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21· 禅與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講要對環境産生覺知照見的原則相違背了。這是一種偏端。

  

  (二)、爭取占有:另一種偏端是,人往往又以爭取占有的方式來求圓滿。我沒有錢!怎麼辦呢?去賺錢啦!把它賺成我的錢。這件衣服很漂亮,很希望擁有!那家俱頗可愛,也希望持有!我們已看上、將看上的東西很多很多,然後就拚命去爭取掠奪,總希望愈多愈好。于是求自在是用逃避、拒絕的方法,而求圓滿卻是用爭取占有的方法。因此,在這兩端間,便有很大的矛盾。

  

  (叁)、纏的人生:不是嗎?每個人從早上到晚上,都常在這矛盾裏打轉。這個客戶你要不要見他?也許一方面想,還是不要見他,那個人好啰唆!可是另方面又不禁想到,若這樁生意做成了,也挺不錯的。這真是矛盾呀!人從早到晚常在好不好?要不要?的念頭裏打轉,似有很多矛盾、沖突。其實,說穿了也不過如此。

  

  我們再看一國的政黨也是一樣,有的趨向于保守,保守的就說不要變動,通通不動好了。而急進的就說要動,及時趕馬上陣,沖鋒去了。

  

  在面對任何境界時,這樣的沖突,就很容易被引發出來。要,有要的理由;不要,有不要的理由,于是我們就常常被卡在那個地方,不能動彈。這個時代,爲什麼那麼多人要學禅呢?那不過是因爲被纏住了,想要逃脫而已。

  

  在農業時代裏,世界還很簡單,即使有這矛盾在,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沖擊。但在這個時代裏,我們每天接觸到太多的人、事,如每次都要這樣問一下,好不好?要不要?這還得了!而且,即使是自己作成的決定,自己都未必滿意。雖說好,但不好的理由還存在;雖說不要,可是要的理由也不能漠視。所以,這個時代很多人精神分裂,那就不足爲奇了。

  

  今天,很多人學禅,但如不能看到問題的真相,則學了一大堆口頭禅,也是沒有用的。學禅是爲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如自己的問題都不清楚的話,別人也沒辦法幫助你的。

  

  禅出纏外

  

  一、不迎不拒:禅如何能解決此矛盾呢?其實原則很簡單,即你既不要逃避,也不要營取,所謂「不迎不拒」是也。對一切境界、人事,不要用逃避或拒絕的方法來求自在。不要想只有自己獨在,而別人不在。事實上,如以禅法而言,求自在,反而要「自己不在」。自己不在即是說,不要有太強烈的主觀意識,不要有太淩利的分別心。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自己的意見太主觀了,必容易造成跟外界的沖突、矛盾。

  

  所以自在,要自己不在,或者反過來說,要「與他同在」。對一切人或境界,要想辦法跟他達成和諧、完成共榮。同時也不用占有和掠取的方法來求得圓滿。如果我們用邏輯的思辨來反省這些作爲,便知道那必離題愈遠。假如于貧富之間,我取富,不取貧,或者是取貧不取富也好,反正你用二分法,分開之後任取其一,則再怎麼取、怎麼舍,都不可能達成圓滿。因爲你已至少先刮掉了一半,而另一半,即使你能究竟得到,也無法圓滿的。各位想一想,是不是這個樣子呢?

  

  所謂的追求,都是相對于另一種你不要的東西而說的,譬如希求聰明而不願意笨,聰明即使被你追求到了,但是對笨的體驗,你還是不知道的,因此,這還不圓滿。

  

  二、安于當下:不用逃避的方式來求自在,不用占有的方式來求圓滿,這就是禅宗常講的一句話:「不迎不拒、安于當下。」對于一切已來的境界我們不要加以抗拒,對于還沒來的,也不要去攀緣迎求。所謂當下,是指我們感官所觸及到的境界,包括眼所見到的、耳所聽到的,以及種種境界。所以禅宗的修行,不在于去煉出什麼神秘境界來,它只是跟一般人不同的心態──用「不迎不拒、安于當下」,則于無爲中便得自在與圓滿。

