能體驗到佛法所謂的空、無我或解脫的境界。

  

  雖入真空卻非妙有

  這時,再回頭省思數息修定等方法,則未免太迂回撩繞了;像用石頭壓草般地,壓了又長,長了再壓,總不能安平。何如用劍,連根鏟除呢?

  

  但這觀法,就已究竟了嗎?至少以大乘所謂真空妙有的境界來看:只入真空,未出妙有,故未究竟也。于是乎,我們乃必再修第叁種觀法。

  

  觀心法門

  此謂「觀心法門」者,卻非欲將心,觀成什麼形相。反倒是當返照妄念之起,而即以截斷。以這樣,觀之又觀,斷之又斷,最後終能把粗妄念跟細妄念完成消除。

  

  妄念的分類

  依我個人的經驗,妄念大概可分作幾大類:第一屬于身體之外的境界,即五塵也。這部份的妄念,以較粗故可以很快消除。第二是跟身體有關的覺受,這一部份如仔細檢點,也可漸漸消除。第叁是意識紛飛,包括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者較粗,而現在者較細。甚至妄念中,還包括剛才所說:覺得有一個能作、能受的我。這些其實都還是妄念,只是爲更深細的妄念爾。因此我們也一樣用「返觀截斷」的方法,而把這些妄念完全消除。消除到最後,『一念不生全體現,光明寂照遍河沙。』即能體會到佛法所謂的真心境界。

  

  真心像虛空

  真心與妄識,如何鑒別呢?如《楞嚴經》所謂:『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故若是妄識者,乃如旅客,有來有去。反之,既真心者,唯不動爾。

  

  問:既真心不動,能分別否?答:雖分別,仍不動也。

  

  以妄識分別境界,就像坐在奔馳的火車上,而外觀窗外的景物。這時既景物在動,也觀者在動;所以很難確認真相爲何?而用真心返照萬物,卻如于虛空中俯視大地,高山狹谷,無不明了。

  

  這時既能夠看,也能夠聽;只是不再起「我在看、我在聽」的妄想爾。同樣,對于境界,也知有大小形色之差異,只是不再取此舍彼,而妄加幹涉爾。雜念自現起,也自消逝;而不再起「我想、我不想」的分別作意。

  

  這時心像虛空,包納萬物。而身體、塵境、妄想雜念,就像虛空中的雲。雲盡管東飄西蕩,虛空還是如如不動。這時作意分別的妄心雖消逝無余,而種種緣起的境界反更清楚明了地映現在無爲的寂照中。

  

  于是乎,我們再來檢點「雲何從背舍而出離?」以返觀妄念而截除之,即是背舍也。最後,能證得「一念不生」的無心境界,即是出離也。而此之出離者,不只能證得真空境界,也將成就性相不二、理事無礙之妙有境界。

  

  真慧是從體證而契入的

  以上不管「出離或真心」,都是當從修行的體證去契入也。所以如你體驗到了,就自個明白。不然我再怎麼費盡口舌,終究是畫餅不能充饑爾。

  

  我覺得目前的佛教學者,都傾向于用思惟的方式來理解佛法。于是乎,對必須體證才能究竟明了的真如境界,便無法契入。這不是爲「真如不了義」故,而是爲「證量不足」爾。

  

  這也就說:真正的觀慧成就,必須把作意心,那細微的我執習氣全掃除了,才能契入。否則只用思惟方式說這個我如何地假;但于面對境界時,卻一切依然故我,還是執著得很。

  

  見性即入流

  而真有體驗者,即使一言不說,即使不刻意降伏,他終將漸漸消除我執而契入于解脫境界。

  

  或問:見性後,還會退失嗎?

  

  答曰:性乃不動,故真見性者即不退失矣!但此之謂不退失者,乃是就理而言。若就所證的境界而言,便不免于出觀或下座後,即退失矣!于是才有所謂「悟後啓修」,而去保任也。

  

  其實,這時說他「是否退失」?乃牽涉到個人對退失不同的定義。但至少對已見性者而言,他終將很快回到正路,而繼續邁向解脫的大道。所以就長期來講,他已入流了。

  

  爲何稱爲入流呢?就像丟一塊木頭而入河裏。于是乎這塊木頭終將順著水流而沒入大海。這也就說:只要真見性後,便遲早會入解脫的大海。

  

  證無作意心才成觀慧

  總結以上所說:所謂觀慧,既非聞所成慧,也非思所成慧。故于禅坐時,用第六意識去思惟「十二因緣、諸法無我」的道理,即使怎麼觀、怎麼想,其實離觀所成慧還遠得很哩!因爲這時第七意識的我執作用,仍梗梗常在。故除非再用想通的道理,用以追殺一切妄想雜念,一直到所有「能所對立,心物隔劾」的微細妄想都已掃蕩盡絕,這時才能與慧證相應。

  

  對于這一點,很多書其實都沒交待清楚。所以若問:十六行觀中,從呼吸去觀無常、無我;但必觀到什麼境界才能解脫呢?難道像我這樣坐著想一想,就能解脫嗎?在原始佛教中一向強調:必定慧等持,才能解脫。否則連細微的妄想,都檢點不出來,更遑論去調伏它。若細微的妄想都不能降伏,連入定都不可能,更何況證慧呢?

  

  而修定,即使能降伏細微的妄想,但初以集中專注爲導向故,便只能證得忘我的境界,而不能體驗無我的滅谛。而修觀,既初以背舍出離爲導向,又能降伏細微的妄想,故最後能證得無我的境界。

  

  總結

  這也就說:必降伏一切作意心、功用心與末那識,才能跟真正的觀慧相應。于是乎,再回頭看《六妙門》中的「還與淨」,便不難理會。所謂「還」者,即「還到源頭」。能從見性而證得真如心,即已還到諸法之本源。而既已消除末那之染汙,且又還到諸法之本源,那當然就是淨而非染了。

  

  總之,「觀、還、淨」,都是唯證相應爾,而非僅用意識便能思惟理解的。故對真有體驗者,講來講去,只益戲論,而徒爲瓜葛爾;而對未體證到者,卻是畫餅也充不了饑的!

  

  (二○○○年十月十六日講于馬來西亞、太平的僧伽共修班,由釋繼哲整理)

  

《法雲灌頂 觀門入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