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
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
格式與僵化
陰極必反
叁世輪回
晝往夜來、春秋更替
生涯規畫
超薦的作用
忏悔、發願
觀空與無分別智
逆轉的程度
觀有與妙淨明心
破哇法
安樂死
生離死別
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
雖人都心知肚明「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終結。然以人們唯以「負面價值」來認定死亡故,死乃成爲人人所避諱者,誰也不願多去談它;所以死亡終成爲千古習俗中所最禁忌者。
目前因文明的演進,死亡雖不再成爲人人所避諱禁忌者,而有「死亡學」的興起。但人還唯以「負面價值」來認定死亡的意義,故也只能消極地去面對與承擔。因此對于死亡,還是避之唯恐不及;尤其醫生與家屬對于垂危病人的態度,更乃停留在「能多延續一分一秒,則當不計代價,而予以救治。」事實上,如我們能從另個角度,來確認死亡的正面價值,則前述的急救卻成爲「不仁道」也。死亡有何正面價值呢?以下試依生死的交替與陰陽的消長而說明之:
格式與僵化
在生命過程中,雖有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之變異。但大致有一明確的趨勢─那就是愈來愈陷入于格式與僵化。
此格式與僵化的趨勢,又可分別從身與心的遞變中,而予以確認。以下先檢視身的格式與僵化。初生的嬰兒,皮膚密致,骨胳柔軟。故雖嬌弱,其實寓有最大的彈性生命。而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外型模樣乃被漸漸確認。而當漸被確認時,即失去原有的彈性空間也。
當人過了青春期後,外表雖已定型,而被人們期許爲「成人」也。但如從另一個觀點來說,也可說是已被「格式化」了。尤其從青春期而過壯年期後,皮膚乃愈松散,骨頭更加硬脆,而病也逐漸增多矣!小孩受過傷,甚至折了骨,都能很快痊愈。而中年過後,傷或病便不是那麼好料理的了。
尤其到了老年,眼不明,耳不聰,筋骨乏力,頹萎多病。生命的機能何以消殘殆盡?乃爲已格式僵化得太厲害了。所以「老」是人生八苦之一。
以上所說,身之逐漸格式僵化,相信多數人都能確認無疑。其次,再檢視心的格式與僵化。
我們從小就不斷地學習知識與技術,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然學習雖使我們具備更大的能力,以應對世事。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免讓我們的心智,逐漸格式與僵化。這如我們比較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子民,便可更明了。爲何在同一地區、同一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思考模式、性情嗜好,總多類同呢?爲被學習所格式化故。尤其當步入社會,而謀取職業時;又進一步,而被職業所格式化。
記得在水泥廠工作時,曾與一位同事閑聊。我問:「你何以就讀于機械系呢?」他說:「其實是照聯考分數而分發的!」我再問:「那你又何以任職于水泥廠呢?」他再答:「其實也是在謀職的過程中,而應現的!」更問:「你既對此公司的待遇不滿意而圖謀高就,那你准備改那一行呢?」他答:「我還能改那一行呢?目前我只對水泥的生産較爲熟悉,所以我若離職,也只能轉往另一水泥廠吧!」
他說過後,面不改色,似乎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而我聽了,卻有無限的感慨!你看,不管是就讀于機械系,或任職于水泥廠,初都不是他刻意選擇的。而一再隨緣牽就的結果,卻唯使他的生命空間愈來愈局限。
他其實並不是什麼特例,而是芸芸衆生中的典型。所以人在生命過程中,心乃被學習、職業、經驗、習慣等不斷地格式化。于是人愈老,乃不得不愈局限與僵化。
所以有所謂「老頑固」─人老了,心智總偏向于守舊與封閉。這是他們選擇的結果嗎?其實,從生命不斷被格式化的過程來看,乃不得不然。這就如同身體的老化,雖非人所意願,卻也誰都不免!