  

  叁、和諧之樂:于是,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剖析幾個問題:第一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安樂?痛苦是從矛盾中産生的,而安樂是在和諧中才有的。很多人把快樂跟幸福,定義在某一個需求上。以爲我如果擁有什麼東西,便可以得到快樂。其實重點不在東西的擁有,而在于你跟它到底産生怎麼的關系。關系若是和諧,即有安樂可言。而生病算不算痛苦呢?那就要看誰在生病?有的人喜歡生病,生病的時候可以不用上班,可以得到多一些人的關心,于是生病對他反而是安樂事了。因此痛苦或安樂,全看你接納的程度。若全能接納,那就不是痛苦了。

  

  很多人都不免用先入爲主的觀念,去認定某個東西不好,我不能接納!如此你只有自討苦吃的份!因爲你不能接納,所以讓你痛苦,而非一般人所謂的:因爲它就是痛苦的,所以我不能接納?

  

  我們在教打坐時,也常講到這個態度,很多人打坐時,都會有腳痛、腰酸的現象,而一般人對于酸痛的直覺就是:酸痛不好,我害怕,我想逃避!于是乎,這只有兩種後果:一、雖也繼續打坐,但辛苦地忍痛。二、是放腿下座吧!

  

  但如我們對酸痛能用接納的態度去看待它──酸痛是正常的過程,每個人都會酸痛,不是只有你酸痛而已。當我們用接納的態度來看待它時,那酸痛的感受即使還在,也跟原來的淒楚無助大不一樣了。很多人生所謂的逆境,如能用另一種角度去接納它,則它已非逆境。

  

  四、恬淡之美:其次,我們再談到感情的問題,如我們也用「不迎不拒、安于當下」的原則去看待人生,則在環境變動中所産生的情感,反將趨向于平淡!一切都接受了,反而不會走極端──各式的情感,酸甜苦辣、加加減減反而互相抵消而平衡了。這在佛法裏常譬喻爲「大海一味」,在無數的江河中,每一條江、每一條河,都各有它不同的味道,但是大海全部予以涵容,則最後反變成一種味道,那就是海的味道。

  

  所以禅宗的修法,絕不用壓抑或造作的方法來修,而是用更寬松更開闊的態度來面對一切身外的境界,來面對所有心內的境界。很多人修行得很苦,都只爲用錯心而已。接納的態度,除消極地不自找苦吃外,也能積極地讓我們心胸打開,增長更多的見聞。這如同鑒鏡一般,若鏡子的面是無限的平坦,既沒有凹凹凸凸,也沒有各式各樣的汙垢等;于是,鏡子便能很清楚地反映出這世界的本來面目。

  

  「禅」,一般人把它講得太神妙了,但事實上,「禅」反而是最平常的。這就像醫學裏講到健康的的定義,大概就只是功能正常,身心平衡吧!反而沒什麼好說的。但如講到病理學、講到藥理學,那可就精彩萬分。因此,很多人講禅,講得太龐雜了,他其實只是把病理學、藥理學當作禅而已。

  

  五、惺惺寂寂:禅最後總說「惺惺寂寂」,前面說到生命就是有兩種作用:(一)、知性作用,是對外界現象的明白暸解。(二)、感情作用,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因此,惺惺是指我們對外界能看得明白,而寂寂是指因感情的開放明朗,反將趨向于穩定平淡、安然不動。總之,能以「不迎不拒、安于當下」這種心態來立身處事,那我們就能在一切時、在一切處,皆得自在跟圓滿,這是禅出纏外的妙方。

  

  以上的結論,我相信不一定要通過很深刻的佛理,很專精的禅修才能理解到的。很多現代心理學也有類似的說法,雖這也是來之不易,但不足謂爲禅法的究竟義。因此,以下我們將更講到「禅的形上學」。

  

  禅的形上學

  

