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評月溪法師的《大乘絕對論》▪P2

  ..續本文上一頁再來檢視月溪法師的圖表,便很容易打通其中的關節。大致而言,其所謂的「我執、法執、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即是「受、想、行、識」之異名。于是乎,爲以「受」爲「我執」故,乃稱之爲「主觀唯物論」。名唯物論者,乃爲從外五塵的觸,才有受也。至于既唯物者,又何以名爲主觀呢?殆爲有「執著」者,皆主觀分別也。

  

  

于是乎,既從觸受而生愛取有。故乃以閉五根、絕五塵,而爲修行入道之方便也。至于這歸那一乘呢?既其膚淺無以下之,當只能名其爲「小乘」爾。但是此「小乘」,與原始佛教中之聲聞乘,得證阿羅漢者,何啻于天淵之別?

  

  

其次,其何以將「想蘊」異名爲「法執」呢?蓋爲意根所對塵,爲法塵也─而此法,與佛法的法,還是天淵之別哩!于是乎,以法屬內塵故,名之爲「主觀唯心論」。而這當歸那一乘呢?既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名之爲「中乘」也。但是此「中乘」,與原始佛教中之緣覺乘,有何幹細呢?真是風馬牛不相及爾。至于更硬套入「十二因緣」的範圍,也只道是「此地無銀叁百兩」,正昭示其還是食古不化者也。

  

  

第叁, 何以「一念無明」即是「行蘊」,而「無始無明」即是「識蘊」的異名呢?在書中有『故無始無明爲能緣,而一念無明爲所緣;無始無明爲靜的根本,而一念無明爲動的枝末。 無始無明自無始以來便是昏暗冥漠、無知無覺,但它隱伏著知覺之種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後,遂生出一念。此一念之發動,即是思惟感覺之開始。(第63頁)』

  

  

或問:那「空執」又是什麼呢?答:如印度外道以修「無想」等定,而入于「四空定」中。此時心意的作用完全息止,故如枯木頑石般地昏昧不靈。但此與般若大乘的「空」,又有何關連呢?全然是鬼扯的蛋。而這時心物合一了嗎?既如枯木頑石般地昏昧不靈,雲何稱爲合一呢?

  

  

以上已大致解開「四乘教法」神秘的帷幕,則我們也只能歎說:這只算是張冠李戴,而徒惑人眼目而已!那有什麼新鮮的佐料。至于更詳細的解剖,則有:

  

  

八識乃非根本無明

  

其一再強調,應穿透無始無明之暗地,而到達光明之家鄉。但對何爲無始無明,卻錯認盤星矣!在諸經論中皆謂「我見」爲根本無明。而造業者,乃末那識也。而其竟謂「識蘊」爲無始無明,並且以第八識爲「總經理」,第七識主出納爾(頁48)。這是個蠻嚴重的錯誤,在唯識中乃謂:第八識以無覆無記故,能受熏、能儲藏種子。或曰:雖恒而非審。故第八識不起分別之作用,乃是衆所公認者。而不起分別之作用者,雲何擔得「總經理」呢?

  

  

其雲何犯此大錯?也只爲欲將「無明」,硬區分爲「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爾。無明就是對理事的不明,不必更區分爲靜的體或動的用。譬如誤以草繩爲蛇爲無明,其中何者是靜之體,何者爲動的用呢?其又將「無始無明」诠釋爲相對界中的第一原因(頁302)。這第一因未免下得太唐突了吧!衆所周知,佛法是不認定有「第一因」的,而西洋哲學中的第一因,都是就「本體」而言。然無始無明若是本體者,則雲何能破之?或曰:其只是相對界中的本體爾!則既相對界中,雲何能名爲本體的第一因呢?這又是張冠李戴、穿鑿附會的結果。而如果連根本無明的相貌、住處,都搞錯了,他還能破除無始無明嗎?譬如子彈,都瞄錯了目標,而能力克強敵,那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于是以把行蘊的無始無明,勿認爲識蘊中的無始業障習氣,遂有:『達摩面壁九年的故事:其實達摩是早已明心見性,大事已了之人,無須再修行用功。倘若仍須修行用功,則不是悟後的人了。(頁181)』悟後仍須啓修,這是衆所共認的。如沩山靈佑禅師公案中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其次,其又雲:『如果是破無始無明,則只有一次破,不能一分一分的破。譬如人只有一個頭,砍掉了就沒有,不能再砍。法身亦是整個的,沒有證法身時,一點不相幹。已經證了,則當下便得法身,實無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頁101)」』這也是將末那的悟破,錯認爲是識蘊全淨化的結果。如《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于是乎,因次第盡者,而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又有何不可呢?

  

  

頓悟與漸修

  

悟是頓了,這雖是禅宗所公認的;但能否一悟徹底,倒是個大問題。綜觀公案中的祖師們,都是多年行腳參方,才漸次徹底,而非一悟便了的。如趙州禅師,于沙彌時即已頓悟;卻于八十歲時猶行腳,且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故漸修者,實包括悟前的禅觀與悟後的保養聖胎。而漸修雖日用生活間,也可修;但還是以禅觀最直接有效。所以若謂『大乘禅法最反對「靜坐」及「冥想」。(頁81)』這也只是瘋狗亂咬人而已!