于是既身心都不斷地格式與僵化,這生命也就愈來愈成爲自己的負擔,成爲社會的負擔。
陰極必反
以下我們用陰陽消長的道理,來更評定、確認死亡的意義與價值。以陽者爲動,陰者爲靜;陽者生能,陰者死所。故我們且將初生時,生命具有無限的可塑性者,標示爲陽。而將老朽時,生命已盡被格式與僵化者,標示爲陰。故生命的過程,可說是從陽極而漸消,以至于趨向于陰極。
故有謂「物極必反」者,生命若已格式、僵化到極點,乃將有一大逆轉。而逆轉後,卻是使從陰極而歸向陽極也。于是乎,以歸向陽極故,生命乃重具有無限的可塑性。
這「陽消陰長」與「陰極必反」的程序,總加起來,才是一個生命完整的周期。如以「太極圖」來看,從陽盛而陰長,到陽盡而陰極,只是「太極圖」的前半部而已;故唯再加上從「陰消而陽長」與「陽極必反」的後半部,才成完整的一體。
叁世輪回
所以人對生命的定義,其實是錯誤的。爲人只將從初生到衰老的前半段,界定爲生命的全體,而遺棄于後段從死亡以再生的部份。所以死亡,乃不得不被避諱成禁忌。事實上,從生命不斷被格式與僵化的過程來看,死亡卻是解脫。而從經大逆轉,以使生命重具有無限的可塑性,死亡乃更肯定有正面的價值。當然這前提,還得我們先信受佛法所說「叁世輪回」的道理。
或說:「叁世輪回的理論,只存在于某些人士的臆想中。以不能用科學來證明故,未足令人信服。」
答以:「目前已有心理學家,利用『回春催眠』─即于催眠中,而將時光倒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故能得知被催眠者上輩子,或好幾輩子前的生平狀況。而這些資料再經曆史文獻的對照,都能確定無疑。故叁世輪回的理論,早被心理學家所接受已,只是你井裏之蛙而不知爾!」
晝往夜來、春秋更替
其實,即使不奢求科學證據。就以現見世間中種種陽消陰長的事例,亦足讓我們比度而確認生死的真相:
在一天中,白晝屬陽,昏夜屬陰。故晨曦初照,何類于生命的初生。日正當中,威光赫赫,實對應于生命的壯年期。而待夕陽殘照,日將西沈時,乃更類似于人的風燭暮年。
雖人初睡醒時,體力充沛,神智清爽,正足以振作有爲。而待一天忙碌下來,既體力已衰竭,更心智成頹萎。故于昏黑夜裏,且樂得上床養息,舒放筋骨,空明心智。
事實上昏夜的安眠,比照于白天的奮作有爲,也是生命型態的逆轉。而經此逆轉後,才有次日的體力充沛,神智清爽。所以每日的晨昏交替、眠醒遞變,即是一次的「小生死」也。
于是死亡是什麼呢?只是一次更深沈的睡眠罷了!既我們已度過無數次昏夜的安眠,又何必恐懼畏避于另次更深沈的睡眠呢?既我們樂于從昏夜的安眠中,汲取來日振作的體力;又何必求免于從死亡中,結晶出來生施設的藍圖。
其次,再看一年的季節更替。一般人都欣喜于春天的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而畏忍于冬天的嚴酷雕零。但是若無秋冬的落葉歸根,豈有春天的欣欣向榮呢?
于是秋冬即使不那麼順意,大部份人且得安忍,而寄望于來春。同理,死亡即使面目非鮮妍可愛,但我們還得順應,以寄望于來生。所以從四季的更替來看,每年也算另一番生死;只是我們適應了,便視爲平常。
生涯規畫
以上所說,如果我們已接受死亡,爲我們生命周期中另一重要的領域。則我們于生涯規畫中,不只當規畫活著的事,且當規畫死亡之時。
前幾年,我到韓國參加冬安居時,適巧碰到其分院住持逝世。于是在禅衆輪班爲誦經超度時,不禁使我再次面對死亡而作更深入的沈思: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則人當何時死,才能了無缺憾呢?唯于所作皆辦時,乃能了無缺憾。
但此「所作皆辦」,倒不能將境界標得太高,如經典所謂「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境界。而只訂爲凡俗之心,若已順次完成生命的目標,即可謂「所作皆辦」也。
于是乎,要如何才能「所作皆辦」呢?首先要確訂生平的目標。很多人雖然活著,甚至皆貪生怕死,但都不明確自己生平的目標。于是乎,便形成一矛盾的心態:雖活著,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若瀕臨死亡,卻又害怕畏避的很。似乎活著,只爲繼續苟延殘喘而已!所以若不確認生命的目標,如何能有「所作皆辦」的肯定呢?
其次,既已訂下生命的目標,則當繼爲規畫進度。于幾歲時,須完成某進度;而幾歲時,可全辦了。當然目標,既不能訂得太高,也不能訂得太低。太高,則根本不可能完成;太低,則浪費時光,所作非爲。
或問:「既生命是無常的,死期不定;則預訂生命的目標,不是唯將增加心裏的負擔嗎?」
答雲:「對凡俗而言,有些負擔壓力,還是好的,否則難免因苟且而放逸。但是負擔壓力的輕重,其實還是看執著的程度。因此雖訂目標,而不執著,應是較合乎中道的。」
再問:「如果已完成生命的目標,而大限未至;則又當如何應對呢?」
答雲:「或可隨緣放曠、任運去來。或宜再訂一小目標吧!」
其實若以修行爲目標,則既不可能真完成目標,也不可能遠違于目標。因爲真修行者,乃以「見性出離」爲標月也!于是乎,如還存有一念「完成與否」之心,即是未全出離也。是以言,不可能真完成目標。反之,既以「出離放下」爲目標,則那來個未完成的目標呢?
超薦的作用
于此我們也順便省思,任何宗教對亡者的超薦儀式有何作用?爲生命的日趨于格式與僵化,故即使生前有某些理念已曾提升,但受限于既有的環境、體質,很不容易將之兌現于實際生活中。
而死亡既是生命的大逆轉,故是個重…
《法雲灌頂 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