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云灌顶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起炉灶的大好良机。因此当更以肃穆、庄重、谨慎的态度,来重新规划来生的蓝图。故在此期间,不管是过去观念的温故知新,或为开示揭晓新的理念,都将对来生的抉择造成重大的影响。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前生所学种种观念知见,就将在此孤注一掷。此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岂可不慎哉?否则既迷正道,投错鬼胎;再后悔,便为时已晚矣!

  

  而超荐者,即是于此关键时刻愿能助他一臂之力,或给予观念的提升,或促成心态的净化,而使能作更具智慧、更秉慈悲的抉择。所以超荐的仪式,未必需庄重的排场,或繁长的经忏仪轨。有时候,俐落中肯的一句话,反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这意思很明确:我不认为能以生者诵经作忏的功德,回向亡者,而达成超荐的目标。从心性的觉悟与净化而言,唯有自己能够超荐自己,而他力者只是促成此觉悟净化的助缘而已!故因若不正,缘则徒劳!

  

  因此用亡者生前毫不熟悉,或根本排斥的仪轨,去为超荐度亡,不只毫无实效,唯徒将引起亡者的反感、瞋念,或将反以害之而已!所以有效的超荐者,应是亡者生前即一向最敬重、最信任的师长或眷属。而开示的内容,乃以能切中亡者的要害为宜。

  

  当今的佛教社会,颇流行为亡者念佛回向,而称为「助念」也。然何以名为「助」念呢?即以生者诵念的佛号,而助亡者「提起正念」尔。念,还是要亡者自己来念,而非生者能代劳念也。故如亡者生前根本不信佛,或虽信佛而不具求生净土的宿愿。那便助念不成,徒为聒噪。当然若花钱,请专业的诵经人士,为作超荐,会有什么作用?便不必劳我明说了。

  

  忏悔、发愿

  事实上,最有效、最保险的超荐仪式,还是自己来作。问:既人都死了,还能为自己作超荐仪式吗?答:为自己作超荐仪式,有三等时机:在世的修行、临终的修观、中阴的救度。

  

  在世的修行,于此我不标高开悟、证果的解脱道,而只阐明普门大众心态的提升与净化。修行的目标,乃以正知见,来促成忏悔与发愿。忏悔是消极的绝止不为,发愿是积极地振作图强。这忏悔与发愿,在当生能作的,即毫不苟且,努力施作。反之,若一时因缘不具,则既不强求,也不割舍,唯耐心等待更好的因缘时节。于是以心有成竹故,当因缘相应时,即能善加保握珍重,而不会忘失蹉过。这因缘,若这生不具足,则更待来生也。

  

  故于生命逆转的关键时刻,唯切切再提起这些知见、观念,才能过关斩将,而千里寻得明宅也。西藏仁波伽的转世再来,便是此中的典型。

  

  观空与无分别智

  其次,就解脱道而言,临终当修何种观法呢?不外乎观空与观有。现首先说「观空」者:

  

  「空」当如何观法?或曰:观诸法如虚空,而绝色相!答言:虚空,虽无色相;但以根所对尘,即还是「相」也。尤其若「作意」起观,更「能、所」皆存,其与解脱道能何相应呢?

  

  或曰:观五蕴缘起故,如梦如幻。答云:从理起观,虽已绝相;但还存作意之心,故犹非究竟。

  

  问曰:若尔,空当如何观?答:唯以无分别智,而放旷「自不在」。

  

  问:何以「自不在」?答:以不作意故,自不在。

  

  问:既起心修观,何能不作意?答:虽初心起观,仍得作意;但观法若成就,乃得亡作意之心也。

  

  于是以不作意,自不在故,能得解脱也。

  

  其实,在临命终时,以神气内敛故,心智亦相应而趋向于出离与放下。故若于此时,更作意观空;则势如顺风推舟,现成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若能掌握此一关键时刻,戮力修观,则能成就不可思议解脱功德也。然此期间,相当短促,或说八个小时,顶多一两天。而若错失良机,便又隔如万重秋山矣!

  

  反之,若于临命终时,神气虽趋向于内敛;但心志却贪生怕死、放舍不下。于是在挣扎、抗拒,正逆交征之时;身心便如乌龟脱壳,痛苦非常。

  

  逆转的程度

  问曰:「既临命终时,心智即趋向于出离与放下;则又何必再作意修观呢?」答言:「为这乃牵涉到逆转的程度!」

  

  以死亡虽能迫使生命产生大逆转,但逆转却非归回「零点」也─若能归回「零点」,则不再受生。故只有阿罗汉于入无余涅槃时,才能将生命逆转至「零点」。而凡俗之人,即使逆转,却多残余。于是以此残余,乃成为来世的生源。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生」。故残存者,即是业力也。

  

  于是乎,残余愈多者,即使往生,以业浊重故,难生善道。而残余愈少者,以业清灵故,便将往生善道。这也就说残余愈多者,即使再生,新生命亦即较不具弹性空间与可塑性。这情况我们且以搬家作比喻,若搬家时一切旧家俱,皆一一照移;则新家却无新的气象。有时候,旧家俱却不能匹配于新的格局。于是旧家俱,乃成为新生活的负担。

  

  所以不管是临终的修观,或亡后的超荐,都为驱使心智作更深重的割舍,而有助于来生的善巧方便。当然如能全部割舍,便能「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而完成解脱道也。

