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21· 禅與人生

  禅與人生

  

  引言

  

  在講這題目之前,我們首先看一個公案:有龐蘊居士問馬祖曰:「不與萬法爲侶者,是誰?」這就是問,若一個人修行到能超乎一切人、一切境界之後,又是何種境界?馬祖答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汝道!」于是龐蘊言下頓悟。龐蘊問的是什麼問題?馬祖爲何要這麼回答?以及龐蘊到底悟了些什麼?這等我們演講告一個段落後,再回頭處理。或許各位也可以在演講的過程中,慢慢去理會這公案的深妙處。

  

  生的定義

  

  一、應變的彈性度:現首先就〈禅與人生〉這題目中,講「生」的定義,這兒我們先不提及佛法,先不拘泥于禅法,就照一般人所定義的。「生」,首先要有隨環境而不斷調適的能力。即環境不斷變動,它要能不斷地去作調節適應。這也是說生命要有相當的彈性。

  

  (一)、非生物:在科學上有所謂生物與非生物。什麼叫非生物?譬如桌上這個杯子,早晨看、下午看,它都是這個樣子,今年看、明年看,它還是這個樣子。這個世界已曆經了很多變化,但它仍沒什麼相應的改變。或者如一張桌子,一塊石頭……等等,我們都稱之爲非生物。主要都因爲它沒什麼大變動。它們不能隨環境的變動而作調整,故沒有生命的彈性。

  

  (二)、植物:其次我們再看植物,植物的生命,從種子、發芽,然後生長茁壯,愈長愈大,它有明顯的生命曆程。或者在春天開花、在秋天結果。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皆能對應出不同的現象。甚至在一天之中,白天有光合作用,晚上有呼吸作用,白天和晚上還是不一樣的。這也就說,環境在變,生命的形態也跟著變,當然植物能變化的範圍還是很有限的,因爲它還是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不能移動。

  

  (叁)、動物:再看動物,它早上出去覓食,晚上回窩裏睡覺,不止活動的空間擴大了,甚至對外界,也有一般人所說的本能反應。又動物也有恐懼、也有愛恨。除情緒作用外,更有對外界的知覺作用。

  

  (四)、小結:所以我們在觀測生命時,總會認定,植物比礦物能表現出生命力,而動物又比植物更具生命力。這都是就能隨著環境變動而調適的能力而言。

  

  二、維持內在的屬性:生的第二種屬性,即要在變化之中,還能維持它生命的特質。譬如說這杯子,如被打破了,它雖也隨著環境而變化,但已變得不是杯子了。一棵木瓜樹,從發芽起到慢慢成長,它于變動中,乃有一個最後的目標,就是要長成木瓜的樣子,要開出木瓜的花,要結成木瓜的果。如果變動已離開這個軌道,它就已失掉生命原本的形態。譬如說木瓜因受到強風、大雨、煙火、病毒等的侵害,它變得無法生長,變得無法開花結果。雖說它還是在變,但已不是木瓜了。

  

  這也是說,生物的變,乃爲完成它的目標,才有意義。否則,非生物也在變,但非生物的變,就無目標可言。石頭,被錘子一敲,碎掉了,它能完成什麼內在的目標嗎?總之,「生」的定義:一是能隨著環境而有變動的彈性,二是在變動中,要能維持本來的目標。

  

  人生面面觀

  

  一、生命的外觀:于是我們再談到「人生」,何以在所有生物中,我們認爲人是萬物之靈呢?這是因爲他在「生」的兩種定義中,表現得比其他動物更顯著、更圓滿。首先我們看,人隨著環境而變動的彈性:現代有些科學家認爲人的特質,乃在于人有雙手,可以製造工具。他們還說,人雙手的大拇指可以握,而其他動物不能握,故唯有人能製造工具。這講的當然也有道理,但未免挂萬漏一了。也有人認爲,人的特質,乃在于人可以用語言溝通,可以用文字來傳達他的意見,這也是一部份的道理吧!但還不完全。

  

  如果我們回歸到剛才的定義,人和所有的生命一樣,都具有隨著環境變動而調適的彈性,只是人的彈性比其他動物、植物,表現得更完整罷了。這彈性的表現方式,我們可歸納爲兩類作用:第一是知性作用,第二是感性作用。

  

  (一)、知性:從我們對外界的認識而有。有人說老鷹的眼睛特別好,它可以在幾千公尺的高空上,看到地面上正在奔跑的兔子、老鼠之類。可是事實上,老鷹所看到的世界,絕對不會比人廣,因它看來看去,大概只看到它所要尋找的食物吧!人的耳朵沒有蝙蝠靈敏,人的嗅覺也沒有狗好!但是,人所有的感官加起來,就是比其他動物所知道的還多。若所知道的範圈愈寬廣,則它的生命就必然愈殊勝。

  

  既要隨著環境變動而調適,那首先要知道環境是什麼?環境又産生了何種變動?這些訊息皆是通過我們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而能明了的。因此,如對周遭的一切不能善加明了,則我們的生命就不可能完整了。

  

