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月溪法师的《大乘绝对论》
引言
四乘概说
五蕴皆空
圆觉四相
转识成智
张冠李戴
八识乃非根本无明
顿悟与渐修
绝对的境界
总结
引言
余闭关山中,少近世事;不意却于临出关之际,接到不知是那位善心人士所惠赠一书,其名为《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着,圆明出版社编辑。略为流灠过后,且有不少感慨,今聊记于此,以供有兴趣者参阅。以下所引文句页码,乃以圆明出版社的书本为准。
四乘概说
综观书中,月溪法师的中心思想,乃是四乘教判。此在书中有个图表(页339):
小乘 | 中乘 | 大乘 | 最上乘 |
我执阶段 | 法执阶段 | 空执阶段 | 实相阶段 |
主观唯物论 | 主观唯心论 | 心物合一 | 非心非物 |
相对范围:四谛 | 相对范围:十二因缘 | 相对范围:六波罗蜜 | 绝对范围 |
一念无明 | 一念无明 | 无始无明 | 真如佛性 |
声闻:断六根 | 缘觉:断一念无明 | 菩萨:破无始无明 | 佛:万德圆满无修无证 |
相信这个图表,不只对未学佛者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对已饱读佛书者,也是唐突莫测的。但如对作者上下文意,稍加思索,便不难解开其本来面目。
五蕴皆空
在原始佛教中,所确切申述的教理与行证,不外乎从观五蕴皆空,而断我见,故得证初果。其次,从断我见的基础中,更而降伏贪瞋业习,得证二果。若更进而断尽贪瞋业习,则得证三果。最后待我慢痼习,全断尽无余,则证阿罗汉果也。于是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而五蕴者,乃色、受、想、行、识。以五蕴中,色蕴最粗重;故众生中,执身外之物,或执自己色身,以为我者,乃最肤浅之我见也。其次,以触受、感知为我者,乃次肤浅之我见也。其三,能以思惟、造作、取舍的想蕴为我者,虽仍是凡夫众生;但已是凡俗众生中之佼佼者矣。至于行蕴与识蕴,因相当微细故,一般人已不易觉知,更遑言执之为我。除非在较深细的禅观里,才能去察觉、省思于行蕴与识蕴的存在。至于应如何才能将之断除灭尽?这是凡夫外道所不可能瞭知的!故其修行用功,充其量只能将之安伏不动,而入无想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便错以为已解脱矣!其实生死的根本元在,譬如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定力退失,行识乍起,便又生死轮回去也。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再三申述原始佛教之解脱道者,乃为这是大小乘的共法。而只有从这共法去修行的法门,才是佛法。否则,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便失去一切评断的标准。
圆觉四相
由是于大乘的《圆觉经》,其〈净诸业障菩萨章〉中说到: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如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以上四相、四颠倒的说法,似与原始佛教的观五蕴皆空,文句不同,其实意旨仍类同也。概《圆觉经》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尔。所谓「证取,方现我体」,即谓以觉受者为我。其次,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这如西方笛卡儿所倡「我思,故我在」,其不以所思者为我,乃以能思者为我,故还不出想蕴的范围。再次,所谓众生相者:「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行蕴与想蕴,皆为意识的作用,也都存有「我见」的污染。但想蕴较粗,故易于省思察觉;而行蕴较细,故不易省思察觉。然行蕴虽细,如根伏土里,却是想蕴枝叶的根源。至于识蕴,乃寿者相:「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在唯识学里,乃以识(即第八识)为生死之命根。
转识成智
在唯识学中,说到众生有八识,即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前五识,又名五俱识。第六识又名现识、显了识。第七识又名末那识,即污染之意。第八识,又名为藏识与阿赖耶识。
其实前五识,即是受蕴也。何以故?从五根而有触受。第六识即想蕴也,何以故?从显了意识而现起记忆、思惟、分别之作用也。第七识即行蕴也,何以故?从俱生我执而起污染,从污染意识而取舍造业也。第八识即识蕴,何以故?从取有业,此业乃熏习成种子而含藏于阿赖耶识中。
故唯识学中说到修行法门,乃转四识成四智,其实这还不出观五蕴皆空的范围。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即谓欲转识者,得先由『闻思』中,首破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执。然后再于禅观中,断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若我执、我慢全断无余,即已证阿罗汉果。然虽生死已了,却还有无尽的尘沙细惑─即存藏于阿赖耶识中的业习种子,还待净化,故修行还未圆满。(注:阿赖耶识中业习种子的净化,虽从学佛修行时,即已有所净化。但即使已证阿罗汉果,却仍未净化了也。)
然即使修行还未圆满,却不必有什么担忧。因为既生死已了断,当不可能再退转;且于无功用心中,由般若之法力故,自将趋向于圆满。
张冠李戴
从以上的根本教理,…
《法云灌顶 评月溪法师的《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