  

  观有与妙净明心

  其次,再谈观有者。观有,即回观返照于妙净明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不生不死。此妙净明心,亦即是《楞严经》中所谓的「如来密因」。

  

  关于何为「妙净明心」?现且以明镜作比喻。镜的性用,乃能「了别」也。故猫来猫现,狗来狗现。镜相虽不妨千变万化,而其能随照了别的本性,却从来不动不摇、不起不落。故虽照美女,镜不为之喜;虽照污秽,镜不为之忧。镜子能照了别的功用,乃昭昭常存于镜相之上。

  

  同理,吾心亦然。若天气冷,而觉其冷;若天气热,而觉其热。冷热虽有变化,吾能照了别之心,却未有变化也。同理若身体痛、身体病,病痛虽百般缠身;其何曾缠住我心?于是乎,当我初生时,此心不同其初生。当我渐长时,此心不随其渐长。当我衰老时,此心何曾共其衰老。当我死亡时,此心绝非跟其死亡。一切五蕴的变化,乃只镜相尔;而此妙净明心,乃仿如日月,君临天空,而能随缘俯照于大地的万象峥嵘。

  

  而可怜众生,日用而不知,着相而沉迷。故妄随境相浮沉,流转三界。于无垢净中,横生垢净;于无生死中,自取生死。而学佛修行,为明心见性。明心者,即明此心;见性,即证此性。故若能一念觉悟而返照于此心的妙净常明,则一切佛法,皆现成矣!

  

  由是,于临命终时,亦当回观返照于此心的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若能不着身相的递变而回觉,便能超然境外而了脱生死。

  

  或问:「此观有的法门,与内摄的修行原则相应吗?」答云:「以回观返照于此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不着相。于是以不着相故,乃能与内摄的修行原则相应。」

  

  再问:「前既曰欲了生死,当不作意。此心既以明照了别为性,云何能不作意呢?」答言:「如《楞严经》中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此心如镜,法尔自明;故既非待作意而明,亦非待见相而明。于是乎,以法尔自明故,能绝作意而了生死。」

  

  破哇法

  或问:「密宗有谓,于临命终时,当修破哇法,而能往生本尊净土。其法若何?」

  

  答言:「若以打通中脉,开启梵穴的目的而言,还是以空观与无分别智较为直接究竟。」

  

  因为中脉者,有「身相的中脉」与「心法的中脉」。而不管是观念的提升或心灵的净化,都属心智的抉择。故若欲打通中脉,唯以开通「心法的中脉」,才具意义。而「心法的中脉」,唯有用空观与无分别智,才能开通。

  

  故即使以破哇法,打通身相的中脉而开启梵穴,品位却不高,唯人天道尔─密宗所谓的本尊净土,其实还在天道中,还不是佛国净土也。只是密宗诸师,不愿明白道破而已!

  

  安乐死

  以上从生命的逆转、临终的修观与亡后的超荐,相信都能有助于大家来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故我们不只将消极地去逃避死亡,或无奈地坐待死亡。而是要以更大的信心与准备来迎接死亡。

  

  所以我不认为长命百岁,甚至苟延残喘,便是福报、便是仁性。生命如已过份僵化,应早日让它逆转才是。此如汽车已太老旧了,即使肯花大钱去维修,倒不如早日汰旧换新,才更经济些。我有个离奇的想法(不太确定):如待太老了才死去,或将对来生不利。因为即使太老后死亡,生命也将逆转;却唯恐逆转的程度不够,而妨害来生的清灵善巧。

  

  或问:「如已活得很老,而大限未至,你这种说法不是太残忍了吗?难道要他们自找死路吗?」

  

  答言:其实,要让生命逆转,未必要待死亡才能让生命逆转。如前所述:「修定」或「禅观」皆能迫使生命逆转也,至于逆转程度当然就视个人的功夫了。所以就人性的观点而言,「早日修禅」乃是最明智而保险的生命抉择─既不亏今生,更不负来世。既共襄福德,又助成解脱。

  

  至于对于重病而无可救护的人,或只苟延时日而不可能再修行者,我乃能接受「安乐死」的观念。然而却非病者的眷属或医生,有权力决定让病患安乐死;而是唯有「当事人」有权力决定「自己是否安乐死?」但若病患已昏迷了,又从何得知呢?故除非他事先已交待过了,否则便无可确认矣!

  

  所以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不只得照顾身体的健康,更且要照顾心智的提升净化。不只得照顾此生的安宁,更且要照顾来世的清灵善巧。于是乎老年人,不当如惊弓之鸟般地畏惧于死亡,亦非如楚囚待毙般地坐等死神的降临;而是当积极作临终修观的准备功夫,甚至预先积聚来生的资粮。

  

  生离死别

  或说:「理说还易通,只是情将何忍?」

  

  答言:其实,情从何来?也只是多生累劫积重的习气反应罢了。故一旦理开通了,情便淡化了许多。所以对于生离死别的情怀,乃要以理来调适心,而勿让情妄作主。古诗言:「勿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乃应以虔诚、庄重的心,而为即将亡者祝福。

  

  事实上,如业缘未尽,天涯海角,此生来世,终必再相见。而死亡,只是换个面目或戴个面具而已!这对太熟悉而失去探索趣味的老相识而言,何非也是另一种调适方便呢?

  

《法云灌顶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