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要对环境产生觉知照见的原则相违背了。这是一种偏端。
(二)、争取占有:另一种偏端是,人往往又以争取占有的方式来求圆满。我没有钱!怎么办呢?去赚钱啦!把它赚成我的钱。这件衣服很漂亮,很希望拥有!那家俱颇可爱,也希望持有!我们已看上、将看上的东西很多很多,然后就拚命去争取掠夺,总希望愈多愈好。于是求自在是用逃避、拒绝的方法,而求圆满却是用争取占有的方法。因此,在这两端间,便有很大的矛盾。
(三)、缠的人生:不是吗?每个人从早上到晚上,都常在这矛盾里打转。这个客户你要不要见他?也许一方面想,还是不要见他,那个人好啰唆!可是另方面又不禁想到,若这桩生意做成了,也挺不错的。这真是矛盾呀!人从早到晚常在好不好?要不要?的念头里打转,似有很多矛盾、冲突。其实,说穿了也不过如此。
我们再看一国的政党也是一样,有的趋向于保守,保守的就说不要变动,通通不动好了。而急进的就说要动,及时赶马上阵,冲锋去了。
在面对任何境界时,这样的冲突,就很容易被引发出来。要,有要的理由;不要,有不要的理由,于是我们就常常被卡在那个地方,不能动弹。这个时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学禅呢?那不过是因为被缠住了,想要逃脱而已。
在农业时代里,世界还很简单,即使有这矛盾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每天接触到太多的人、事,如每次都要这样问一下,好不好?要不要?这还得了!而且,即使是自己作成的决定,自己都未必满意。虽说好,但不好的理由还存在;虽说不要,可是要的理由也不能漠视。所以,这个时代很多人精神分裂,那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很多人学禅,但如不能看到问题的真相,则学了一大堆口头禅,也是没有用的。学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如自己的问题都不清楚的话,别人也没办法帮助你的。
禅出缠外
一、不迎不拒:禅如何能解决此矛盾呢?其实原则很简单,即你既不要逃避,也不要营取,所谓「不迎不拒」是也。对一切境界、人事,不要用逃避或拒绝的方法来求自在。不要想只有自己独在,而别人不在。事实上,如以禅法而言,求自在,反而要「自己不在」。自己不在即是说,不要有太强烈的主观意识,不要有太凌利的分别心。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自己的意见太主观了,必容易造成跟外界的冲突、矛盾。
所以自在,要自己不在,或者反过来说,要「与他同在」。对一切人或境界,要想办法跟他达成和谐、完成共荣。同时也不用占有和掠取的方法来求得圆满。如果我们用逻辑的思辨来反省这些作为,便知道那必离题愈远。假如于贫富之间,我取富,不取贫,或者是取贫不取富也好,反正你用二分法,分开之后任取其一,则再怎么取、怎么舍,都不可能达成圆满。因为你已至少先刮掉了一半,而另一半,即使你能究竟得到,也无法圆满的。各位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所谓的追求,都是相对于另一种你不要的东西而说的,譬如希求聪明而不愿意笨,聪明即使被你追求到了,但是对笨的体验,你还是不知道的,因此,这还不圆满。
二、安于当下:不用逃避的方式来求自在,不用占有的方式来求圆满,这就是禅宗常讲的一句话:「不迎不拒、安于当下。」对于一切已来的境界我们不要加以抗拒,对于还没来的,也不要去攀缘迎求。所谓当下,是指我们感官所触及到的境界,包括眼所见到的、耳所听到的,以及种种境界。所以禅宗的修行,不在于去炼出什么神秘境界来,它只是跟一般人不同的心态──用「不迎不拒、安于当下」,则于无为中便得自在与圆满。
三、和谐之乐:于是,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剖析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安乐?痛苦是从矛盾中产生的,而安乐是在和谐中才有的。很多人把快乐跟幸福,定义在某一个需求上。以为我如果拥有什么东西,便可以得到快乐。其实重点不在东西的拥有,而在于你跟它到底产生怎么的关系。关系若是和谐,即有安乐可言。而生病算不算痛苦呢?那就要看谁在生病?有的人喜欢生病,生病的时候可以不用上班,可以得到多一些人的关心,于是生病对他反而是安乐事了。因此痛苦或安乐,全看你接纳的程度。若全能接纳,那就不是痛苦了。
很多人都不免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认定某个东西不好,我不能接纳!如此你只有自讨苦吃的份!因为你不能接纳,所以让你痛苦,而非一般人所谓的:因为它就是痛苦的,所以我不能接纳?
我们在教打坐时,也常讲到这个态度,很多人打坐时,都会有脚痛、腰酸的现象,而一般人对于酸痛的直觉就是:酸痛不好,我害怕,我想逃避!于是乎,这只有两种后果:一、虽也继续打坐,但辛苦地忍痛。二、是放腿下座吧!
