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8· 真寶與假寶

  真寶與假寶

  

  大家都喜歡寶,《紅樓夢》裏有一位賈寶玉,也有一位甄寶玉。那什麼是假寶?什麼是真寶呢?

  

  開示與獻寶

  

  在佛教裏常說「開示」,很多人已忘掉開示的原意是什麼。開示以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獻寶」,爲什麼說是「獻」寶呢?開示最初是源自《法華經》所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所謂要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入佛之知見。」開如把盒子打開;示就是告訴你寶貝在這裏!而悟入呢?就是希望你也能得到這種寶貝。所以開示就是獻寶,以下我們便開始獻寶吧!

  

  世間的假寶

  

  講到寶貝,我們先將它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世間的寶;另一類是出世間的寶。現先講世間的寶,世間人把什麼當做寶呢?以我的理解,約可歸爲叁大類:

  

  第一、以稀奇者爲寶:有些東西如金、銀、珍珠、瑪腦等,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也有些骨董,不管是字畫或器具,在古時還未必是寶;可是經幾百年之後,因流傳下來者,愈來愈少,所以便被當做寶。我們也看到一些所謂的神木。神木,小的時候人家不覺得它是寶,可是能曆經幾百甚至幾千年,仍健在者,就太稀奇了;所以,它也慢慢被當做寶了。這些皆是以稀奇者爲寶的例子。

  

  第二、以珍愛者爲寶:我們最珍惜的東西就是寶,如寶貝兒子!寶貝女兒等!即使對別人而言,平庸無奇,可是對你來講那才是寶。同樣地,很多人把傳家之物當做寶;把愛人所購送的物品,當做寶。這皆以珍愛者爲寶也。

  

  第叁、大用者爲寶:中國人常說有「上方寶劍」,能夠削鐵如泥,因此跟敵人作戰便有較大的勝算。在印度亦有「摩尼寶珠」,你希望得到的東西,它都能爲你變現出來,要金有金、要銀有銀;就是生病了,拿此摩尼珠去,也可以珠到病除,因爲摩尼珠具足大用緣故,所以被稱爲寶。又在中國武俠小說裏也常講到一種仙藥曰靈芝,在印度亦有藥稱阿伽陀,這兩種藥都不只能治一切病,更能延年益壽。因爲有這樣大用途,所以皆是傳說中的寶。

  

  以上是世間人,或從稀奇者、或從珍愛者、或從大用者,而稱彼爲寶。各位也許能再說出第四或第五個原則,去認定這世間上還有很多的寶,但這些都是假寶,而不是真寶。因爲就以世間法來看,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可稱爲寶,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啊!命才是寶。

  

  世間的真寶

  

  如以前面所說稀奇者爲寶,其實就人而言,最稀奇者乃是我們生命的存在;這尤其在此講究民主的時代,我們對自己的命,乃更覺得稀奇。很多人皆努力于凸顯自己的形象,要知道我跟別人是不一樣的,看我是這樣的長相,是這樣的感覺,是這樣的個性,每個人都認定自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個體。所以,最稀奇的就是我的身心的存在。很多人似乎未認知到這一點;可是于做人處世時,還是用這樣的態度去應對,所以最稀奇的就是我的存在。

  

  其次,所謂珍愛者爲寶。我們真的愛名、愛利,愛金、銀、財寶嗎?其實那些都只是工具而已!而工具最重要的任務便是要完成我的存在、實現我的幸福,所以人最珍愛的還是自己。

  

  再說到具大用者爲寶,一切寶要完成怎樣的用呢?要能有助于維持生命者才稱爲寶。譬如摩尼珠是因爲它能變現出一切,對我有用的東西才謂爲寶,阿伽陀、靈芝或寶劍,也都因爲有助于維持生命的存在,才成爲寶的。這也就說,最初我們以爲世間上有很多寶,其實那都是假寶,真寶只有一個,那就是我。

  

  因此在世間,有一種愚癡的人,錯把假寶當真寶;甚至犧牲真寶,去換取假寶。如有人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會說要錢就好,命不要沒關系嗎?我想不會的,因爲人終究會知道錢只是假寶,命才是真寶。說到這裏,大家已很清楚:那就是身外的東西都是假寶,只有我們的生命,只有身心的存在,才是真寶。

  

  出世間的寶

  

  其次,我們再講出世間的寶,我想很多人會說,佛、法、僧叁寶是寶;然其又何以稱爲寶呢?就我個人所理解的佛法,主要有叁個重點:第一、有限的身心不是寶;第二、無限的身心才是寶;第叁、怎樣從有限而到達無限。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講的是很多,但歸納之後,卻不出此叁個重點。

  

  有限的身心不是寶

  

  首先講有限的身心不是寶。剛才講到世間人皆以自己的生命爲寶,但這生命終究是有限的存在!我們的身體不過這麼大,我們的生命頂多一百年。因爲這生命太有限了,所以才有生死、才有煩惱。我們的煩惱皆起源于跟外界的沖突、矛盾;然而也正因爲生命的有限,才會産生沖突、矛盾。如果生命是無限的,那當然就沒有跟它沖突、矛盾的對象。所以說:「正因爲有限,所以才有生死、才有煩惱。」

  

