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格式与僵化
阴极必反
三世轮回
昼往夜来、春秋更替
生涯规画
超荐的作用
忏悔、发愿
观空与无分别智
逆转的程度
观有与妙净明心
破哇法
安乐死
生离死别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虽人都心知肚明「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终结。然以人们唯以「负面价值」来认定死亡故,死乃成为人人所避讳者,谁也不愿多去谈它;所以死亡终成为千古习俗中所最禁忌者。
目前因文明的演进,死亡虽不再成为人人所避讳禁忌者,而有「死亡学」的兴起。但人还唯以「负面价值」来认定死亡的意义,故也只能消极地去面对与承担。因此对于死亡,还是避之唯恐不及;尤其医生与家属对于垂危病人的态度,更乃停留在「能多延续一分一秒,则当不计代价,而予以救治。」事实上,如我们能从另个角度,来确认死亡的正面价值,则前述的急救却成为「不仁道」也。死亡有何正面价值呢?以下试依生死的交替与阴阳的消长而说明之:
格式与僵化
在生命过程中,虽有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之变异。但大致有一明确的趋势─那就是愈来愈陷入于格式与僵化。
此格式与僵化的趋势,又可分别从身与心的递变中,而予以确认。以下先检视身的格式与僵化。初生的婴儿,皮肤密致,骨胳柔软。故虽娇弱,其实寓有最大的弹性生命。而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外型模样乃被渐渐确认。而当渐被确认时,即失去原有的弹性空间也。
当人过了青春期后,外表虽已定型,而被人们期许为「成人」也。但如从另一个观点来说,也可说是已被「格式化」了。尤其从青春期而过壮年期后,皮肤乃愈松散,骨头更加硬脆,而病也逐渐增多矣!小孩受过伤,甚至折了骨,都能很快痊愈。而中年过后,伤或病便不是那么好料理的了。
尤其到了老年,眼不明,耳不聪,筋骨乏力,颓萎多病。生命的机能何以消残殆尽?乃为已格式僵化得太厉害了。所以「老」是人生八苦之一。
以上所说,身之逐渐格式僵化,相信多数人都能确认无疑。其次,再检视心的格式与僵化。
我们从小就不断地学习知识与技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然学习虽使我们具备更大的能力,以应对世事。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免让我们的心智,逐渐格式与僵化。这如我们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子民,便可更明了。为何在同一地区、同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思考模式、性情嗜好,总多类同呢?为被学习所格式化故。尤其当步入社会,而谋取职业时;又进一步,而被职业所格式化。
记得在水泥厂工作时,曾与一位同事闲聊。我问:「你何以就读于机械系呢?」他说:「其实是照联考分数而分发的!」我再问:「那你又何以任职于水泥厂呢?」他再答:「其实也是在谋职的过程中,而应现的!」更问:「你既对此公司的待遇不满意而图谋高就,那你准备改那一行呢?」他答:「我还能改那一行呢?目前我只对水泥的生产较为熟悉,所以我若离职,也只能转往另一水泥厂吧!」
他说过后,面不改色,似乎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听了,却有无限的感慨!你看,不管是就读于机械系,或任职于水泥厂,初都不是他刻意选择的。而一再随缘牵就的结果,却唯使他的生命空间愈来愈局限。
他其实并不是什么特例,而是芸芸众生中的典型。所以人在生命过程中,心乃被学习、职业、经验、习惯等不断地格式化。于是人愈老,乃不得不愈局限与僵化。
所以有所谓「老顽固」─人老了,心智总偏向于守旧与封闭。这是他们选择的结果吗?其实,从生命不断被格式化的过程来看,乃不得不然。这就如同身体的老化,虽非人所意愿,却也谁都不免!
