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与紧
有关松与紧的问题,我想大家都听过「四十亿耳调琴」这个譬喻,四十亿耳原是印度当时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他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家中的财产就突然增加了很多,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而见了佛之后,因为他宿世的善根,所以也发心出家,跟着佛修行。他虽从小都在很优裕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修行还是非常用功,譬如说他从小就一直没踩过地,因为他走到之处就会有人替他铺好地毯,他不可能踩到地的。但是在释迦牟尼佛教的修行法门有曰「经行」,就是用走摄心,我想「禅坐会」的人都很清楚。又当时的戒律规定,经行须在精舍外面且是赤脚走的,他因从来没踩过地又要经行,所以很快的就把脚磨破了,于是走过的路上沾满了血。释迦牟尼佛知道之后,特别同情他说:「你可以例外穿鞋经行。」然而他说:「不!如果大家穿我就穿,大家不穿我也不穿。」
他这样辛苦了好一段时间,却不觉得有什么进步,所以有一天他觉得很灰心,他想:「我辛苦用功了这么久,但没什么进步,大概我的善根不够,我还是回家吧!」就这样念头一动,释迦牟尼佛当下从禅定中知道他的状况,于是以神通很快的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道:「你现在情况怎样呢?」他也如实的向佛报告。释迦牟尼佛问他说:「你以前在家时,弹过琴吗?」他说:「弹过啊!」「如果弦太紧了会怎么样?」「太紧的话会断掉!」「太松了呢?」「会没有声音!」「故应不松不紧,那声音才会好听!」四十亿耳经过佛一番开示之后,就把握了不松不紧的原则,精进用功,就很快证道了。「不松不紧」这是一个大原则,好象很容易懂,可是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要如实去体会,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今天我再把松与紧的原则,就我个人的体会,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身体的松紧
首先讲身体的松紧,打坐基本上就是跏趺坐,盘腿、腰杆打直、收下颚、结手印,一般人感觉这个姿势就是一板一眼的,很容易形成紧的状态。多数人认为什么才是松呢?松就是随便坐,想怎么坐就怎么坐,甚至想怎么躺就怎么躺。然而如果能把握打坐的要领,我们便可以把姿势坐好,而不会感觉到紧,这要领有几:
打坐首先要能使两个膝盖同时着地,有的人在打坐时,不管是单盘或双盘,总会有一边膝盖翘起来,这样打坐就比较不穏定。其次,要把臀部垫高,臀部比膝盖高坐起来才会舒服,如果臀部比膝盖低,又要把腰打直就很辛苦了。许多人问:「为什么需要蒲团?或蒲团要用多高?」这虽没一定的标准,但有一简单的原则──就是坐起来可使两个膝盖同时着地,而且使臀部比膝盖略高,如能把握这个原则,便可使我们的姿势,坐得比较穏。再其次,坐的时候,要使我们的重心,落在两个膝盖与臀部所形成的三角形中,也就是把臀部向后拉而使身体向前倾,并且挺腰使微微形成弓形,如能把握以上的要领,便可以坐得轻松舒服。
再其次,我们打坐的时候,肌肉要放松。有的人打坐时,腰故意挺得很直,或是肩膀用力,或是收下颚时会用力,这样就会引起紧张。松的原则就是不要用力,人在下意识中会把自己弄僵弄硬,这除跏趺坐给人的印象就是紧外,求好心切也是主要原因。跏趺坐其实有它松的一面。在禅训班我们说到三个圆,头形成一个圆,两只手形成一个圆,双盘腿又形成一个圆。在圆的运动里,阻力最少,气血交流比较顺畅,故使我们能够放松。另于跏趺坐中,我们的内脏并没受到压迫,故就内脏而言,反是在松的状态,虽双腿臀部较为紧迫,但因没有什么重要的器官,所以没有什么大妨碍。
再其次,于打坐的过程中,会有气脉的变化,当气脉遇到阻碍时,身体那个部位会变得闷胀及绷紧,这些因为气脉不顺,而产生绷紧的现象,我们要把它当做一种过程,不要使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绷紧。只要放松心情继续打坐,过一段时间后,气顺了自然会由绷紧的状态,慢慢变成松软顺畅。简单地讲,如何调理身体的松紧:把握跏趺坐的要领,肌肉放松心情放松,至于气脉的变化就随它去吧!如此身体的松紧就不会干扰到我们的修行用功。
心理上的松紧
很多人对于学佛修行,抱着很神圣的观念,如果我们也用这样的心情来打坐,一开始就是紧的。这种情况就像我们见到一位很尊贵的长者,这位长者虽既慈悲又有智慧,但因为我们太尊重他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他面前,不会放松也不敢放松,这问题不在那位长者,而在我们自己。事实上不论是佛、法、僧,都只为帮助众生成就道业,此就现实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工具,如《金刚经》上讲的:「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它只是帮助我们过渡的工具而已,我们应好好利用,但不要因此把自己障碍了。
其次,另有种人刚好相反,他虽不把三宝当做很神圣,但对自己的要求却很高,希望打坐很快的腿不痛了,很快的没有妄想,很快的有什么觉受,简单地讲,就是求好心切。求好心切也会造成紧张,目前很多人为何要学打坐呢?因为这个社会很紧张,情绪不稳定,所以希望藉打坐以抚平紧张的情绪,结果还没上坐又紧张起来了,因为求好心切啊!如果把社会上那些患得患失的心态,拿来打坐,那还可能放松吗?于是因求好心切,就会造成三种紧张的反应:
第一是控制身体:如把身体弄得很僵硬,那可以减少妄想,此因身体绷得很紧,妄想根本跑不出来,但如此只能短时间有效;长时间下来,自己就先累垮了。第二种反应就是控制呼吸:例如觉得妄想多,我就数快一点,想用呼吸来逼退妄想,所以呼吸就愈数愈快、愈数愈急,如此就使自己的呼吸不顺、胸闷、头痛。第三种压抑妄想:打坐虽为减少妄想,但并不是要用压抑的方法使妄想不产生,如果用压抑的方法也会使心里的压力愈来愈大,神经绷得愈来愈紧,有的人可以把妄想压住,但压到最后头脑就像混凝土一样,虽不会动但也不清楚。打坐真正坐得好,不但没有妄想,而且头脑也会很清楚;压抑的方法用一段时间之后,也会觉得非常的累。对于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压抑它,先令它出来,又能很快的将之砍断,如此到最后妄想都被砍光了,身心就轻松自在了。
前面所讲的是不紧,现在再讲不松,一般人一松就容易放逸,坐在那儿打妄想;如果不立下愿来导引我们,只是坐着心不在那儿,或数息也只是机械式的数着,如此心不在那儿,虽花了很多时间打坐却不可能进步,因修行是要用心来修,心不在这里,就不可能进步。
在心里上调松紧,就是要把握当下的因缘去努力,而不要想到未来会有什么进步。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师父常常开示我们说:「功夫要紧,心情要松。」功夫紧就是要把握现在的因缘,好好数息、好好参话头。心情要松,就是没有得失心、没有成败心,不想过去有什么经验、未来有什么结果,这样心情放松,功夫扎实,日积月累就能有进步。
方法上的松紧
方法主要有二大类:
第一、称守一的法门,修定主要是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如数息,我们注意呼吸,数数字,由一数到十,这是守一,守什么呢?守我们的呼吸,守数字。或者有些外道称为守窍:守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守住身体某个部位,这也是守一的方法。念佛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或专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或是持什么咒、念什么经,反正是有一明确的对象,要我们把心专注在那里,这都称为守一的方法。在经典上常有个譬喻,说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七上八下的,要有一条绳子把它绑住,使它不乱跑。修定用守一的方法,基本上是以紧的心态──紧紧的抓住方法,所以第一类的方法,是由紧入门。
第二、称还灭的法门。还灭什么呢?这是把我们已起的妄念,全部砍掉。佛典常说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当我们执着这个身体为清净、为健康、为长寿时,就用观身不净去对治,对治得好,妄想杂念就消失了。人贪求种种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等,这些妄念起的时候,以观受是苦去对治,一切觉受即使当时是乐,最后还是会变成苦的,如此我们就不再被这些五欲觉受所迷惑。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一样,能对治因我而起的妄想杂念。
简单地讲,还灭法门与守一法门最大的不同处在:守一一定要把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这个对象。而还灭法门刚好相反,心不能系在任何事相上,心如被什么东西牵住了就要很快把它摆脱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心经常被一些妄想杂念所束缚,心要无所住必先能从这些束缚中跳出来。这还灭法门因不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所以基本上它是松的,无所系无所住,有什么能使它紧呢?
打坐还有第三类法门,如将守一称为「有」的法门,将还灭称为「无」的法门,则还有一类称「非有非无」的法门──那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所讲的「耳根圆通」,我们对声音不要刻意去听什么,也不去拒绝什么,反正声音起就听,声音自然的进来,自然的消失,让它任其自然好了,此一修法是单从耳根修的。又在师父所教的中级禅训班里,也讲到一种修法叫「万里山河」,是用眼根修的,我们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看到,不去想它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好的我们就会起贪心,不好的就会起瞋心,我们不要管好不好,只是全盘的接受,甚至说全盘的随它去,在去留之中,心不在那里,也就是所谓的「不迎不拒」,不去追求也不去抗拒,一切随境界而超然。
「耳根圆通」主要用耳根来修,「万里山河」是以眼根来修,事实上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启修。《楞严经》上讲二十五圆通,即是从我们的根、尘、识来修的。师父也讲到「海印三昧」的修法,海印三昧事实上是…
《禅林风雨 12· 松与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