  

  

至于『印度佛像則是受希臘雕刻的影響,在佛陀時代的佛像是以健美莊嚴聞名于全世界的。眼睛多是張開著的,表示他永遠正視著現實,毫無「閉目冥想」逃避世界的企圖。雲崗龍門的造像,亦是這種作風。至于「閉目冥想,靜坐不動」的佛像,乃是元明以後佛教日就哀微時期的作風,是修行方法錯誤的結果。(頁181)』我對佛教藝術史所知有限,不敢妄以史實憶度。但是既說『印度佛像則是受希臘雕刻的影響』則表示初期的印度佛像,並非道地的佛教風格。故是否健美,乃與佛法、甚至禅法了不相幹。至于『雲崗龍門的造像,亦是這種作風。』雲崗龍門的造像,那是爲五胡亂華,故適應胡人的口味爾;也與漢地文化了不相幹。你不要再胡說了吧!

  

  

絕對的境界

  

至于他一再歌頌贊歎的絕對範圍,又是什麼境界呢?『因此我們就可以確信,有一種適合救度這個時代的衆生的新宗派要出現,這是必然的發展。(頁143)』『其生活乃一種新的生活,較以前豐富萬倍─或不止萬倍。其快樂實非夢想所及。(頁30)』『相對界曰:「我有動有靜。」而絕對界則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生有滅。」而絕對界則曰:「我有真如。」(頁53)』『這時,一切皆由自己絕對的本能來作主。絕對的本能站在他的司令臺上發揮絕對的命令,使整個宇宙在一句口號之下,變成完全的絕對。(頁137)』『而佛則是絕對宇宙之主人。(頁138)』『「空」,應作絕對解。此絕對自己原因,乃不爲他物所動,而能轉他物。(頁157)』

  

  

以上文句,全是截錄出來的,我不想再花費時間、精神來批判它。因爲既是絕對的,則我只既不敢恭惟,也不敢領教哩!

  

  

總結

  

以上對于《大乘絕對論》的評判如此。至于對法師本人的評價如何呢?大致而言,他在禅修上是有「相當體驗」的人,但是這體驗是否就見性了?抑是否就徹悟了?這就有待更多的行家來堪驗。

  

  

但是他卻由此欣喜若狂,躊蹰滿志。觀其「四乘教法」的思想架構,乃與他的禅修經驗有密切關系。其所謂「空執」者,即是參鐵岩所問:「我今將妄念斷盡,不住有無,是明心見性否?」岩曰:「否!是無始無明境界。(頁16)」于是遂將此「妄念斷盡,不住有無」的境界,標示爲「大乘」。而將體驗時的絕對境界,直許爲「最上乘」,其實這就已很誇張了!

  

  

然而他猶不自足,便更將我法二執,拘禁其中,而貶爲中小二乘。于是遂有『無色界諸天則爲得羅漢者所達之境。二十八天之盡頭,即無始無明境界是也。一般修行者到達此境之後,或廢然而返,或裹足不前。或誤認爲真如之域,小乘是也;或誤認爲宇宙之體,道家儒家是也。(頁29)』這種說法,不只狂妄大膽,更且無恥下賤。阿羅漢已出叁界,這是大小乘佛法所共認可的。你憑什麼說猶在無色界中呢?道家儒家何曾意識到有叁界、四禅天、四空定,這回事呢?你之所以不憚削足適履者,也只爲迎合那畸形怪樣的佛學架構。

  

  

而這猶不知足,更且道『「我執」本身産生了「法執」;「法執」勢力增長成熟,便把「我執」否定了。「法執」本身又産生了「空執」,又是矛盾;「空執」勢力增長成熟,又把「法執」否定了。如果再升上去,把「空執」否定,便達到絕對了。(頁149)』及『最後利用「一念無明」本身,否定了「無始無明」而進入絕對。一達絕對,便無可再否定,一切皆被肯定了。(頁158)』這又是那一種辯證法呢?既黑格爾不曾這麼說,也馬克斯絕不會點頭。所以你只能向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升鬥小民,賣弄你的辯證法。而不敢向馬祖道一、黃檗希運禅師等面前诋诂。否則我敢保證,你一語未了,狗嘴早就被打爛了。

  

  

看他這麼豪情壯志、熱情洋溢,其也只是爲熱昏頭了的關系。『《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人或疑此則記戴爲捏造者,現已收入《續藏經》中,疑雲遂釋。(頁84)』因何已被收入《續藏經》中,便能證明此經不假呢?難道是經過佛的認可,才收入《續藏經》中的嗎?說得更明白一點,「豪情壯志、熱情洋溢」也只是以無始無明爲父,一念無明爲母,而拳養出來的私生子。這也是你所說「否定未盡,便欲肯定」的結果。

  

  

在《楞嚴經》中有五十陰魔,勸你多觀照反省,否則出家參禅最後卻變成魔子魔孫,多不值得。也許你還有一點自知之明,故曰『魔和佛同是宇宙的精英,魔被當做是菩薩教化衆生的化身。(頁138)』如果你真的樂此不疲,那我也無可奉告。

  

  

最後,『智者大師,我們可尊他爲「時之聖」,然而我們不願「上當」。(頁193)』我覺得迷悶,爲何在大乘八宗中,其獨以對天臺宗評價最低,措詞最劣?最後,我終于參出來了,原來他「四乘佛法」的架構,就是仿照天臺「藏、通、別、圓」的架構而量身訂製的。真是「抱贓喊賊,殺人滅口」哩!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你既有量度,尊智者大師爲「時之聖」者,我也不小氣,封你爲「時之勇」者吧!但是要沖鋒陷陣,要百折不悔,或暴虎馮河,或羝羊觸藩,你自個去吧!我們是不願「奉陪」送死的。

  

《法雲灌頂 評月溪法師的《大乘絕對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