  我們都知道,佛法的目的是叫我們了生死、斷煩惱。所謂四聖谛:「苦」是講到衆生有生、老、病、死之苦。而「集」,追究它的原因,卻只爲它是有限的身心而已!所謂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實重點也在告訴我們「身、受、心、我」都是有限的呀!就因爲有限,所以才成爲一切痛苦煩惱的根源。

  

  因此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便一再告訴我們:有限的身心不是寶。而世間人,最笨的是把金、銀、骨董當做寶。而稍微聰明一點的,才知道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寶。但是如果你所認定的生命,只是有限的存在,那還不是寶。然衆生卻把有限的身心當做寶,所以才成煩惱與痛苦的根源。

  

  無限的身心才是寶

  

  佛法常講,要證涅槃,涅槃是什麼呢?涅槃就是圓滿、寂靜的意思。有限的東西不可能寂靜,除非變成無限才可能寂靜。或者說所謂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報,都是要從無限的身心才能得到的。因此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特別強調:無限的身心才是寶。

  

  以上從了解世間有限的身心不是寶,到領悟無限的身心才是寶,這還不是佛法的特質。因爲,世間上的宗教家、哲學家,甚至藝術家,也可了解到自己身心的有限,而努力追求于無限的身心、圓滿的身心。

  

  自我擴張反成局限

  

  但是很多人都習于用自我膨脹的方式,去追求無限。不錯,我的世界就是這麼小,所以我要不斷地把自己擴張出去,擴張得愈大,就愈趨近于無限。但是以自我膨脹、自我擴張的方式,去追求無限,往往會形成另一個問題:就是你希望擴張,我也希望擴張,大家都希望擴張,于是就不免引起彼此的矛盾、沖突和煩惱。這情形就像一個大家庭,于父親在時,本還團結和樂;後來因兒子不肖,于是分家的結果是所得愈少。同樣,以自我膨脹的方式去擴張生命的範圍,到最後只好劃地爲限;于是因執意擴張,反而造成更大的局限。

  

  所以,要從有限去追求無限,這還不是佛法的特質;佛法的特質,乃在于告訴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完成無限。

  

  緣起的無限

  

  佛法又如何能完成無限呢?首先看形上學,也就是佛法的空義。佛法常講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彼此相關;你是我的因緣,我也是你的因緣。外境的存在,既是衆生生化的搖籃;而衆生的存在,又是一切境界生化之主軸。所以,在因緣相關互動中,一切法本就是無限的。時間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空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攝相入,綿綿不斷。這也是說就緣起觀而言,這世界及我們的身心本來就是無限的,因此,我們不必辛苦的要把有限的身心擴充成無限,因爲它本來就是無限的呀!

  

  那衆生爲什麼只領受到有限的身心世界呢?此爲衆生早已被自己的觀念所束縛住了。衆生又以什麼觀念來造成界限呢?以我見、自性見!我見就是認爲有這個我,與那個非我。我們都習于與別人劃分界限,這是我家,那是你家,這是我的身體,那是你的身體。所以世界本是無限的,但因衆生的無明、邪見,所以便成爲有限的世界。因此佛法的修行,便是叫我們從有限的世界,回到無限的世界裏去。

  

  還滅的道理

  

  故修行,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透過緣起,了解到這世界本來是無限的,是相攝相入、互動幻化的。其次,修行就是還滅。要把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爲,慢慢從偏差中導正過來,這稱爲還滅。還是還原,將它恢複到沒有界限的原始狀態;滅是息滅,主要是滅界限。還滅,必先滅而後能還。因此,修行並不是要得到什麼,反而是要去丟掉我們原有的邪見、妄念、執著及貪瞋的行爲。

  

  內攝外延的模式

  

  因此,這便確認爲一種修行模式,我且將之稱爲「內攝外延」:向內收攝,然後向外增長、廣延。現象的界限,既是由我們心中所造就出來的;因此要用內攝的方法,來除掉對界限的執著。所以經典上常說,修行的過程就像剝芭蕉一樣:最初衆生的習氣、業障都像芭蕉,一層層向外擴展。而修行反要一層一層地向裏面剝,剝到最後一點也不剩,這反能完成于無限。所以在《阿含經》裏再叁提到,修行的大原則,曰:離、斷、還、滅。

  

  我們常聽到,修行要以無所求的心來修;但只說無所求,這還只是片面之詞。無所求是指對身外的世界當無所求,像對剛才所說的假寶,應無所求。然對內呢?對內要有所滅、有所離,要把我們的妄想、業障、習氣息滅殆盡。如果只是無所求,那我們就不用學佛修行了。這內有所滅、內有所離,即是所稱「內攝」的方法。

  

  如果于內攝中把妄想習氣慢慢降伏了,則這時的身心,反而能與本來無限的世界相應。于是以內攝的方法,而得到外延的結果,這方爲佛法比世間法高明的地方。以下列舉叁例,以說明內攝、外延的關系:

  

  空有之間

  

  首先,說明空有的關系。空,一、曰「分析空」,生命是五蘊和合的假體;于是因和合才有,便總會有分散的時候。而分散之後,萬物就空了;這是從分析的角度講它是空,因此,這樣的…

《禅林風雨 8· 真寶與假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