于是既身心都不断地格式与僵化,这生命也就愈来愈成为自己的负担,成为社会的负担。
阴极必反
以下我们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更评定、确认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以阳者为动,阴者为静;阳者生能,阴者死所。故我们且将初生时,生命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者,标示为阳。而将老朽时,生命已尽被格式与僵化者,标示为阴。故生命的过程,可说是从阳极而渐消,以至于趋向于阴极。
故有谓「物极必反」者,生命若已格式、僵化到极点,乃将有一大逆转。而逆转后,却是使从阴极而归向阳极也。于是乎,以归向阳极故,生命乃重具有无限的可塑性。
这「阳消阴长」与「阴极必反」的程序,总加起来,才是一个生命完整的周期。如以「太极图」来看,从阳盛而阴长,到阳尽而阴极,只是「太极图」的前半部而已;故唯再加上从「阴消而阳长」与「阳极必反」的后半部,才成完整的一体。
三世轮回
所以人对生命的定义,其实是错误的。为人只将从初生到衰老的前半段,界定为生命的全体,而遗弃于后段从死亡以再生的部份。所以死亡,乃不得不被避讳成禁忌。事实上,从生命不断被格式与僵化的过程来看,死亡却是解脱。而从经大逆转,以使生命重具有无限的可塑性,死亡乃更肯定有正面的价值。当然这前提,还得我们先信受佛法所说「三世轮回」的道理。
或说:「三世轮回的理论,只存在于某些人士的臆想中。以不能用科学来证明故,未足令人信服。」
答以:「目前已有心理学家,利用『回春催眠』─即于催眠中,而将时光倒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故能得知被催眠者上辈子,或好几辈子前的生平状况。而这些资料再经历史文献的对照,都能确定无疑。故三世轮回的理论,早被心理学家所接受已,只是你井里之蛙而不知尔!」
昼往夜来、春秋更替
其实,即使不奢求科学证据。就以现见世间中种种阳消阴长的事例,亦足让我们比度而确认生死的真相:
在一天中,白昼属阳,昏夜属阴。故晨曦初照,何类于生命的初生。日正当中,威光赫赫,实对应于生命的壮年期。而待夕阳残照,日将西沉时,乃更类似于人的风烛暮年。
虽人初睡醒时,体力充沛,神智清爽,正足以振作有为。而待一天忙碌下来,既体力已衰竭,更心智成颓萎。故于昏黑夜里,且乐得上床养息,舒放筋骨,空明心智。
事实上昏夜的安眠,比照于白天的奋作有为,也是生命型态的逆转。而经此逆转后,才有次日的体力充沛,神智清爽。所以每日的晨昏交替、眠醒递变,即是一次的「小生死」也。
于是死亡是什么呢?只是一次更深沉的睡眠罢了!既我们已度过无数次昏夜的安眠,又何必恐惧畏避于另次更深沉的睡眠呢?既我们乐于从昏夜的安眠中,汲取来日振作的体力;又何必求免于从死亡中,结晶出来生施设的蓝图。
其次,再看一年的季节更替。一般人都欣喜于春天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而畏忍于冬天的严酷雕零。但是若无秋冬的落叶归根,岂有春天的欣欣向荣呢?
于是秋冬即使不那么顺意,大部份人且得安忍,而寄望于来春。同理,死亡即使面目非鲜妍可爱,但我们还得顺应,以寄望于来生。所以从四季的更替来看,每年也算另一番生死;只是我们适应了,便视为平常。
生涯规画
以上所说,如果我们已接受死亡,为我们生命周期中另一重要的领域。则我们于生涯规画中,不只当规画活着的事,且当规画死亡之时。
前几年,我到韩国参加冬安居时,适巧碰到其分院住持逝世。于是在禅众轮班为诵经超度时,不禁使我再次面对死亡而作更深入的沉思: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则人当何时死,才能了无缺憾呢?唯于所作皆办时,乃能了无缺憾。
但此「所作皆办」,倒不能将境界标得太高,如经典所谓「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境界。而只订为凡俗之心,若已顺次完成生命的目标,即可谓「所作皆办」也。
于是乎,要如何才能「所作皆办」呢?首先要确订生平的目标。很多人虽然活着,甚至皆贪生怕死,但都不明确自己生平的目标。于是乎,便形成一矛盾的心态:虽活着,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若濒临死亡,却又害怕畏避的很。似乎活着,只为继续苟延残喘而已!所以若不确认生命的目标,如何能有「所作皆办」的肯定呢?
其次,既已订下生命的目标,则当继为规画进度。于几岁时,须完成某进度;而几岁时,可全办了。当然目标,既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太低。太高,则根本不可能完成;太低,则浪费时光,所作非为。
或问:「既生命是无常的,死期不定;则预订生命的目标,不是唯将增加心里的负担吗?」
答云:「对凡俗而言,有些负担压力,还是好的,否则难免因苟且而放逸。但是负担压力的轻重,其实还是看执着的程度。因此虽订目标,而不执着,应是较合乎中道的。」
再问:「如果已完成生命的目标,而大限未至;则又当如何应对呢?」
答云:「或可随缘放旷、任运去来。或宜再订一小目标吧!」
其实若以修行为目标,则既不可能真完成目标,也不可能远违于目标。因为真修行者,乃以「见性出离」为标月也!于是乎,如还存有一念「完成与否」之心,即是未全出离也。是以言,不可能真完成目标。反之,既以「出离放下」为目标,则那来个未完成的目标呢?
超荐的作用
于此我们也顺便省思,任何宗教对亡者的超荐仪式有何作用?为生命的日趋于格式与僵化,故即使生前有某些理念已曾提升,但受限于既有的环境、体质,很不容易将之兑现于实际生活中。
而死亡既是生命的大逆转,故是个重…
《法云灌顶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