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云灌顶 黄巢过后,还收得剑否?▪P2

  ..续本文上一页份子,率以谦让为德,则其他人也受影响;于是沟通起来,便顺遂得多。反之,若其中有一份子,乃竞以计较为务,则其他人受其影响;于是沟通起来,便困难多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愿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能倡以谦让作表率;而非以计较、恶霸、孤立、独行,而为「始作俑者」。

  

  前已说到:人与人间的竞争豪取,犹如在蜗牛角上,竞长较短。但不意间,老天爷一挥手,却把整只蜗牛给砸碎了。所以既争不得什么大饼,何不谦让、随和些呢?

  

  从佛法因果的角度来看世间,愈恶性竞争只将使彼此更贫乏而已!而谦让、随和、布施,反才是培福的根本。所以或从整体的考量,或从长远的关照,都不当作无谓的斤斤计较才是。愿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不只能迅速有效,而且乃皆大欢喜。

  

  珍惜与感恩

  每次在灾变之后,不管政府或民间团体,总是以「救人一命」为最优先的课题。故即使动用再多人力、物力,只要能于断垣瓦砾中,再捡回一条人命,便是无上的安慰与欣喜。但是我也不得不感叹:为何总得到濒临死亡的地步,才有人刻意关照呢?

  

  事实上,很多灾变,都牵涉到人为因素。所以若平日只唯利是图、草菅人命;而等灾变发生时,再来忙着兔死狐悲、清理善后;有谁真相信他们的善心呢?

  

  而即使好不容易才捡回的人命,是否又被珍惜了呢─既被自己珍惜,也被社会大众珍惜呢?我敢说:当他不再成为新闻焦点时,即不再被社会珍惜。当灾变的印象已渐渐模糊时,他也不再被自己珍惜。

  

  所以何时才知当珍惜生命呢?唯待已濒临死亡的关卡。否则,既不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曾珍惜着别人的生命。

  

  或说:「你这话,未免言过其实,我们何尝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尝不珍惜别人的生命?否则何必每天忙着讨生活呢!」

  

  答云:「我不认为贪生怕死,就是珍惜生命。所谓珍惜生命者,当积极有效地发挥生命的功能!」

  

  问曰:「当发挥生命什么功能呢?」

  

  答云:「既不确认当发挥生命什么功能,难怪其不能珍惜生命!」

  

  学习与奉献

  关于何为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发挥生命的功能?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在此,我也不想引用高深的佛学,或俐落的禅法,而将境界标得太玄。

  

  我相信秉「学习与奉献」,来作为生命的目标,对一般人而言,应是切宜的。所谓学习者,既学习知识、技术,更学习智慧、解脱。至于奉献者,乃从互动中,共完成人格的成长、智慧的成熟,以及慈悲的应现。于是在不断地学习与奉献中,生命乃得以更崇高、更壮阔、更落实、更袒然。

  

  问曰:「前既谓早粉身碎骨矣,何用剑为?现为什么又标举这么多呢?」

  

  答云:「也不妨碍吧!虽不贪生怕死,但何妨随当下的缘而善巧施为!」

  

  所以除非已确认生命的意义,并积极去努力,人才能真珍惜其性命的存在。于是从珍惜生命的存在,故并将珍惜、感念一切相关的善缘。所以现代人大都只消极地贪生怕死,而非积极地珍惜生命。故除非已濒临死亡的境地,人乃多醉生梦死而已!于是在大地震后,我们不只得重建家园,也得重新检点心田。否则徒为辛苦地捡回生命,却不能善加利用,则何必多此一举呢?

  

  最后说到「感恩心」,在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工商社会中,能够油然发起感恩心者,真不可思议也。然若斤斤计较、唯利是图,乃为增加我们的富足;但既以对立、挑剔、抗争、抱怨的心态,则即使多占得一些财产,其实也只让人更加贫穷而已!

  

  因富足未必占有,占有未必富足。占有是外在的形势,富足是内在的充实。若能如古人所谓「与天地并生,与万化合一」才是无上的富足。所以若能时时提起感恩之心,虽孑然一身,两袖清风,还是比那些贪婪不仁者,富足多了。

  

  或说:「在灾变过后,能不抱怨,已是难能可贵了,还要我们感恩什么呢?」

  

  答曰:「如古人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交关,非常人所知。至少,能常存感恩心者,乃能转祸为福。」

  

  人定胜天

  古来多谓「人定胜天」,然人如何能胜天呢?现代人以为科技愈发达,便能胜天也。事实上以科技而图胜天,绝是不可能的,环境保护的问题早说得明白了;尤其在遭逢大地震这种惨事后,人才更体会到人类原还是如此的渺小。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乃将还谓「人定胜天」也。或问:「既科技已不能胜天,更凭何而能胜天呢?」答曰:「凭智慧道德也!」

  

  因为所谓「天」者,也不过众生的「共业所感」而已。故若众生修福向善,自感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反之,若为非作歹,目无法纪;则天降夭孽,五谷不收。从共业所感的道理看世间,则人命长寿,非仅是医药发达的缘故;风灾地变,也非仅是气象的缘故。虽共业的趋势,无法用科学予以量度,但人心若善,自转娑婆为净土;人心若恶,难免天灾复人祸。

  

  所以在灾后的复健中,人心的调理才是最深切而长远的课题。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无有宁时。以上仅提出个人的建议,唯愿斟酌而善运用之。

  

《法云灌顶 黄巢过后,还收得剑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