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黃巢過後,還收得劍否?▪P2

  ..續本文上一頁份子,率以謙讓爲德,則其他人也受影響;于是溝通起來,便順遂得多。反之,若其中有一份子,乃競以計較爲務,則其他人受其影響;于是溝通起來,便困難多了。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願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能倡以謙讓作表率;而非以計較、惡霸、孤立、獨行,而爲「始作俑者」。

  

  前已說到:人與人間的競爭豪取,猶如在蝸牛角上,競長較短。但不意間,老天爺一揮手,卻把整只蝸牛給砸碎了。所以既爭不得什麼大餅,何不謙讓、隨和些呢?

  

  從佛法因果的角度來看世間,愈惡性競爭只將使彼此更貧乏而已!而謙讓、隨和、布施,反才是培福的根本。所以或從整體的考量,或從長遠的關照,都不當作無謂的斤斤計較才是。願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不只能迅速有效,而且乃皆大歡喜。

  

  珍惜與感恩

  每次在災變之後,不管政府或民間團體,總是以「救人一命」爲最優先的課題。故即使動用再多人力、物力,只要能于斷垣瓦礫中,再撿回一條人命,便是無上的安慰與欣喜。但是我也不得不感歎:爲何總得到瀕臨死亡的地步,才有人刻意關照呢?

  

  事實上,很多災變,都牽涉到人爲因素。所以若平日只唯利是圖、草菅人命;而等災變發生時,再來忙著兔死狐悲、清理善後;有誰真相信他們的善心呢?

  

  而即使好不容易才撿回的人命,是否又被珍惜了呢─既被自己珍惜,也被社會大衆珍惜呢?我敢說:當他不再成爲新聞焦點時,即不再被社會珍惜。當災變的印象已漸漸模糊時,他也不再被自己珍惜。

  

  所以何時才知當珍惜生命呢?唯待已瀕臨死亡的關卡。否則,既不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曾珍惜著別人的生命。

  

  或說:「你這話,未免言過其實,我們何嘗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嘗不珍惜別人的生命?否則何必每天忙著討生活呢!」

  

  答雲:「我不認爲貪生怕死,就是珍惜生命。所謂珍惜生命者,當積極有效地發揮生命的功能!」

  

  問曰:「當發揮生命什麼功能呢?」

  

  答雲:「既不確認當發揮生命什麼功能,難怪其不能珍惜生命!」

  

  學習與奉獻

  關于何爲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發揮生命的功能?這本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而在此,我也不想引用高深的佛學,或俐落的禅法,而將境界標得太玄。

  

  我相信秉「學習與奉獻」,來作爲生命的目標,對一般人而言,應是切宜的。所謂學習者,既學習知識、技術,更學習智慧、解脫。至于奉獻者,乃從互動中,共完成人格的成長、智慧的成熟,以及慈悲的應現。于是在不斷地學習與奉獻中,生命乃得以更崇高、更壯闊、更落實、更袒然。

  

  問曰:「前既謂早粉身碎骨矣,何用劍爲?現爲什麼又標舉這麼多呢?」

  

  答雲:「也不妨礙吧!雖不貪生怕死,但何妨隨當下的緣而善巧施爲!」

  

  所以除非已確認生命的意義,並積極去努力,人才能真珍惜其性命的存在。于是從珍惜生命的存在,故並將珍惜、感念一切相關的善緣。所以現代人大都只消極地貪生怕死,而非積極地珍惜生命。故除非已瀕臨死亡的境地,人乃多醉生夢死而已!于是在大地震後,我們不只得重建家園,也得重新檢點心田。否則徒爲辛苦地撿回生命,卻不能善加利用,則何必多此一舉呢?

  

  最後說到「感恩心」,在斤斤計較、唯利是圖的工商社會中,能夠油然發起感恩心者,真不可思議也。然若斤斤計較、唯利是圖,乃爲增加我們的富足;但既以對立、挑剔、抗爭、抱怨的心態,則即使多占得一些財産,其實也只讓人更加貧窮而已!

  

  因富足未必占有,占有未必富足。占有是外在的形勢,富足是內在的充實。若能如古人所謂「與天地並生,與萬化合一」才是無上的富足。所以若能時時提起感恩之心,雖孑然一身,兩袖清風,還是比那些貪婪不仁者,富足多了。

  

  或說:「在災變過後,能不抱怨,已是難能可貴了,還要我們感恩什麼呢?」

  

  答曰:「如古人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交關,非常人所知。至少,能常存感恩心者,乃能轉禍爲福。」

  

  人定勝天

  古來多謂「人定勝天」,然人如何能勝天呢?現代人以爲科技愈發達,便能勝天也。事實上以科技而圖勝天,絕是不可能的,環境保護的問題早說得明白了;尤其在遭逢大地震這種慘事後,人才更體會到人類原還是如此的渺小。

  

  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乃將還謂「人定勝天」也。或問:「既科技已不能勝天,更憑何而能勝天呢?」答曰:「憑智慧道德也!」

  

  因爲所謂「天」者,也不過衆生的「共業所感」而已。故若衆生修福向善,自感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反之,若爲非作歹,目無法紀;則天降夭孽,五谷不收。從共業所感的道理看世間,則人命長壽,非僅是醫藥發達的緣故;風災地變,也非僅是氣象的緣故。雖共業的趨勢,無法用科學予以量度,但人心若善,自轉娑婆爲淨土;人心若惡,難免天災複人禍。

  

  所以在災後的複健中,人心的調理才是最深切而長遠的課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終無有甯時。以上僅提出個人的建議,唯願斟酌而善運用之。

  

《法雲灌頂 黃巢過後,還收得劍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