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云灌顶 观门入道▪P2

  ..续本文上一页

  

  这也就说,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才有这么多妄想好打。反之,若提起「我已死掉」的正念,则一切妄想皆云消雾散矣!

  

  倚天长剑

  这「我已死掉」的正念,就像倚天长剑一般,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到处追杀。最后一切妄想心,一切攀缘心,一切作意心,都将被歼灭无余。这就是前所谓的「从背舍而出离」也。

  

  这观法如用得上,在一支香里就能把跟『我活着』有关的妄想杂念,全消除得干干净净,而能体验到佛法所谓的空、无我或解脱的境界。

  

  虽入真空却非妙有

  这时,再回头省思数息修定等方法,则未免太迂回撩绕了;像用石头压草般地,压了又长,长了再压,总不能安平。何如用剑,连根铲除呢?

  

  但这观法,就已究竟了吗?至少以大乘所谓真空妙有的境界来看:只入真空,未出妙有,故未究竟也。于是乎,我们乃必再修第三种观法。

  

  观心法门

  此谓「观心法门」者,却非欲将心,观成什么形相。反倒是当返照妄念之起,而即以截断。以这样,观之又观,断之又断,最后终能把粗妄念跟细妄念完成消除。

  

  妄念的分类

  依我个人的经验,妄念大概可分作几大类:第一属于身体之外的境界,即五尘也。这部份的妄念,以较粗故可以很快消除。第二是跟身体有关的觉受,这一部份如仔细检点,也可渐渐消除。第三是意识纷飞,包括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者较粗,而现在者较细。甚至妄念中,还包括刚才所说:觉得有一个能作、能受的我。这些其实都还是妄念,只是为更深细的妄念尔。因此我们也一样用「返观截断」的方法,而把这些妄念完全消除。消除到最后,『一念不生全体现,光明寂照遍河沙。』即能体会到佛法所谓的真心境界。

  

  真心像虚空

  真心与妄识,如何鉴别呢?如《楞严经》所谓:『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故若是妄识者,乃如旅客,有来有去。反之,既真心者,唯不动尔。

  

  问:既真心不动,能分别否?答:虽分别,仍不动也。

  

  以妄识分别境界,就像坐在奔驰的火车上,而外观窗外的景物。这时既景物在动,也观者在动;所以很难确认真相为何?而用真心返照万物,却如于虚空中俯视大地,高山狭谷,无不明了。

  

  这时既能够看,也能够听;只是不再起「我在看、我在听」的妄想尔。同样,对于境界,也知有大小形色之差异,只是不再取此舍彼,而妄加干涉尔。杂念自现起,也自消逝;而不再起「我想、我不想」的分别作意。

  

  这时心像虚空,包纳万物。而身体、尘境、妄想杂念,就像虚空中的云。云尽管东飘西荡,虚空还是如如不动。这时作意分别的妄心虽消逝无余,而种种缘起的境界反更清楚明了地映现在无为的寂照中。

  

  于是乎,我们再来检点「云何从背舍而出离?」以返观妄念而截除之,即是背舍也。最后,能证得「一念不生」的无心境界,即是出离也。而此之出离者,不只能证得真空境界,也将成就性相不二、理事无碍之妙有境界。

  

  真慧是从体证而契入的

  以上不管「出离或真心」,都是当从修行的体证去契入也。所以如你体验到了,就自个明白。不然我再怎么费尽口舌,终究是画饼不能充饥尔。

  

  我觉得目前的佛教学者,都倾向于用思惟的方式来理解佛法。于是乎,对必须体证才能究竟明了的真如境界,便无法契入。这不是为「真如不了义」故,而是为「证量不足」尔。

  

  这也就说:真正的观慧成就,必须把作意心,那细微的我执习气全扫除了,才能契入。否则只用思惟方式说这个我如何地假;但于面对境界时,却一切依然故我,还是执着得很。

  

  见性即入流

  而真有体验者,即使一言不说,即使不刻意降伏,他终将渐渐消除我执而契入于解脱境界。

  

  或问:见性后,还会退失吗?

  

  答曰:性乃不动,故真见性者即不退失矣!但此之谓不退失者,乃是就理而言。若就所证的境界而言,便不免于出观或下座后,即退失矣!于是才有所谓「悟后启修」,而去保任也。

  

  其实,这时说他「是否退失」?乃牵涉到个人对退失不同的定义。但至少对已见性者而言,他终将很快回到正路,而继续迈向解脱的大道。所以就长期来讲,他已入流了。

  

  为何称为入流呢?就像丢一块木头而入河里。于是乎这块木头终将顺着水流而没入大海。这也就说:只要真见性后,便迟早会入解脱的大海。

  

  证无作意心才成观慧

  总结以上所说:所谓观慧,既非闻所成慧,也非思所成慧。故于禅坐时,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十二因缘、诸法无我」的道理,即使怎么观、怎么想,其实离观所成慧还远得很哩!因为这时第七意识的我执作用,仍梗梗常在。故除非再用想通的道理,用以追杀一切妄想杂念,一直到所有「能所对立,心物隔劾」的微细妄想都已扫荡尽绝,这时才能与慧证相应。

  

  对于这一点,很多书其实都没交待清楚。所以若问:十六行观中,从呼吸去观无常、无我;但必观到什么境界才能解脱呢?难道像我这样坐着想一想,就能解脱吗?在原始佛教中一向强调:必定慧等持,才能解脱。否则连细微的妄想,都检点不出来,更遑论去调伏它。若细微的妄想都不能降伏,连入定都不可能,更何况证慧呢?

  

  而修定,即使能降伏细微的妄想,但初以集中专注为导向故,便只能证得忘我的境界,而不能体验无我的灭谛。而修观,既初以背舍出离为导向,又能降伏细微的妄想,故最后能证得无我的境界。

  

  总结

  这也就说:必降伏一切作意心、功用心与末那识,才能跟真正的观慧相应。于是乎,再回头看《六妙门》中的「还与净」,便不难理会。所谓「还」者,即「还到源头」。能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即已还到诸法之本源。而既已消除末那之染污,且又还到诸法之本源,那当然就是净而非染了。

  

  总之,「观、还、净」,都是唯证相应尔,而非仅用意识便能思惟理解的。故对真有体验者,讲来讲去,只益戏论,而徒为瓜葛尔;而对未体证到者,却是画饼也充不了饥的!

  

  (二○○○年十月十六日讲于马来西亚、太平的僧伽共修班,由释继哲整理)

  

《法云灌顶 观门入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