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包括六根在内,我们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心所想的一切,都像大海一样一切包容、一切随它变化。此方法之曰非有非无,也就是我们站在超然的立场,随着一切境界变化而心不动。这在禅宗称为「默照禅」,「默」是我不在这里,「照」是对境界很清楚。
松紧相辅相成
以上讲到方法上的松紧,守一是从紧入门,还灭是从松入门。然守一的方法,紧中有松的一面,数息的时候,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一切事不管,天塌下来你不管,明天的事也不管,什么事都不要管,这就是松;如果方法用得很顺,用到最后,也不觉得在用方法,这样紧的方法与其他的妄想杂念,都消失了,这时反而是最松的状态。所以从紧入门,还是有它松的一面。同样的默照禅,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随它去,但仍有它紧的一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习气现形了,不该贪的又起贪心,不该瞋的也起瞋心,要很快的能返照妄想习气在作祟,「像一人与万人敌」,万人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无始来的业障习气。一人与万人敌,感觉多紧呀!可是在方法上还是松的,因为根本不叫你去抓什么东西啊!所以从紧入门有松的一面,由松入门也有紧的一面。禅门有临济宗与曹洞宗,临济参话头是紧的一面,曹洞宗只管打坐似较松散。但事实上是松是紧,只是入门的不一样,到最后松与紧是互相成就的。
在农禅寺所教,多以数息为主,数息法基本上是紧的方法,看呼吸数数字,这里又可分为几种行径:只数呼气,或只数吸气,这是一种数法。若要更紧,可以呼吸进出都数同一个数字,这方法如用得好,会比单数呼气或单数吸气更有效,可是用不好的人会控制呼吸。其次,随息法比较上是松,亦有两种随法,第一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知道气从鼻子出来,气从鼻子进去,知道它的进出,而不去数它,这是第一种随息;第二种我们知道气进去,进到什么地方去,后又从什么地方呼出来,注意呼吸的管道,注意气息的冷熟,或是通塞等不同的感觉。随息如要能随气息通塞而感觉的话,一定要使我们的气慢慢变深、变细、变长才有办法,一般刚开始学的人,气比较浮比较粗,用随息是不适合的。故在《六妙门》里是先讲数息,再有随息。
有时候我们数息气很细,细得几乎没有了,这时仍要数息便有困难,但要随息还是可以的,只是重点不在随鼻端的呼吸,而在注意体内的息道,气在身体内部,还是有它进出的孔道,这是内呼吸,而从鼻端进出者称为外呼吸,外呼吸变得很弱时,内呼吸还是存在的,只要人活着内呼吸都存在,所以《六妙门》是从数息、随息到止观这样下来。
但也有一种状况,我们会叫人先随息,刚才讲到有些人打坐的心态很紧,如再叫他用数息的方法,他觉得更紧,更紧的结果是呼吸都乱掉了。这不是笑话,很多人本来会呼吸的,但一用数息法便不会呼吸了,这在禅训班时会碰到,在打禅七时也会碰到。若太紧了,这时我们会告诉他暂时不要数息,先放松身体,看着自己的呼吸有进有出,等呼吸稳定了,再用紧的方法数息。
见地上的松紧
人的观念会造成自己的松紧,人为什么紧张呢?因为得失心重,且一切的得失都是为自己,怕自己得名得利,失名失利,这些都会使自己变得紧张。以佛法而言,人会紧张主要就是我执与法执,我执就是执着有个自我,法执就是坚持一种意见,坚持一种想法,如此就会与其他人产生冲突,甚至跟整个世界产生矛盾与紧张。刚才说过守一法门,容易造成紧张的状态,如以见地来讲,守一其实就是守「我」,人一切造作受苦,都是为了这个我,如果这个我放不下,那不可能真正得到解脱。或者说,守一是守自己一厢情愿的观念,所谓无明邪见。用任何守一的法门,只能让我们的心比较定一点,而不可能解脱。因此,如只用数息、念佛,或持咒的方法修行,顶多得到人天果报,因为这个「一」还在,这是从见地上讲紧的部分。
松,当然相反;如果我们相信一切法必随因缘变化,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是无所求、是无所得的,用这样的心态,去看一切的人事物,看修行成道,那我们的心就会松。这也是说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态,去做一切事,基本上都是紧的。反之,以随缘、无所求、无无得的心态,才可放松。
再其次,讲不松不紧,过于松或过于紧都不对,从缘起而言,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都在法界因缘的大网里。我们不可能紧张,因为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固执一个东西才会紧张,知道随缘而无自性,就不会紧了。但是我们也不会松,因为一个人活着,事既存在,就牵涉到无穷的因缘,这无穷的因缘中要使之保持在大体的和谐与圆满上。所以从见地上了解到万法因缘生,一切无我,更从无我产生更大的和谐,如此我们就能随时保持在不松不紧的状态中。学佛参禅悟道最重要的是在见地上突破,前面所讲的身体、方法都是术不是道,真正的道是在见地。
过程上的松紧
修行不管从松入门或从紧入门,从紧入门要由松得利。有的人从紧入门,便一直紧下去,如对三宝恭敬景仰,表现得太虔诚而成一板一眼的样子,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修道人」,但这却不是「成道人」,因为他不会松,真正的松是明达「三轮体空」。或是说精进参禅一直参下去,但在真正「悟」时,却一定是松而不可能是紧的。从紧入门要由松得利。不了解的人会把一板一眼认为是崇高伟大,事实上那只是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目标。
相反的如从松入门,一定要从紧而成就,我们常讲「一切随缘随它去」,这还不是真正的佛法。在法界观中,一个人的存在影响到整个缘起,因此,只在意于自己的解脱自在,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希望得到法界的圆满。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大,因为众生还在痛苦之中,还在轮回之中,所以便会有弘法度生的悲愿,愿力一提就不能是完全的松;松跟紧之间要有它的均衡点才是。在佛教的传统上,是从紧入门,一般人的修行观念,大概也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因为人人都较紧张,所以有一批人提出松的方法,反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只管打坐安住当下,很多人觉得受用,但是如果一辈子只管打坐,是不可能有大进步,如果更以为这样就得道了证果了,那绝对是骗人的。我们不反对从松入门,这是个很好的对治法,但这松只是过程,最后还要有对佛法的体认,对众生的悲愿,还要有我们该做的事。
不管从紧入门,还是从松入门,最后总是要在不紧不松的状态中。我们要把握当下的因缘,做应该做的事。做什么事呢?就是为佛教、为众生;对佛教徒而言,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我现在所做的是不是合乎佛法,是否对众生有好处,随着每个当下的因缘,而把它做好;未来会怎样,过去曾怎样,我们且不管它,修到最后,我们称为「无功用行」,顺着过去所修行的佛法,而做最好的选择,这个选择虽不经过思惟,而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但这反应必然能够合乎佛法,且能利益众生。
《禅林风雨 12· 松与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