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12· 松與緊▪P2

  ..續本文上一頁包括六根在內,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心所想的一切,都像大海一樣一切包容、一切隨它變化。此方法之曰非有非無,也就是我們站在超然的立場,隨著一切境界變化而心不動。這在禅宗稱爲「默照禅」,「默」是我不在這裏,「照」是對境界很清楚。

  

  松緊相輔相成

  

  以上講到方法上的松緊,守一是從緊入門,還滅是從松入門。然守一的方法,緊中有松的一面,數息的時候,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字上,一切事不管,天塌下來你不管,明天的事也不管,什麼事都不要管,這就是松;如果方法用得很順,用到最後,也不覺得在用方法,這樣緊的方法與其他的妄想雜念,都消失了,這時反而是最松的狀態。所以從緊入門,還是有它松的一面。同樣的默照禅,什麼事都不管,什麼事都隨它去,但仍有它緊的一面,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習氣現形了,不該貪的又起貪心,不該瞋的也起瞋心,要很快的能返照妄想習氣在作祟,「像一人與萬人敵」,萬人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無始來的業障習氣。一人與萬人敵,感覺多緊呀!可是在方法上還是松的,因爲根本不叫你去抓什麼東西啊!所以從緊入門有松的一面,由松入門也有緊的一面。禅門有臨濟宗與曹洞宗,臨濟參話頭是緊的一面,曹洞宗只管打坐似較松散。但事實上是松是緊,只是入門的不一樣,到最後松與緊是互相成就的。

  

  在農禅寺所教,多以數息爲主,數息法基本上是緊的方法,看呼吸數數字,這裏又可分爲幾種行徑:只數呼氣,或只數吸氣,這是一種數法。若要更緊,可以呼吸進出都數同一個數字,這方法如用得好,會比單數呼氣或單數吸氣更有效,可是用不好的人會控製呼吸。其次,隨息法比較上是松,亦有兩種隨法,第一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知道氣從鼻子出來,氣從鼻子進去,知道它的進出,而不去數它,這是第一種隨息;第二種我們知道氣進去,進到什麼地方去,後又從什麼地方呼出來,注意呼吸的管道,注意氣息的冷熟,或是通塞等不同的感覺。隨息如要能隨氣息通塞而感覺的話,一定要使我們的氣慢慢變深、變細、變長才有辦法,一般剛開始學的人,氣比較浮比較粗,用隨息是不適合的。故在《六妙門》裏是先講數息,再有隨息。

  

  有時候我們數息氣很細,細得幾乎沒有了,這時仍要數息便有困難,但要隨息還是可以的,只是重點不在隨鼻端的呼吸,而在注意體內的息道,氣在身體內部,還是有它進出的孔道,這是內呼吸,而從鼻端進出者稱爲外呼吸,外呼吸變得很弱時,內呼吸還是存在的,只要人活著內呼吸都存在,所以《六妙門》是從數息、隨息到止觀這樣下來。

  

  但也有一種狀況,我們會叫人先隨息,剛才講到有些人打坐的心態很緊,如再叫他用數息的方法,他覺得更緊,更緊的結果是呼吸都亂掉了。這不是笑話,很多人本來會呼吸的,但一用數息法便不會呼吸了,這在禅訓班時會碰到,在打禅七時也會碰到。若太緊了,這時我們會告訴他暫時不要數息,先放松身體,看著自己的呼吸有進有出,等呼吸穩定了,再用緊的方法數息。

  

  見地上的松緊

  

  人的觀念會造成自己的松緊,人爲什麼緊張呢?因爲得失心重,且一切的得失都是爲自己,怕自己得名得利,失名失利,這些都會使自己變得緊張。以佛法而言,人會緊張主要就是我執與法執,我執就是執著有個自我,法執就是堅持一種意見,堅持一種想法,如此就會與其他人産生沖突,甚至跟整個世界産生矛盾與緊張。剛才說過守一法門,容易造成緊張的狀態,如以見地來講,守一其實就是守「我」,人一切造作受苦,都是爲了這個我,如果這個我放不下,那不可能真正得到解脫。或者說,守一是守自己一廂情願的觀念,所謂無明邪見。用任何守一的法門,只能讓我們的心比較定一點,而不可能解脫。因此,如只用數息、念佛,或持咒的方法修行,頂多得到人天果報,因爲這個「一」還在,這是從見地上講緊的部分。

  

  松,當然相反;如果我們相信一切法必隨因緣變化,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是無所求、是無所得的,用這樣的心態,去看一切的人事物,看修行成道,那我們的心就會松。這也是說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態,去做一切事,基本上都是緊的。反之,以隨緣、無所求、無無得的心態,才可放松。

  

  再其次,講不松不緊,過于松或過于緊都不對,從緣起而言,我們一個人或一件事,都在法界因緣的大網裏。我們不可能緊張,因爲根本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固執一個東西才會緊張,知道隨緣而無自性,就不會緊了。但是我們也不會松,因爲一個人活著,事既存在,就牽涉到無窮的因緣,這無窮的因緣中要使之保持在大體的和諧與圓滿上。所以從見地上了解到萬法因緣生,一切無我,更從無我産生更大的和諧,如此我們就能隨時保持在不松不緊的狀態中。學佛參禅悟道最重要的是在見地上突破,前面所講的身體、方法都是術不是道,真正的道是在見地。

  

  過程上的松緊

  

  修行不管從松入門或從緊入門,從緊入門要由松得利。有的人從緊入門,便一直緊下去,如對叁寶恭敬景仰,表現得太虔誠而成一板一眼的樣子,很多人認爲這就是「修道人」,但這卻不是「成道人」,因爲他不會松,真正的松是明達「叁輪體空」。或是說精進參禅一直參下去,但在真正「悟」時,卻一定是松而不可能是緊的。從緊入門要由松得利。不了解的人會把一板一眼認爲是崇高偉大,事實上那只是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目標。

  

  相反的如從松入門,一定要從緊而成就,我們常講「一切隨緣隨它去」,這還不是真正的佛法。在法界觀中,一個人的存在影響到整個緣起,因此,只在意于自己的解脫自在,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希望得到法界的圓滿。如果我們能把眼光放大,因爲衆生還在痛苦之中,還在輪回之中,所以便會有弘法度生的悲願,願力一提就不能是完全的松;松跟緊之間要有它的均衡點才是。在佛教的傳統上,是從緊入門,一般人的修行觀念,大概也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在這個時代裏,因爲人人都較緊張,所以有一批人提出松的方法,反得到很多人的共鳴──只管打坐安住當下,很多人覺得受用,但是如果一輩子只管打坐,是不可能有大進步,如果更以爲這樣就得道了證果了,那絕對是騙人的。我們不反對從松入門,這是個很好的對治法,但這松只是過程,最後還要有對佛法的體認,對衆生的悲願,還要有我們該做的事。

  

  不管從緊入門,還是從松入門,最後總是要在不緊不松的狀態中。我們要把握當下的因緣,做應該做的事。做什麼事呢?就是爲佛教、爲衆生;對佛教徒而言,第一個要考慮的是,我現在所做的是不是合乎佛法,是否對衆生有好處,隨著每個當下的因緣,而把它做好;未來會怎樣,過去曾怎樣,我們且不管它,修到最後,我們稱爲「無功用行」,順著過去所修行的佛法,而做最好的選擇,這個選擇雖不經過思惟,而是一種直覺的反應,但這反應必然能夠合乎佛法,且能利益衆生。

  

  

《禅林風雨 12· 松與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