但如我们对酸痛能用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酸痛是正常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酸痛,不是只有你酸痛而已。当我们用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它时,那酸痛的感受即使还在,也跟原来的凄楚无助大不一样了。很多人生所谓的逆境,如能用另一种角度去接纳它,则它已非逆境。
四、恬淡之美:其次,我们再谈到感情的问题,如我们也用「不迎不拒、安于当下」的原则去看待人生,则在环境变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反将趋向于平淡!一切都接受了,反而不会走极端──各式的情感,酸甜苦辣、加加减减反而互相抵消而平衡了。这在佛法里常譬喻为「大海一味」,在无数的江河中,每一条江、每一条河,都各有它不同的味道,但是大海全部予以涵容,则最后反变成一种味道,那就是海的味道。
所以禅宗的修法,绝不用压抑或造作的方法来修,而是用更宽松更开阔的态度来面对一切身外的境界,来面对所有心内的境界。很多人修行得很苦,都只为用错心而已。接纳的态度,除消极地不自找苦吃外,也能积极地让我们心胸打开,增长更多的见闻。这如同鉴镜一般,若镜子的面是无限的平坦,既没有凹凹凸凸,也没有各式各样的污垢等;于是,镜子便能很清楚地反映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
「禅」,一般人把它讲得太神妙了,但事实上,「禅」反而是最平常的。这就像医学里讲到健康的的定义,大概就只是功能正常,身心平衡吧!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但如讲到病理学、讲到药理学,那可就精彩万分。因此,很多人讲禅,讲得太庞杂了,他其实只是把病理学、药理学当作禅而已。
五、惺惺寂寂:禅最后总说「惺惺寂寂」,前面说到生命就是有两种作用:(一)、知性作用,是对外界现象的明白暸解。(二)、感情作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因此,惺惺是指我们对外界能看得明白,而寂寂是指因感情的开放明朗,反将趋向于稳定平淡、安然不动。总之,能以「不迎不拒、安于当下」这种心态来立身处事,那我们就能在一切时、在一切处,皆得自在跟圆满,这是禅出缠外的妙方。
以上的结论,我相信不一定要通过很深刻的佛理,很专精的禅修才能理解到的。很多现代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说法,虽这也是来之不易,但不足谓为禅法的究竟义。因此,以下我们将更讲到「禅的形上学」。
禅的形上学
「不迎不拒、安于当下」的心态,其实是通过比较深刻的哲学思辨而领悟到的──这就是佛法中的「因缘法」,因缘法是说一切现象、一切生命,都是由很多因缘共同和合而有的。就像今天能有这场盛会,成形的因缘,当然是无量无边。你今天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我现在为什么又坐在这里?我们好好想一想都知道,那牵涉到太多太多的因缘。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都不是单一的存在,你存在你周遭的因缘中,我也存在我周围的因缘中。因源自于过去的因,缘遍及于现在的缘。因缘牵涉,如网无边。
从此因缘法再推衍下去,更可得到另一个结论──即一切万物本都没有界限的。即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互相牵涉,互相成就。这在心理学上,也常讲到互动关系,你影响着我,我影响着你。事实上不只人互相影响,天地万物,林林总总,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跟万物本就没有界限,因此,「生命皆有随着环境而变动的弹性」,其本来就当是这个样子。不只是生命,一切万物也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一切现象必在因缘变化中,才能展现出它的特性。
既然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于是它就有两种特性。第一、从个体看,有不断的变化性。第二、从整体看,在变化中又有它的统一性,有它的协调性。因此,前面说到,人如果用逃避的、抗拒的方法,想由此求得自在,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本来就活在这个世界中,活在这些因缘中。怎么可能让他脱开这些因缘,而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呢?所以很多人想逃,逃不了,反而增加无谓的痛苦。所以应从因缘法里去了悟,我们本来就植根在这个世界中,才得安心落实。
前面已讲到自在,是「自己不在」,我们如认为生命是一个不变的实体,那这个自己就在了。反之,我们确认生命本是由很多因缘错综复杂形成的,这不变的自己便被消融了,于是因为自己不在,所以才能够「与他同在」。求自在如此,求圆满亦然。万物本无界限,如我们能去除掉以分别心所造成的局限,则当下就圆满了。这也是说从因缘观来看,生命于环境中的变动性,自在性和圆满性,都是它本来就有的。
但是人为什么会这么辛苦?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和冲突呢?这都是因为人习于用个体的思想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在本来无「碍」的世界里,横生界限,界限太多了,反把自己绑住了,这就是无明。我们学禅、修行,也只是要恢复本来的样子而已,并不是要我们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安身立命。因此,「不迎不拒,安于当下」,不是要我们安于无明迷惑与贪、瞋的习气里,而是让我们安于明净、开朗、自在圆满的世界里。
公案指归
现在我们再把刚才所留下的公案处理一下:庞蕴问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他的意思是说,在人生中难免碰到一些令人心烦的境界,我如何才能逃到一边去,而不受那些讨厌境界的干扰;或说,我希望修行到一种最高境界,且这境界只有我能,其他的人都不能,这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马祖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才与汝道。」西江水到底多大呢?至少比淡水河还大些吧?那怎么可能一口吸尽西江水呢?这「口」,其实是指腹量、心量而言。我们常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就是指他的肚量很大。这肚量必须广大如海,才有办法容进西江水。否则,即使吸进去了咕噜一声,又被咳出来了。所以「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的意思是说,等到你能心大如海的时候再告诉你。为什么呢?你不要老想着高高在上,或远在天边。你能用心大如海的态度,去接纳一切现前的境界、去待人接物、去观察万象时,你心中早没这个问题了。因为你已跟万化合一矣。于是庞蕴言下顿悟,哦!原来不需要辛苦,跑得老远,爬得多高,原来现在一切都OK的。庞蕴已悟了,而你还悟不悟呢?
《天心明月 21· 禅与人生》全文阅读结束。