  除了認識這些經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映入的表象外,人進一步地乃從表象裏,去探究它更深層的道理。現象的存在,現象的變化,都有它不變的理在。這個理一般動物是沒辦法去了解的,而只有人透過他知性的作用,透過他理性的作用,才可以明了。接著再用思考,把他所知道片斷的理,更歸納成完整的系統來,這終成爲哲學的體系。因此,要表現出人的生命力,首先要應用我們對外界的知覺能力。

  

  (二)、感性:其次于感情也是一樣。在種種的變動中,人有各式各樣的感情變化:喜、怒、哀、樂、憂傷、恐懼、嫉妒、傲慢......等等,其他動物雖也有類似的變化,但沒有人這麼多。

  

  (叁)、非封閉、壓抑:這也是說,如不能把以上兩種特質發揮出來,那便不成爲人的生命了。有的人老是希望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裏,他或者覺得外面不安全,或者覺得外面太雜亂,于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然一經封閉,便把自己的生命給限製住了,他變得非常狹隘、非常可憐。同樣,也有另一種人是以壓抑的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感情,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都不讓它有所外露,這種作法跟生命的原始本能是相違背的,說難聽一點,像找死一樣,自斷生機。因此,做爲一個人,要表現出完整的生命力,首要從知性和感性去發揮。

  

  二、內在的目標:如前所說生命的第二種特征爲邁向自我成長。那人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想人不只是要長成人的樣子而已!如果只爲了長成人的樣子,甚至只爲了繁殖下一代,那跟一般動物便沒什麼差別。所以在生命的變化裏,人必然有他很深刻、很內在的目標。

  

  但這個目標是什麼呢?這倒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目標雖存,卻不甚明了。古今多少哲學大師、宗教大師都在說,說到現在好象也沒有定論。有的說人生的目標乃在追求財富,或追求名譽、追求健康、知識、藝術……等。似乎各有各的目標。但是,就我個人的觀察、體會,我可以說,人生的目標其實只有兩類,第一是求自在,第二是求圓滿。

  

  (一)、求自在:首先講何以要求自在?前面講到,人一定會隨著環境變化而做某種程度的反應。這反應,或者是知覺,或者是情感。但我們也經常在那變動中,覺得不自在。肚子餓了,不自在;口渴了,不自在;身體冷了,不自在。在環境裏我們未必皆能自在。

  

  爲什麼要爭取財富呢?其實更深層的目的,就是要求自在。肚子餓了,要有東西吃。身體冷了,要有衣服穿。天氣風雨,要有房子住,這些都是爲了保持身體的自在而必備的工具。人又爲什麼要囤積糧食,也是爲了求得更大的自在。因爲在安全感裏,人才能自在。或者說,我們希望有人關心我,希望有人尊重我,這也是希望在別人的關心裏,在別人的尊重裏,以求得自在。甚至說我們努力于追求知識學問,也是躭心如對萬象不能了解,我們就會迷惑,會恐懼、覺得不自在。

  

  這一點「求自在」希望大家能善加留意!很多人已忘了他的初衷是爲了求自在,而往往把求自在的手段,當做目的。有些人企求財富,但財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至于名譽、健康、知識、學問......等都一樣,錯把手段當目的。所以他們即使求得很辛苦,結果還是不自在。各位可想一想,是不是我們這麼辛苦,從早上忙到晚上,從年初忙到年尾,就是爲了求個心裏的自在呢?

  

  (二)、求圓滿:人除了求自在外,就是求圓滿。自在有時候還簡單一點,就在這兒,沒事了,我便得自在,但這還未必圓滿。自己有飯吃是自在,但須連別人也有飯吃,那才圓滿。有時候多知道一些事情,對你而言未必需要,但我們還甯可多知道一點,這也是爲了求得更大的圓滿。這圓滿從自己到他人,從少數到多數,從外表到事相、到比較深刻的道理,我們活著就是不斷地在追求一個更大的圓滿。

  

  所以,人生任何一種思想、任何一種行動,不管是政治上、經濟上或宗教上,據我的看法不過是爲求自在,爲求圓滿的方便而已。因此,于環境的變化中,愈能夠心安,愈能夠自在,那你就愈覺得幸福美滿了。

  

  叁、人在纏中:(一)、逃避、拒絕:從前面講到這裏,重點在講人生就是安在種種環境的變化中,去求得自在與圓滿。這本來也沒什麼好渲染的。可是,人往往發生一些錯誤,就是用南轅北轍的方法去求自在與圓滿。

  

  剛才已講到很多人錯把手段當目的,這是一類的錯誤。其次,就是用逃避的方法去求自在。譬如說,在公司裏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你就想到,或許老板會責怪,那我今天請假好了。如外面聲音很吵,就想躲在房子裏不要出去好了。都市裏太吵了,趕快到山上去吧!一想到什麼事情、什麼境界,會讓我們不自在?一般人的反應就是;我趕快拒絕,不讓它來;如不能拒絕的話,那就幹脆自己逃掉算了。

  

  所以很多人對自在的定義是:「只有我在,別人不在,那我就自在了。」如果我們經常用這種心態來求自在,那就很容易形成封閉的現象。很多境界不敢接觸,很多事情不想知道,這樣我們的世界,就愈縮愈小,就跟剛才所…

《天心明月 21· 禅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林風雨 自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