  「不迎不拒、安于當下」的心態,其實是通過比較深刻的哲學思辨而領悟到的──這就是佛法中的「因緣法」,因緣法是說一切現象、一切生命,都是由很多因緣共同和合而有的。就像今天能有這場盛會,成形的因緣,當然是無量無邊。你今天爲什麼長成這個樣子?我現在爲什麼又坐在這裏?我們好好想一想都知道,那牽涉到太多太多的因緣。既然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都不是單一的存在,你存在你周遭的因緣中,我也存在我周圍的因緣中。因源自于過去的因,緣遍及于現在的緣。因緣牽涉,如網無邊。

  

  從此因緣法再推衍下去,更可得到另一個結論──即一切萬物本都沒有界限的。即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互相牽涉,互相成就。這在心理學上,也常講到互動關系,你影響著我,我影響著你。事實上不只人互相影響,天地萬物,林林總總,都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跟萬物本就沒有界限,因此,「生命皆有隨著環境而變動的彈性」,其本來就當是這個樣子。不只是生命,一切萬物也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一切現象必在因緣變化中,才能展現出它的特性。

  

  既然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于是它就有兩種特性。第一、從個體看,有不斷的變化性。第二、從整體看,在變化中又有它的統一性,有它的協調性。因此,前面說到,人如果用逃避的、抗拒的方法,想由此求得自在,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人本來就活在這個世界中,活在這些因緣中。怎麼可能讓他脫開這些因緣,而逃到另一個世界去呢?所以很多人想逃,逃不了,反而增加無謂的痛苦。所以應從因緣法裏去了悟,我們本來就植根在這個世界中,才得安心落實。

  

  前面已講到自在,是「自己不在」,我們如認爲生命是一個不變的實體,那這個自己就在了。反之,我們確認生命本是由很多因緣錯綜複雜形成的,這不變的自己便被消融了,于是因爲自己不在,所以才能夠「與他同在」。求自在如此,求圓滿亦然。萬物本無界限,如我們能去除掉以分別心所造成的局限,則當下就圓滿了。這也是說從因緣觀來看,生命于環境中的變動性,自在性和圓滿性,都是它本來就有的。

  

  但是人爲什麼會這麼辛苦?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和沖突呢?這都是因爲人習于用個體的思想來認識自己,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在本來無「礙」的世界裏,橫生界限,界限太多了,反把自己綁住了,這就是無明。我們學禅、修行,也只是要恢複本來的樣子而已,並不是要我們到另一個世界裏去安身立命。因此,「不迎不拒,安于當下」,不是要我們安于無明迷惑與貪、瞋的習氣裏,而是讓我們安于明淨、開朗、自在圓滿的世界裏。

  

  公案指歸

  

  現在我們再把剛才所留下的公案處理一下:龐蘊問說:「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他的意思是說,在人生中難免碰到一些令人心煩的境界,我如何才能逃到一邊去,而不受那些討厭境界的幹擾;或說,我希望修行到一種最高境界,且這境界只有我能,其他的人都不能,這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馬祖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才與汝道。」西江水到底多大呢?至少比淡水河還大些吧?那怎麼可能一口吸盡西江水呢?這「口」,其實是指腹量、心量而言。我們常說:「宰相肚裏可撐船。」就是指他的肚量很大。這肚量必須廣大如海,才有辦法容進西江水。否則,即使吸進去了咕噜一聲,又被咳出來了。所以「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的意思是說,等到你能心大如海的時候再告訴你。爲什麼呢?你不要老想著高高在上,或遠在天邊。你能用心大如海的態度,去接納一切現前的境界、去待人接物、去觀察萬象時,你心中早沒這個問題了。因爲你已跟萬化合一矣。于是龐蘊言下頓悟,哦!原來不需要辛苦,跑得老遠,爬得多高,原來現在一切都OK的。龐蘊已悟了,而你還悟不悟呢?

  

  

《天心明月 21· 禅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林風雨 自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